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印度没去成,但还是再说说“冥想”

 郭一炜 2021-02-20

虽然印度没去成,但还是要再说说“禅修”这件事,作为对之前文章的一点补充。主要是基于我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如果你是刚接触“禅修”,你最想了解什么呢?

所以,我想把目前自己知道的分享给大家。文末也附上了一些相关文章,供大家参考。

1、很多个名字

首先,我这里说的“禅修”,和“冥想”、“内观”、“静坐”、“打坐”……是一个意思说白了,就是盘腿坐下来、集中注意力,是一件每个人都可以体验的事情。

为什么首先要说明这一点?

因为我自己刚接触“禅修”的时候,最想知道的就是这个问题。我在不同地方见到了一大堆名词——这些都是啥意思?说的都是一回事吗?

到了更高级的阶段,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但至少对于大多数初学者来说,把这些当成一回事就足够了。

因为“禅修”听起来有点“宗教”和“神秘”的感觉(就因为这个名字,我一度以为这不是“普通人”可以做的事),所以这里我统一称为“冥想”。

2、不是“神秘的修行”

需要再次说明,我现在是没有宗教信仰的。所以,虽然确实有一些宗教把“冥想”作为修行方式,但这件事本身可以和“宗教信仰”无关。

为什么要再说明这一点?

因为我自己刚接触“冥想”时,就觉得特别神秘,好像盘腿坐下来就是要“打通任督二脉”,要“修炼小宇宙”,或者要达到什么“神通”之类。

这就把事情搞复杂了。

所以,直到现在,只要说起“冥想”,可能很多人还会觉得这是“宗教人士”才会做的事,甚至还有点“神神叨叨”。其实完全没必要。

3、是大脑的“保健操”

那禅修是什么?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写过自己的理解:

对我来说,禅修就是练习禅定,以此发展正念。这个观点也是受《观呼吸》的启发:

什么是禅定?禅定就是让心专注不动,在禅定的状态下我们能更好地培养正念。

什么是正念?对我来说,正念就是我们意识到自己意识的能力,是我们如实觉察事物的能力,是我们提醒自己应该做什么的能力,是我们看清自己内心从而不会陷入混乱的能力。

后来,我在李笑来的《财富自由之路》里,找到了一种非常精炼的解释。他在书里是这么定义“冥想”的:

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某件事情上(例如你的呼吸),然后保持。

但真正有趣的,是这本书介绍的、从脑科学角度对“冥想”的解释:

通过“坐享”(即所谓“打坐”或者“禅修”)练习,可以使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使大脑灰质变厚。

“大脑皮层表面积增大,大脑灰质变厚”,这有什么用呢?

最直接的,就是提升专注力和“元认知”能力。专注力我们都知道,那“元认知”又是什么呢?

简单来说,“元认知”就是“能够认知自己认知的能力”。我自己习惯这么解释:

当我们遇到一件事情,感到很生气,这叫“情绪”;很多人困在这第一步就出不去了,让自己沉浸在情绪里无法自拔,这就是一种缺乏元认知的体现。

那什么是元认知?就是当我们有了“生气”这种“情绪”时,能够从中抽离出来,去审视它,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要生气?生气对事情的解决有什么意义吗?有没有比生气更好的做法?

这就是元认知能力的体现,《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也是一样的道理。

或者,用李笑来在书里的解释:

当你在思考的时候,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进一步能意识到自己在思考什么,再进一步能判断自己的思考方式和思考结果是否正确,更进一步能纠正自己错误的思考方式或者结果,这就是元认知能力。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情商不够”,“脾气差”,“控制不了自己”……说白了,就是元认知能力不足。

关于“元认知”,文末有个链接,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看。

《财富自由之路》里的这部分内容,给了我很大启发。

我们都知道,身体的肌肉是可以“锻炼”的——通过健身,我们的肌肉可以变得更发达。而这本书告诉我一件以前没想过的事:

我们的大脑也是可以“锻炼”的!而锻炼的方式,正是“冥想”。

所以,每天坚持一定时间的冥想(十几分钟,或者更长),这就像每天给大脑做一遍保健操,这是在有规律地让大脑去“健身”,可以直接让它从生理层面变得更加发达。

对于冥想,现在已经有了很多科学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李笑来在书里附了25篇相关的学术文章。大家有兴趣也可以去看看。

所以,我后来把“禅修”也纳入了自己的10000小时计划

我一直想通过“学习”和“思考”去拓展自己的大脑,去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而现在居然有一种方法,可以直接让大脑在生理层面变得更强大,干嘛不去做呢?

4、推荐书籍

有小伙伴问我关于“冥想”的书,我自己主要读了两本:

《观呼吸:平静的第一堂课》

如果想对“冥想”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强烈推荐这本书,据说其中部分内容还被x选入了泰国的高中教材。书里的内容通俗易懂,但又全面细致,对禅修的目的、方法,以及禅定、正念等概念都有很好的诠释,我个人觉得非常经典。

其实“冥想”有很多种方法,比如把意念集中于身体某个部位、集中于某个外部实体,或者想象自己身处某种环境,等等。但佛家通常认为,佛陀在2500年前传下来的正统方法,就是“观呼吸”。这在佛经中是有记载的。

《内观:葛印卡教授的解脱之道》

这也是公认比较经典的一本书,提倡的方法也是“观呼吸”。书中对于禅修有更多精神层面的解读,如果有兴趣,我建议可以在《观呼吸》之后读。

另外,在这本书的附录里,有全球各国很多正规禅修中心的联系方式和地址。

还有什么书吗?

其实我自己也一度问过这个问题。

书有很多,但短时间里读这两本就足够了。按照禅宗的思想,书读再多,如果不去“亲身体悟”,那都毫无用处。

我自己的体会是,至少对初学者来说,“冥想”没有什么复杂的方法,难的是坚持去练习。我们找很多书来读,感觉好像懂了很多;但只有坐下来才会发现,实际体验和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只有实际练习,才能明白其中的感觉。

5、冥想练习

在冥想的练习上,我自己做得不够好,没有做到每天坚持,最近更是偷懒了一个多月。

5点起床我可以坚持,健身被“虐”我也可以坚持;但我发现,每天抽出一个时间去静静地坐在那里,这件事居然让我感觉格外困难,每天找各种理由逃避。

一个原因是,“冥想”带来的“效果”是相对不明显的。不像读书,我们读完一本就是一本;不像健身,我们练完一次就感觉肌肉又强了一点。冥想这种“大脑的锻炼”,有时候我们感觉不到“显性”的变化,所以就不想去做。

你看,我们不知不觉就变得“短视”了。

另一个原因,是我在之前文章里写的,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挑战性:

在禅修的大多数时间里,我们其实是在和自己的内心抗争。表面上,你只是在静坐而已;但实际上,内心却在进行着激烈的搏斗。

我们的内心不喜欢平静,不喜欢专注。它喜欢飘忽不定,它喜欢不断的刺激而且是越来越大的刺激,它喜欢翻一个又一个花边新闻,喜欢看一集又一集的剧,喜欢玩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的游戏。在这个过程中,它能得到不断的刺激,不断的快感。

某种意义上,禅修也是做内心不喜欢做的事情。

所以,选择练习冥想,就和选择健身、选择跑步是一个道理,刚开始都是“不舒服”的。但只有持续练习,才能看到效果。

怎么练习?

这是很多小伙伴的问题。其实前面的“定义”也就是方法,就这么简单:

把你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某件事情上(例如你的呼吸),然后保持。

会有什么感觉吗?

我的亲身体会是,用不了太久,可能你坚持几天后就会发现,自己对于情绪的控制能力变强了,对于内心、对于他人、对于周围环境的感知能力变强了。

练习的时候怎么能不分心?

我在乌蒙寺的时候,问过同样的问题。大和尚告诉我:

自己去体会。

如果我告诉你怎么能不分心,你就会更加分心。

6、相关文章

这里是我收集的一些不错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1)李笑来相关文章:

《(与任何宗教无关)普通人打坐的 6 大好处》

《为什么我用“坐享”替代“打坐”、“禅修”、“冥想”等等词汇?》

2)元认知:

十分钟读完《元认知》

3)其他文章:

《我为什么反对灵修》

-------

以上就是对“冥想”的一些补充。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这个“大脑的保健操”。


上一篇:健身思考| 换个视角看世界

相关文章:清迈| 乌蒙寺三日闭关禅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