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徐慎檀:《道德经》释义第二十二章

 丹阳论道 2021-02-24

大家好,下面是我们国学经典每天读的时间。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道德经》的第二十二章。下面我们一起把原文读一下。这个原文仍然是以马王堆帛书为准,虽然和现在通行本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仍然以帛书本来作为这一次的文本。【原文】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这一段话里头有好多都是矛盾的,曲怎么会全?枉怎么会直?其实主要的原因,就是它是针对不同对象来说的。我们把字面串一下。委屈才可以成全;弯曲才可以端正;低洼才可以盈满;陈旧才能出新;少取才能得到;多取就会迷惑。

所以圣人掌握天道,用来治理天下。不自我高看,才是明智;不自我表现,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才有功业;不骄傲自大,才能长治久安。因为不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

古人所说的曲则全,岂只是空话,确实是天下归属的大道理。在这里头,前面的字,曲、枉、洼、敝、少、多,都是指的个人自己的行为感受;而后面的全、正、盈、新、得、惑,则是指天下的感受。

因为《道德经》它是讲的心灵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尤其是作为高位的统治者,因此他这里头所表现出来的,就恰恰是君王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关系。比如说曲则全。君王自己是要节制自己的欲望的,是要少打扰老百姓。看着似乎委屈了自己,但是这样才是真正成全了天下。

当然,成全了天下,也是最终成全了自己。所以,曲则全。其它的也是这样。枉则正。看着好像是自己枉曲自己,去将就自己,去改变了自己最初的那个想法,但是其实却是端正了,因为这样天下才可以端正。这个中间就牵扯到到底以什么为“正”?

所以底下接着说,叫做“是以圣人执一”。什么叫“执一”?在《道德经》里头一直在讲,这个“一”是公平、平等,是“一”;容合、无争是“一”。那么这个“一”是什么?这个“一”就是抱法守势,就是守道。只有这样,这个才是真正的“一”。

所以才是“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通行版是“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要执这个一,持这个公平公允的态度,作为管理天下的范式,或者是管理天下。所以底下更明确的点出来。不自视故明:不自己用非要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即是说,不以自己的眼睛为唯一的标准,这样才是明。不自见故彰:也就是说,不要总是用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见解,那么你真正的德行,才能够彰显。不自伐,故有功:所有的人都知道君王是不可以自己打天下,自己当大将军,甚至自己当一个前线的冲锋的战士,这就叫不自伐;那么管理国家也一样,不可以自己去事必躬亲,你才可能有真正的功业。弗矜故能长:不自矜,故能长;都是一样的,不要自己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所以君王是不争的;自己真心的是不要与别人去争;你不争,别人也就没有办法与你争,所以所谓曲则全。

《道德经》不仅是修身养性,它更是在讲治国之道。所以这里头一再的在强调,就是君主制节制自己的欲望,少打扰百姓,成全天下也是成全自己。不以自己的意愿来处理事务,抱法处势,看着是好像弯曲了自己的意志,但是百姓得到了公正。低洼之地才能充满水,君主虚怀若谷,处世谦虚,则百姓有了他们自己去做去为的空间,国家的财富也才会充盈。君王抱法处势,不恣意妄为,所以他不独出心裁,不由自己的功、自己的伐、自己的见、自己的视,所以朝廷的政务看着虽然枯燥沉闷,是这个枯燥沉闷,其实是标准统一规章严谨,人民就可以自立自为,创新进取。君主所做的越少,欲望越少,百姓能做的就越多,百姓就会越富足,国家就会越稳定。

因此,这个里头一再的是讲,大道无形,圣人是要取法,是要依行道,来管理人民,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正、明。治理天下,是要依法来决断,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不是什么都要自己去做,更不是处处都要表现自己。

好,今天这一章,我们就讲到这里。大家一起把原文读一下: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不自视,故明;不自见,故彰;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长。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几语哉!诚全归之。

今天的国学经典每天读就到这里,大家明天见。(来源:丹阳论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