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瓷器家》云烟过眼录﹙七﹚ 凤毛麟角 ── 元青花梅瓶上手记

 RK588 2021-02-16

可望而不可及

自 2005 年 7 月伦敦佳士得「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以 2.3 亿人民币的天价拍出后,元青花已经成为天价古董、财富的象征;元青花的文化、艺术价值也渐为世人所知。对存世量如凤毛麟角的「至正型」元青花鉴赏,此处也无意赘言,不过 2020 年 10 月 22 日香港中信拍卖行出现的一件重器──元青花飞凤麒麟纹梅瓶却值得关注。以下就亲自上手观察所见,谈谈自己粗浅的心得。


图 1  元青花飞凤麒麟牡丹纹梅瓶及器底

高:43 公分

香港中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20 年秋拍,编号 53.

笔者供图

该梅瓶小口短颈,丰肩,长腹,腹下陡收至胫,底微外撇;全器分五段拉坯拼接,器底另接。平底内凹浅圈足,斜削,有明显拉坯和跳刀痕,沙底露胎局部有釉斑。胎质灰白有空隙,施透明釉,釉色白里泛青,晶莹肥润,局部带无色片纹及土渗,抚之有高低不平感。青花纹饰,共五层,由肩至胫部依次绘蔓草纹、穿花飞凤麒麟纹、缠枝牡丹纹、蔓草纹、双钩仰莲瓣内花卉纹。青料发色蓝中偏灰,局部有深浅、大小不一的结晶斑,笔道边缘略见晕散,极富中国水墨画皱法效果。整体线条流畅,图案严谨生动,器形浑厚凝重,气魄雄伟 ﹙图 1﹚ 。

造  型

关于时代问题,「学者们现在一致同意元青花烧造于元代中晚期,前后不会超过 50年,甚至很可能只有二、三十年的历史」 ① 。元青花梅瓶与玉壶春瓶一样,虽然基本结构大体一致,且遵循一定的程序规范,但又各有特色,即在口、肩、底的曲线收放程度方面不尽相同,可谓「大体则有,定体则无」,此瓶口部上窄下宽梯形,为元青花梅瓶经见,特别是雄伟广博的肩部和相对较小的底部造成的失重感,同见于南京博物院收藏的「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梅瓶」以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青花缠枝牡丹纹梅瓶」,是元代梅瓶的一个典型特征。


飞凤麒麟纹

就元明清三代青花器而言,除了传统的以辅助纹饰突出主题纹饰,「至正型」元青花还有一种较为特殊的装饰风格,即主题纹饰不甚明显突出,甚至难以认定其主题,这种装饰风格特别是在元青花大盘、梅瓶、大罐上占有一定的比例 ﹙图 2﹚ 。即以此瓶为例,绘于腹部的缠枝牡丹花固是其主题,其饱满硕大,仰俯有致,是元青花上的经典纹饰;但元代瓷艺家选择在最突出且最容易「吸睛」的肩部留大片空白绘以飞凤麒麟纹,并不与牡丹纹冲突而显得繁而不缛,多而不乱。

图 2  元青花蓝地白花缠枝花八宝菱花口盘

口径:45.3 公分

日本东京户栗美术馆 藏

原载《元代瓷器》叶佩兰

九州图书出版社 1998.05. 页 75,图版 129 .

元青花的绘画题材有很多,飞凤麒麟纹应是龙凤纹之外较为令人心动的动物搭配了,而且几无例外地飞奔于缠枝莲间,且麒麟首、足皆用青料满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品则是一个珍罕的器例 ﹙图 3﹚② 。麟和凤都是传统的瑞兽,用以比喻品格高尚的人。唐杜甫 ﹙幽人﹚ 诗:“麟凤在赤霄,何当一来仪”,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并用来比喻德材兼备的人如孔子;麒麟的特点是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而成为司法「正大光明」的象征。元代以前麟、凤纹往往都是单独或与其它动物搭配装饰共同出现,入元以后才出现独特的飞凤麒麟纹。据《元史》本纪三十九顺帝二载「丁亥 ﹙公元 347 年﹚ 禁服麒麟、鸾凤、白兔、灵芝、双角五爪龙纹、八龙、九龙、万寿、福寿字、赭黄服等」,其中麒麟、鸾凤、白兔、灵芝,甚至双角五爪龙纹 ﹙1998 年景德镇珠山北麓风景路出土﹚ 都已经在元青花上发现;凤麟纹还出现在织物的胸背上 ﹙图 4﹚ ,胸背和补子的区别是前者是在织物上完全织入的图案,而后者是可以先织好再钉补到衣服上的图案。「总的来看,元代的织物胸背纹样只有装饰效果,却无表示等级的意义」 ③ ,但亦有学者认为「景德镇窑元青花瓷器 ﹙特别是那些具有织绣风格图案的器物﹚ 的纹样粉本出自元代将作院所属画局,将作院很可能首先想到让磁州窑工匠将设计好的纹样转摹到景德镇瓷器上」 ④ 。舆服禁令和元青花纹饰的渊源确实值得深究。

图 3  元青花麒麟纹盘

口径:46.1 公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 藏

原载《中国文物精华大全》﹙陶瓷卷﹚国家文物局 主编

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93.10.页 338. 图版 571.

图 4  元:罗地销金 飞凤麒麟纹胸背

私人收藏

原载《中国古代丝绸设计素材图系》﹙金元卷﹚赵丰

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8.05.页 103. 图版 86.

据笔者统计,全世界已知与此梅瓶装饰风格雷同的仅二例,如果把本梅瓶跟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我们便可以发现它们风格基本上一致,从而确定它们的年代皆属于元末「至正型」青花 ﹙图 5、6﹚ 。有趣的是,肩部分绘两对共四只飞凤麒麟穿插于缠枝莲间,两两相隔,顾盼有情,动感十足。但它们偶尔也以一凤一麟的形式出现于器肩,即便是相同器型纹饰,而与器物大小无关,如分别收藏于台湾和日本的元青花牡丹纹摩羯鱼耳大罐 ⑤ 。

图 5  元青花牡丹唐草纹瓶

高:43.4 公分

藏处不详

原载《世界陶瓷全集》13 辽金元

日本小学馆 1981.页 210. 图版 200.

图 6  元青花飞凤麒麟牡丹纹梅瓶及器底

高:43 公分

伊朗国家博物馆 藏

原载《中近东之中国瓷器》﹙Ⅲ﹚

三彬隆敏 香港大学出版社 1981页 94. 图版 A19.

笔者按:该梅瓶胫部有后刻带边框阿拉伯文填红料款,据有关研究,它和该馆其它镌刻于元青花上的大部份印章款一样,是由阿拔斯大帝﹙公元 1578~1629 年﹚为了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命人后刻上去的。

观后感

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过,古代陶瓷器由于是生活用品,故不论官、民窑往往根据其规定或持有的粉本进行生产 ⑥ ,只不过由于当时生产量的多寡和因历史的洗礼而保留下来的不多,甚至仅仅是因为我们掌握的信息不够而不知道而已,这其中包括炙手可热的元青花,当然了,仿品除外。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知识营养,积少成多,多看多想多上手,最终会发现获得的必会多于付出的。

至于该器青花蓝中偏灰,众所皆知,一件青花器的发色,与钴料的提炼方法、运笔、烧成窑温、烧窑位置等有关;却和钴料的来源没有太大的关系,特别是元末明初的青花瓷器,若非如此,该元青花梅瓶的成交价 973 万港币 ﹙含佣金﹚ 可能还要再翻一倍,虽非天价,但也算是合理了。世人喜用「凤毛麟角」来形容稀有事物,就存世的「至正型」元青花数量而言,虽略显夸张但也近于事实。


 注 解

   详「元青花研究综述」李仲谋 原载《青花的世纪》上海博物馆 编著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2.页 130.

   笔者按:元青花飞凤麒麟纹还见于香港佳士得 1993 年 7 月拍卖的元青花开光飞凤麒麟纹八方罐﹙高:42 厘米﹚,以及中近东收藏的蓝地白花飞凤麒麟纹大盘等。

 详《中国丝绸通史》赵丰 主编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5.11. 页 211~212. 蒙元胸背。

 详「元青花特异纹饰和将作院所属浮梁瓷局与画局」刘新园 原载《景德镇陶瓷学院学报》1982 年第3 卷第 1 期。

  分见《中国历代陶瓷选集》台湾鸿禧美术馆出版 台北 1990. 图版 73. 以及日本松岗美术馆收藏的元青花摩羯鱼耳大罐﹙详《中国纹样》﹚高桥宣治 编译 台北:艺术图书公司 1995. 图版 28.

  粉本又称「画稿」、「画样」、「谱子」、「图式」等,是古代民间画工进行壁画创作的基本参照工具。广义的粉本是指中国古代百工从事生产所依据的法度、样制。有关古代陶瓷器生产的粉本,如宋代庄绰《鸡肋篇》载「宣和中,禁庭制样需索,益加工巧」,又如明嘉靖时期王宗沐在其《江西大志.陶书》“回青”一条载:「画青之日,预悬图轴,分立天地玄黄号序坐」等,都说明了今日存世古陶瓷在器型、纹饰上往往出现「双胞胎」、「多胞胎」的原因。

- The End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