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学了,要“收骨头”了

 好办法 2021-02-21

今朝礼拜日,明朝礼拜一,上海的中小学要开学了。

一开学,有人要上学,有人要送上学,马路上就要闹猛起来了。马路上一闹猛,这个年就算真正过完了,一切恢复原样。

老实讲,我也没想到,做了一辈子的消息灵通人士,到头来,有人问我,啥辰光开学,我会得莫知莫觉。

当然,首先是因为我不需要送隔代的小囡上学。这算是福气,还是不够福气呢?好像都讲得通。

且不说我们这一代,就是80后90后,自家上学好像还在眼前,转眼变成要早起送小囡上学的人了。

值此开学之际,不晓得我们还有没有空,回想起自己小辰光开学的情景。

寒假作业做好了弗啊?

新书包好了弗啊?书包理好了弗啊?

开学好像是开心的事体,又可以跟小伙伴们一道疯了。

又好像不是开心的事体,总归有一个大人的声音在耳边:“小鬼啊,要开学了哦,好收收骨头了!”

这样讲,算是客气的。也极其传统。

我天朝的办事习惯,都是先自查,再公查。

年终述职,也要自家先写,老板再评级。

捉进去了,也要自家先交代,阿sir再问的。偷税漏税、融资理财、八项规定、作风建设,无一例外。

道理狠简单,侬不收自家的骨头,别人就要来收你的骨头了。

“收骨头”啥意思?

收是“收作”的简化版,有收拾、整理之意。

在这里,收的反义词不是放,而是摊。

大人经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侬看侬,白相物事只晓得摊,总归要我来帮侬收作。

而骨头,则是“懒骨头”之简化。

江南地方称懒人为“懒骨头”。英语里也有“lazy bone”。所以,“收骨头”实在是要“收作侬迭副懒骨头”啊。

“收作”一词,不但上海人讲,其实江南各地都讲。

我怎么一直觉得它源自苏州话,出处倒记不确了。

湖州人讲它是湖州话,宁波人还讲它是宁波话呢。

宁波人的理由好像还狠充分,讲,宁波人不但讲“收作”,还讲“纠作”。

不管收作,还是纠作,都是既对物,又对人的。对人,就有了整治、管束之意。

对物,多半就是收作房间,拿物事归归拢。而对人,那就是要收作人了,而且是要拿侬的骨头归归拢了,侬吓弗啊?

上海女人最欢喜收作房间了。

而且,啥人房间收作得清爽,啥人就顶jia(左身右建),是会广受好评的。

我看见过狠多上海女人,结婚之前并不特别爱清爽,结了婚就爱上了收作房间。到四十岁出头,就已经变成超级洁癖了。

洁癖也就算了。怕就怕爱屋及乌,开始欢喜“收作”人了,而且欢喜大人小人统统“收作”。

老早的上海女人好像不这样。

比如我的嬷嬷,不管我的表兄弟哪能皮,总归只有这样一句话:“哼,看倷爷回来哪能收作侬”。

恶人交给男人去做,自家才能做稳了慈母。

讲到底,“收作”也好,“收骨头”也罢,其实就是“吃生活”。

而且,大多数上海人家的大人收起小囡骨头来,都是夹头夹脑的,从来不跟侬打招呼。

不像阿拉隔壁苏州人,爷老头子收小囡骨头之前,还要笃悠悠地先问忒一声:“只小鬼,阿要我弄点生活畀倷吃”。

断命还有商有量,分尖团音呢。哪能啊,伊不同意,骨头就不收了?

苏州人这种五讲四美的好作风深深地影响了好几代上海人。弄堂里两家人家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嘴巴里还是讲:“侬再讲一遍,当心我请侬吃生活。”

又是当心又是请,外埠人还当“生活”是生的活的海鲜呢。

事实上,上海人家的“收骨头”的手段哪有这么温文尔雅,而是桩桩件件触及皮肉,深入骨髓的呢。

最简单的也要“立壁角”,立到侬脚骨痛;要么 “吃头塌”、“敲毛栗子”,伤及头盖骨。

“吃巴掌”、“打屁股”,虽然对我们的骨头伤害性不大,打的人却觉得打得自家骨头痛,于是就有了“吃鞋皮”,用拖鞋打;还有“竹笋烤肉”,用竹头的扫帚柄打,那就侮辱性极强了。

还有一条,饿肚皮。当日夜饭没得吃。

一顿不吃,饿是饿不死的。挡不住家里房子小,人家吃着,你看着。同样是伤害性不大,侮辱性极强的啊。

认真讲起来,“收骨头”这句话的意思,除了上面说到的,至少还有两种其他的意思。

一种是,收废品里有一项就是收骨头。

收牛骨、收猪骨,这个行当到现在还有。

据说收去的牛骨猪骨会被磨成粉,做到保健品里去,蛮吓人的。

小辰光还有专门收墨鱼骨头的呢。

阿拉宁波人最欢喜吃乌贼鱼了,墨鱼大烤、乌贼鱼烤肉、还有乌贼鱼炒咸菜。那年头,好多人家鱿鱼是不进门的。

因为一次买乌贼鱼并不多,所以拆出来的乌贼骨先晒在窗台上,等积得多了,再去卖给废品回收站。

窗台上与乌贼骨作伴的,是橘子皮。

还有一种,是真的收人的骨头。

老早穷人买不起坟地,只好将先人的棺材厝起来。也就是,两只板凳架起来,就将棺材搁在庙里或庙外、村中空屋里,甚至田埂上。

杜月笙先生发迹前,他先人的棺材也是被暂时厝起来的。

厝是待葬。一旦有钱买好坟地了,还是要让先人入土为安的。

怕就怕一直穷,最后,先人只剩骨殖了。风吹雨打,棺材板也裂开了。

后人若于心不安,按习俗,就要在冬至那一日,去将先人骨殖收到一个坛子里, 然后悄悄埋在某棵树下。这样占地小,也不需要钱。

杜月笙先生后来当然时来运转,做五十大寿时,他的弟子也趁机为他先人做坟并入土为安。

同理,1980年代,温州人富起来以后,第一桩事体是造房子,第二桩事体就是修祖坟。

温州人当年修坟的豪华程度,是惊动了央媒的。

舆论滔滔,大有要收修坟的温州人的骨头之势啊。

收骨头,收骨头,最后都要被老天爷收得去。

我能做的,无非收去之前,骨头不要太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