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脉,先要搞懂“正常脉”

 顺势而为frfi8r 2021-02-20

今天,我们来讨论关于中医四诊中的脉诊。在谈学习脉诊之前,先谈一下我对脉诊的两点看法:




一是脉诊是中医诊病、辨证的重要手段和依据之一,对辨别病因、病机、病位、病性、病况等,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若再能与望、问、闻、查(查:是指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四诊对照印证,则更具临床诊病价值,这是毋庸置疑的。

二是不应把切脉神秘化。在临床中,有的患者过于迷信脉诊,片面地认为中医通过诊脉就可知道所有健康和疾病信息;甚至有些患者找中医看病,不主动述说病情,来考验医生的脉诊功力,此类现象实属对中医认识的盲目和自误。另外,还有个别中医生,自视高明,闭目塞听,忽略其它诊断依据,只凭辨脉诊病,看似神乎其神,实有以此来抬高自己的声望,哗众取宠之嫌。


其实不仅脉诊,中西医所有检查方法都有一定的自限性假性指征。例如,化验数据的假阳性;各种影像、病理检查,均有专业医技人员、医生判断与疾病实质相差甚远的实案,这是每一个医务科学工作者不能回避的现实。

不仅医学,世界上任何一门科学都有永无穷尽的未知课题,因为自然宇宙始终都在平衡动态的变化演进之中。

著名西医学泰斗张孝骞先生曾就医学诊断方法的学习时指出:


临床医师以有限的知识面临无限复杂的医疗任务,几乎每一个具体病例都是新的课题。每个人的年龄、性别不同,生活条件、生活环境不同,虽然得病的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其表现总有不同,总有各自的特点,这是客观事物个别与一般关系的反映。因此,在具体诊断治疗上,我们就不能用公式化的办法去对待,必须从具体的、特殊的情况出发。


综上观之,我认为对脉诊的学习和应用,应本着客观求是的精神,既应熟练掌握和应用,更应学会与其它四诊互相参合的本领并化成习惯,方能显示出脉诊方法在诊断学上价值。关于脉诊与其余四诊合参,日后我会与大家具体分享。

与其他诊法一样,要想通过脉诊对疾病形成准确判断,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了解正常“脉”是什么样的。只有知道了正常的,才可能知道什么是不正常的。

什么是“正常脉”

正常脉是怎样的标准和规范呢?

我个人体验,两手寸、关、尺谓之三部,每部都应经过浮、中、沉取,谓之九候。若经三部九候之诊,都是浮沉适中,博力均匀和缓,跳动次数每分钟60~90次,即是标准的正常脉。但在临床中,真正能达到这样标准正常脉的人却并不多。

每个人都因自己的先天禀赋、生活地域和四季气候的变化的不同,而各有其特异性的差别。有了如此错综的原因,是否正常之脉又无迹可寻了?

我个人认为,若在三部九候中都如前所述,那当然是最标准的正常脉。我曾留心为85岁至95岁老人诊脉观察百余例,发现在无病状态下,虽不一定脉在浮、中、沉取都是平衡一致的,但至少在其中某一候取都是平的。例如,有人六脉俱浮,有人六脉皆为沉细,但有一个前提——六脉皆是匀平,从容缓和

还有一种现象,青中年时六脉浮、中、沉都是平的,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浮中取渐弱,沉取虽渐沉细,但依然是平的。临床表现只是对应性地逐渐自然衰老,但没有哪一器官或功能过亢、过衰、不平衡的症状和现象,再经现代医学全面体检亦未见有异常者,即可视为拥有正常脉。

在临床中,只要六脉浮、中、沉取有一候是相对平的,就证明患者的健康基础较好,只要给以正确的诊疗手段,效果通常令人满意。当然,为求得准确,与望、问、闻、查合参还是必不可少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