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虹野:教育扶贫需超脱“知识中心”理念的桎梏

 虹野小书馆 2021-02-21

虹野教育扶贫需超脱“知识中心”理念的桎梏

/虹野

全国政协委员马敏认为,高校教育扶贫,贵在精准,重在务实,一定要围绕解决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精准发力,扶到根上。他建议,整合教育扶贫力量,形成协同攻关合力,通过天网(卫星)、地网(互联网)、人网(支教老师与学生)三网合一,解决偏远山区(包括一些“悬崖学校”)优质教学资源的供给问题。

教育扶贫的外延不仅包含“教学资源”的支持,还包含着“育人”。“育人”不仅仅是教会学生掌握现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健康的体魄,形成一定的思维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但当前不少人在做教育扶贫的时候,大都把其当作“教学扶贫”,寄希望通过建立天网、地网、人网 输送教学资源来完成对偏远地区的教育扶贫。偏远地区确实缺少优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通讯工具向这些地方传递知识也是有必要的,但这仅仅是教育扶贫的第一步,因为拥有知识和拥有教育是两码事。

当前最让人担心的依然是“知识中心”教育理念的对教育和教育扶贫的影响。在信息化时代,知识是没有边界,获得知识也是便捷而廉价的,“三网”扶贫在信息化时代的教育中仅仅是资源传输而已,而信息的甄别、解读、传授仅仅靠互联网是做不到的。当然或许有人认为还有“人网”,其实,这些“支教的教师和学生”在给中小学生带来知识的同时,也给他们带去了“此地不可久留”的价值观。这种临时性的援助是无法替代稳固的教育系统对学生的“世界观”的影响的。

“三网”扶贫仅仅是教育扶贫的第一步,距离教育扶贫的需求和要求依然很遥远。我们需要警惕“知识中心”的教育理念的影响,坚持把推进教育资源均衡作为实现教育扶贫的重要手段。

(此为蒲公英评论网站首发作品,转载请务必标注来源,违者必究。)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