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与感冒发烧发黄

 随形若水 2019-04-04

作者:刘铁柱、刘慧勇

我们日常用到的感冒发烧的方剂,病在太阳为主的时候,无汗的以大小青龙等麻黄类方比较多见,有汗的以桂枝汤、五苓散等类方比较多见,不过还有一种情况比较少的,就是发黄,这种发黄有时候特征并不是很明显,而是以脸色晦暗不正表现出来,对于这种的,无汗则可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有汗则可以考虑桂枝加黄芪汤,现举一例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如下:

男,刘某,生于2003年8月,就诊时间2019年4月1日晚

主诉:高热,头晕,背痛,四肢痛,咽痛,咳嗽,呕吐。

病史:自2019年3月29日夜开始发热,高热最高至40度以上,稍低的时候也在39度以上,恶心,纳差,嗜卧,无精神,曾服柴胡桂枝汤,小柴胡合大青龙汤,小青龙汤,桂枝加黄芪汤等方,体温降至38.5度左右,其他基本无变化,有时还出现呕吐;后去医院儿科服退热药而降至37.5度,然药效一过发热又升至38.5到39度左右,同时又服用黄栀花口服液,头孢类消炎药针对上呼吸道感染,而他证亦无丝毫改观,患者心率一直在110-120之间,有慢性结肠炎史。

刻证:发热,38.5度,稍恶寒,稍烦,无汗,常期面痤且较多,面色晦暗,精神疲惫,纳差,恶心,头痛头晕明显,背痛四肢痛明显,咽痛明显,咳嗽明显,但基本无痰,舌红苔黄腻,脉细弦数(112次/分钟),偏好凉饮,口偶尔干,不苦。

分析:患者有发热恶寒,说明本病主要矛盾还是在表,同时患者又有面痤,凉饮以及略烦,说明又兼有里热,为太阳阳明合病,大青龙汤为太阳阳明合病的代表方,但用过无效,仔细观察发现眉目至口周区间颜色发黄,遂想到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无甘李根白皮以桑白皮代,无连轺而用连翘代),此方与大青龙汤组成相仿,但解表里兼去黄,同时考虑咳嗽比较严重加之咽痛纳差,因合半夏厚朴汤加桂枝、桔梗、陈皮,均为常用剂量。

药后20分钟,心率降至84次/分钟,体温降至37.3度,精神明显好转,除咳嗽和咽痛外,其他证状均减,及至第二天清晨,体温36.5度,心率90次,除咳嗽证没有大减外,其他证状皆持续减轻,并开始正常进食且没有出现呕吐的情况。

按: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与大青龙汤方证类,均为表里双解之方,但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没有大青龙汤恶寒和烦躁严重,胡老(胡希恕先生)在讲本条时曾提到本方有麻黄汤底,而去桂枝用生姜,当是气冲不明显而有呕,这在本案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