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稀世佳作:王阳明《<武经七书>评》

 hongzhuanyidui 2021-02-25

孙子

始计第一

谈兵皆曰:“兵,诡道也,全以阴谋取胜。”不知阴非我能谋人不见,人目不能窥见我谋也,盖有握算于未战者矣。孙子开口便说“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此中校量计画,有多少神明妙用在,所谓“因利制权”“不可先传”者也。

作战第二

兵贵“拙速”,要非临战而能速胜也,须知有个先着在,“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是也。总之不欲久战于外以疲民耗国,古善用兵之将类如此。

攻谋第三

兵凶战危,圣人不得已而用之者也。故孙子作《兵法》,首曰“未战”,次曰“拙速”,此曰“不战,屈人兵”。直欲以“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全伍”。“全”之一字,争胜于天下。“上兵伐谋”,第校之以计而制胜之道而已。“辅周则国必强”,其在此将乎!

军始第四

“修道保法”,就是经之以五事。其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也。此真能先为“不可胜”,以“立于不败之地”者,特形藏而不露耳。

兵势第五

莫正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然亦莫奇于天地、江海、日月、四时者何?惟无穷,惟不竭,惟“终而复始”,惟“死而复生”故也。由此观之,不变不化,即不名奇,“奇正相生,如环无端”者,兵之势也。任势即不战而气已吞,故曰以“正合”、“奇胜”。

虚实第六

苏老泉云:“有形势,便有虚实。”盖能为校计索情者,乃能知虚实;能知虚实者,乃能避实击虚,因敌取胜。“形兵之极,至于无形”,微乎神乎,此乃其所以“致人而不致于人”者乎!

军争第七

善战不战,故于军争之中,寓不争之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分合为变”,“悬权而动”;而必申之以避锐击惰,“以治”、“以静”、“无要”、“无击”、“勿向”、“勿逆”等语,所谓“校之以计而索其情”者,审也。匪直能以不争胜争,抑亦能不即危,故无失利。

九变第八

从古有治人无治法。国家诚得于“九变”之将,则于“五利”、“五危”之几,何不烛照数计,而又何覆军杀将之足虞乎?“智者之虑,杂于利害”,此正通于“九变”处,常见在我者有可恃,而可以屈服诸侯矣。

行军第九

“处军相敌”,是行军时事。“行令教民”,是未行军时事。然先处军而后相敌,既相敌而又无武进,所谓“立于不败之地”而兵出万全者也。

地形第十

今之用兵者,只为求名避罪一个念头先横胸臆,所以地形在目而不知趋避,敌情我献而不为觉察,若果“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单留一片报国丹心,将苟利国家生死以之,又何愁不能“计险阨远近”,而“料敌制胜”乎?

九地第十一

以地形论战,而及“九地”之变,“九地”中独一“死地则战”,战岂易言乎哉?故善用兵者之于三军“携手若使一人”,且如出一心,使人人常有“投之无所往”之心,则战未有不出死力者,有不战,战必胜矣。

火攻第十二

火攻亦兵法中之一端耳,用兵者不可不知,实不可轻发,故曰:“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是为“安国全军之道”。

用间第十三

用间与乘间不同,乘间必间自人生,用间则间为我用。知此一法,任敌之坚壁完垒,而无不可破,横行直撞,直游刃有余了。总之,不出“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语。

梅林(胡宗宪号梅林)曰:用间是制胜第一妙法,故孙子作《十三篇》,以此结之。其寓意远矣,有志当世者,不可不留心焉。 

 

吴子

励士第六

吴子握机揣情,确有成画,俱实实可见之行事,故始用于鲁而破齐,纵入于魏而破秦,晚入于楚而楚伯。身试之,颇有成效。彼孙子兵法较吴岂不深远,而实用则难言矣。想孙子特有意于著书成名,而吴子第就行事言之,故其效如此。 

 司马法

天子之义第二 

先之以教民,至誓师用兵之时,犹必以礼与法相表里、文与武相左右,即“赏罚且设而不用”,直归之“克让克和”,此真天子之义,能取法天地而观于先圣者也。

李卫公问答

问答下卷 

李靖一书,总之祖孙、吴而未尽其妙,然以当孙、吴注脚亦可。 

尉缭子

将理第九

将为理官,专重审囚之情,使关联良民,亦得无覆盆之冤,可谓“直进虞廷钦恤”之旨。 

治本第十一 

武禁文赏,要知文武二者不可缺一。 

兵教上第二十一 

习伏众神,巧者不过习者之门。兵之用奇,全自教习中来。若平居教习不素,一旦有急,驱之赴敌,有闻金鼓而色变,睹旌旗而目眩者矣,安望出死力而决胜乎? 

兵令下第二十四 

《尉缭》通卷论形势而已。 

三略

中略 

皇帝王霸四条,总是论君臣相与之道,而化工特带言之,中间直出“揽英雄之心”一语,末复以“揽英雄”一语结之,《三略》大义,了然心目矣。

下略 

开口便曰“泽及于民,贤人归之”,结尾仍曰“君子急于进贤”,端的不出“务揽英雄”一语。 
六韬

文韬 

文师第一 

看“嘿嘿昧昧”一语,而韬之大义,已自了然。 

武韬 

以此十二节为“文伐”,毋乃更毒于“武伐”乎?兵莫憯于志,安在其为文?文王圣人,不必言矣,即尚父荐扬,何遂阴谋取胜至此?明是后世奸雄附会成书,读者可尽信乎? 

梅林曰:养其乱臣,崇侯虎是也;进美女淫声,华氏女是也;遗良犬马,骊戎之文马是也。即末一节,而太公一一身行者,岂得谓之诬哉? 

龙韬 

五音第二十八 

上古无有文字,皆由五行以制刚强。今兵家亦知法五行相克,以定方位日时,然而于审声知音,则概乎未有闻也。非聪明睿智、神武而不杀者,其孰能与于斯? 

兵征第二十九 

“望气”之说虽是凿凿,终属英雄欺人,如所云“强弱征兆,精神先见”,则理实有之。 

农器第三十

古者寓兵于农,正是此意。无事则吾兵即吾农,有事则吾农即吾兵,以佚待劳,以饱待饥,而不令敌人得窥我虚实,此所以百战而百胜。 

虎韬 

军用第三十一 

兵中器用之数,正不嫌于详悉,可备考。 

临境第三十六 

梅林曰:自此至《垒虚》共七篇,体意相似,皆因事法,而又有法外之谋者。 

校记:
  军始,《孙子十家注》题名《形篇》。

  如环无端,《孙子十家注》本作“如循环无端”。

备注:阳明先生一生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后人对其学问较为熟悉,然对其之所以能建立不朽功业背后的原因却知之甚少。虽说“心外无事”,功业不离心性,兵法即是心法,但了解阳明先生早年修习兵法的心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据钱绪山、罗洪先编定的《王阳明年谱》记载,阳明先生二十六岁(弘治十年)寓居京师时始学兵法,“凡病家秘书,莫不精究”,然并未明说阳明先生是否有兵法著述流传于世。根据束景南先生考证,“阳明学兵法、读兵书主要在弘治十年至十二年之间,其《<武经七书>评》、《兵志》、《阳明兵筴》等书皆作在其时。”“《<武经七书>评》当是经王正宪存之余姚王守信家,王正思(王阳明侄子,王正宪之兄)将此书赠胡宗宪,后为鹿门茅坤所得,至天启年间刊刻,遂传于世。此篇原件由日本学者佐藤一斋所藏,卷首原有徐光启、孙元化、胡宗宪、茅震东序言,发表于《阳明学报》第170号。阳明先生点评《武经七书》时年方二十八岁,九年之后方于龙场悟道,但通过此篇仍可窥见先生超越常人的智慧与洞见机微的觉察。因此故,《<武经七书>评》就更值得后人珍视深研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