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此二字是书法的笔法,更是书法的秘诀!你知道吗?

 二小书法 2021-02-20

文‖才华有限

上一文,我们解读了《书谱》中孙过庭论述书法界最可恨的三种学书人。他认为,第一种是“胡扯型”,第二种是“略懂型”,第三种是“保守型”;也正因为有这三种人的存在,才导致后来学书者对书法困惑不解。下面开始今天的文章:《书谱》第八讲——此二字是书法的笔法,更是书法的秘诀!你知道吗?

《书谱》:「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大意是说,谈到书法应变实用,行书是主要的;对于题榜镌石,真书(楷书)当属首选。

“趋变适时”四字值得一说。“趋”即急促,“变”即变化,“适”即适应,“时”即随时。我理解的意思是,字体发展到今天,随时就能拿来用的乃是行书。也正如孙过庭说的那样,自真书、行书出现后,真书则作为题勒上石的首选字体(这点魏碑和唐碑可以证明)。而行书则用于日常书信往来、抄书做笔记(历代手札作品可为佐证)。

《书谱》:「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大意是说,写草书不兼有真书的笔意,容易失去规范法度;写真书不旁通草意,那就难以称为佳品。真书以点画组成形体,靠使转表现情感;草书用点画显露性灵,靠使转构成形体。

这里老孙提出了一个写书法的观点——草兼真,真通草。可能会有很多书友表示困惑,写草书兼真书,写真书还要通草书,写出来岂不是不伦不类?我理解,老孙的观点不是说一幅作品中写一个真书就要跟一个草书,而是在一字之中出现草真互通的笔意。

近现代书法家启功先生说:“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虽然说的是“楷行互通”,但与“真草互兼”几乎相同,只是换了一种说法而已。草书兼真意,不会让字失去法度,魏晋时期的章草作品最能凸显;真书加草意,可使字体灵动,三国钟繇、隋末智永的真书作品可以证明。

我们要能理解,无论是“真草互兼”还是“楷行互通”,说的都是“意”,也就是说,兼其意也。而“意”字最当玩味,因为这个字并非固有所指,《说文解字》:“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没有固定的对象,那么每个人对它的理解就不尽相同。我理解的“真草互兼”是:写真书时增加草书的取势、连带、呼应,写草书时增加真书的稳定、规整、协调。

书谱》:「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白。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大意是说,草书用不好使转,写的便不是字;真书若欠缺点画功力,仍可记文叙事。虽然两种书体不同,但其规则却是大相径庭。不但如此,学书法还要旁通大篆、小篆,融贯汉隶,参酌章草,吸取飞白。对于这些,如果一点也不清楚,那就像北胡与南越的风俗不同,难以互通一样。

前面老孙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此处又说“真亏点画,犹可记文”;“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此处又说“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由此可见,“使转”二字才是书写的不传秘诀。

书法中的“使转”究竟是什么呢?广义上来说,由于书法的线条特点,需要通过笔画的灵动转换才能提高书法的笔画品质,结合点画顾盼,营造出书法的独特美感。说白了,就是书写时用笔侧锋、中锋相互切换运动的轨迹(见上图)。当然,这仅是我个人的浅见。

关于老孙说要旁通大篆、小篆……这个就很好理解了,这里我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个来自西北的新疆人和一个来自东南的福建人,彼此用各自的方言进行沟通,其结果必是:你也听不懂,我也听不懂。但是,如果都换成普通话,结果就不一样了。如同书体发展一样,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各国都有自己的字体,交流很是费劲。统一后,丞相李斯集各国字体创造了小篆,至此交流顺畅了。

如果将语言和文字比作一条大河,那么方言与字体仅是它的分支,互通却又不同。换言之,真草行隶篆五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自相通,却又不同。所谓同源而异流,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孙过庭《书谱》中的本段内容是要告诉后来学书者:使转是书法的笔法,更是书法的秘诀;各书体互通,专学一种书体也要兼学和兼用其他书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