分享

被同伴疏远的青少年更容易在网上“干坏事”吗?

 雷雳和学生们 2021-02-15

摄影师:赵莉

被同伴疏远的青少年更容易在网上“干坏事”吗?

王宏霞、雷雳

互联网的普及给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一些消极现象也变得更加普遍,如网络偏差行为。欺骗游戏、网络骂战、垃圾邮件、虚拟强奸、网络犯罪、盗版材料下载等,越来越多的网络活动被贴上了“偏差”的标签。
在中国文化背景的研究中,发现了青少年中最普遍的三种网络偏差行为包括网络过激、网络色情以及网络欺骗行为。网络偏差行为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因为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可能使他们更容易处于特别危险的境地。因此,探究青少年卷入网络偏差行为的风险因素及其保护性因素,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网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博士生王宏霞所在的雷雳教授团队对644名青少年的同伴疏离、网络偏差行为、核心自我评价、亲子关系及性别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论文发表于学术期刊Current Psychology。
该研究结果发现,同伴疏离感对青少年的网络过激、网络色情和网络欺骗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该结果意味着同伴疏离或拒绝作为青少年生活中一种主要的压力事件,对其适应性发展具有长期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被同伴疏远,可能会通过虚拟网络建立新的社会联系,从而弥补了人际交流缺乏的需要。但是,匿名网络空间的毒性去抑制效应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在网络社交中表现出较低的自我约束,甚至迷失自我,进而参与网络偏差行为。
在同伴疏离对网络偏差行为影响机制的探索中还发现,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青少年更容易实施网络偏差行为。积极、温暖和支持性的同伴关系有利于发展青少年的自我概念、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相反,因同伴疏离导致的人际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剥夺青少年有效的同伴支持,进而使其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进一步降低青少年的核心自我评价。根据认知行为模型,核心自我评价较低的青少年可能会以消极的方式处理信息。同时,网络的匿名性、异步性可能为青少年隐藏他们的真实身份提供了便利,进一步增加其参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可能。
另一些有意义的发现是,同伴疏离可能通过降低青少年的核心自我评价来增加其网络偏差行为,这种关系在母子关系质量较低的个体中更为显著,但在母子关系质量较高的个体中的预测效应减弱。这一结果符合依恋理论的基本假设,高质量的母子关系对于青少年有效缓解不良经历的消极影响至关重要,处于良好母子关系中的青少年较少可能采用非适应性应对策略,从而降低参与网络偏差行为的可能。此外,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父亲更倾向于花时间来养家糊口,而母亲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来抚养孩子。因此,家庭生活中良好的母子关系对青少年积极行为的发展具有更重要的保护作用。
本研究还发现性别调节了同伴疏离对网络过激、网络色情和网络欺骗行为的直接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仅在男生中显著。这一结果符和社会角色理论的基本假设,性别行为准则指出女生表现出偏差行为可能是不被社会所接受的,但是男生即使表现出偏差行为也能够在同伴群体中受欢迎,但女生可能会被进一步排斥。因此,面对同伴疏离压力时,为了防止进一步的同伴拒绝,女生可能倾向于遵守群体规范,注重维系与群体成员的关系,较少参与网络偏差行为,而男生可能想通过不同的行为(如网络偏差行为)来获取他人的关注,从而重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
该研究提示我们关注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可能是预防和干预网络偏差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学校应该为青少年创造机会,通过促进小组合作、同伴辅导、团体活动等来建立牢固的同伴关系,提供充分的社会支持以提高其核心自我评价,以及关注家庭教育等避免青少年,尤其是被同伴疏离的男生,参与网络偏差行为。
该文的作者包括:王宏霞、王兴超、耿靖宇、曾攀、顾潇、雷雳。

资料来源:

Wang, H., Wang, X., Geng, J., Zeng, P., Gu, X., & Lei, L. (2021). Does peer alienation accelerate cyber deviant behaviors of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core self-    evaluation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gender. Current Psychology. https:///10.1007/s12144-021-01471-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