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诊病如两军对垒先辨阴阳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2-17
今天我们来看大冢敬节的一个医案:6岁,女,11.20因感冒而就诊,但第二天体温超过39.0℃,服药二三天后,体温还在继续升高,11.23体温超过40.0℃,出现谵语。11.25出诊看病。患者右侧位安静地躺着,有时咳嗽,好像无痰。可能是使用了冰枕和冰袋,面色不像热性病患者。该日体温是39.8℃,舌上满布薄黄苔。不口渴,一天饮水二三次,每次只喝一口。脉浮弱,脉搏每分钟120次。基本上无食欲,大便一天一至二次,为稀便,不臭。小便一天四五次。家长说患者一到夜间便会谵语,但白天很安静,不说话,也没有诉说任何的病痛,无任何的要求。腹诊,虽然几乎没有进食,但腹部仍膨满,无脱力感。当时问患者寒热,回答没有听清楚(后来知道患儿从一开始就非常怕冷,紧裹着被子一点也不让掀开,坐在便器上也是如此。不情愿使用冰枕和冰袋,因为体温过高,家长才勉强放置的)。听诊可闻及右背部中度湿罗音,局部似有轻度抵抗感,其他未见异常。

辨证:

发烧-表,谵语-存疑,舌薄黄苔-存疑,不口渴-存疑,咳嗽-存疑,脉浮弱-表,心率120次/分;无食欲-里,腹部膨满,大便一天两次,稀便,不臭-里,小便4-5次/天-表,白天安静不说话,没有诉说任何病痛,无任何要求-表,怕冷不愿使用冰袋-表。

1.辨阴阳:脉浮弱,好像是阳,但是如果脉很弱也可能是阴(在问诊幼儿过程中诊脉分阴阳不容易因为脉细)。接着再看,脸色不红,白天安静不说话,没有诉说任何病痛,没有食欲,身体对疾病呈现消极的反应,不是积极的反应,如果发烧厉害身体能量足,可能会脸红、口渴、胃口好、声音洪亮,这些身体积极性的反应都没有。

2.病位:发烧怕冷病位在表,无食欲腹胀满、大便稀-病位在里。

3.抓大局:发烧脉浮弱好像是阳脉,但是病人安静没有食欲,大便稀,脸色不红,不口渴呈消极反应,总体来看是阴证;病位在表,表阴证,同时大便稀,相当于下利。腹部膨满,大便稀不臭,里虚寒,太阴病。少阴表阴合病,体表的能量不足,里虚寒,肠胃不能收摄肠道中的水分,所以大便稀。薄黄苔,舌苔不容易反应身体的寒热,寒性病人肠胃淤而生热可能苔黄。如果舌体红,代表身体不寒,舌淡说明身体大方向不热。谵语也不一定说明人体有热,单一证不可断,谵语说明头部津液不足,大脑反调津液。

4.开方:因为里虚寒,没有胃口,大便稀有水湿不能气化,表也能量不足,生附子补能量、干姜温里恢复肠胃运化功能;体表能量不足,炙甘草粘腻不用,那麻黄也就不用,就用葱白,葱白可以解表。干姜附子温里补能量,葱白辛温解表,这就是白通汤。少阴证,下利,白通汤主之。

这个病人就是热在皮肤寒在骨髓,外热里寒,所以要温里补能量。

大冢敬节:【于是这一天投予了小柴胡汤治疗,观察变化。

二十七日又往诊,所见与二十五日相同。这次改投了麻黄汤。

三十日往诊,刚进入病室的一瞬间,我心里说,事情严重了。

患者身体略下伏,手置于胸前,呈因心脏衰竭死亡患者的体位。面色浮肿、苍白,犹如死人一般。

脉浮大弱,时有结滞。家长诉早上出现好像失禁似的水样便泻下。体温为39.6℃,但全身没有一点热感。

该患者从开始就应该给予附子剂来温煦。小柴胡汤凉之,更予麻黄汤攻之,以至发展到现在的状态。

我嘱患者家长立即撤下冰枕和冰袋。该患者即如前述,为汉方医学所谓之“阴证”,体温虽然高,但不是“热”,而是“寒”。这时患者的母亲说,患儿从一开始就非常怕冷,紧裹着被子一点也不让掀开,坐在便器上也是如此。不情愿使用冰枕和冰袋,因为体温过高,家长才勉强放置的。初诊问是否恶寒时,如果能告知这些就好了,但已经晚了。不论如何,急服真武汤(附子一次量0.4克),间隔约一个小时再服,观察一段时间后,患者面色好转,也有些精神了。

于是继续给予真武汤,每天往诊,直至十二月四日。这期间附子每日为1.6克,对于一个六岁的女童,这已经是很大的用量了。十二月三日的早上,体温降至36.8℃。自发病以来的十九天里,体温从未到过39.0℃以下,突然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感觉有些不安,但患者却很有精神。可是到了傍晚,又出现恶寒,体温上升至40.2℃,持续了三四个小时,经强力发汗后体温转为正常。这是发病以来第一次发汗。上午体温正常,傍晚时伴随恶寒,体温上升至40.0℃左右,这种状态持续到十二月二十九日。但是高体温的时间在渐渐缩短,恶寒在减轻。十二月三十日,傍晚时体温也未突破37.0℃。其后,持续服用真武汤至翌年的一月二日,便痊愈了。前后共服用附子70克,对于六岁患儿用如此大量的附子,这是第一次。

该患者最初即恶寒甚,虽然体温上升,但有舌湿滑,脉弱,面色苍白,静卧,无所诉求等证候,据《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所示,是很明显的少阴病。即便是这样,还是被体温计的数字所迷惑,着眼于患者的发热而使用小柴胡汤和麻黄汤,实属误治。我想,如果一开始即用真武汤治疗,应该可以更快地治愈。】

如果在临证做到高的疗效呢?

1. 在临证中病人的证不容易完整的准确的取到,取证是治病第一要素,高水平的医生观察能力非常强,能够认真的观察、感知病人的情况,准确的取证。如果真的遇到上述这样的病人,我也可能会弄错,这个就需要平时的学习用功以熟练掌握理法,诊病时望闻问切,腹诊,务必取证完整。

2. 在取证后,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症状中找到关键的证,知道身体意欲何为,抓住大局,这是医生的核心能力。如果抓住了大局,病人自然会向好的方向改善。如果病人是阴证,脉弱细微,里有淤堵如肠痈瘀血,用薏苡仁、败酱草、川芎、当归就可以了,可以不加大黄,同时用附子干姜补能量,这样病人的脉渐渐就充实了,津血充足了。如果阴证病人肠实肠痈瘀血,大便臭肠道局部有湿热,用了几克大黄,同时补能量,也是正确的。如果病人肠道没有局部的热,虽然有肠痈瘀血,阴证,就不能加大黄。如果阴证加了大黄,结果每天大便五六次甚至十来次,持续几周的时间,这样就会导致病人的气血不能改善甚至变差,为逆,病必不愈。临证中也有气滞、肠道淤堵但是阴证的病人,补能量同时攻下去气滞肠痈等淤堵,几剂而愈。

3. 用药精准,比如风湿病人表实不解津液不虚有水饮,只用桂枝把能量调到体表,白术茯苓泽泻利水饮,病人会有改善,但是时间长不容易彻底治愈。如果加了麻黄,麻黄疏通孔窍打开身体表面的毛孔,桂枝把能量调到体表,让水湿在体表气化,病人马上就会有好的改善。有一位师兄颈椎疼痛,脉浮有力,葛根汤加减,一碗药下去反馈说脖子不痛了。但是如果病人自汗出津液大虚,还用麻黄桂枝,病人就会虚脱,会害死人。

4. 剂量问题,一般情况病轻药用量轻,病重用药也重。外感疾病,桂枝汤、麻黄汤、大小青龙汤、桂枝芍药知母汤,如果病急病重,用原剂量时一般一次服药,两次服药病就好了,张仲景说中病即止,这一剂药中剩下的药就不能喝了,如果怕浪费继续喝反而会造成新的问题,比如大汗不止、脉结代甚至死亡。原剂量不代表大剂量,是中病即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