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温病条辨》:上焦宣痹汤、中焦宣痹汤

 日月76nligx4bu 2021-02-26

清代名医吴鞠通,是一位杰出的中医温病学家,在坊间,素有“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之说,吴鞠通通晓温病,著有《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等医书,以擅治急性发热性疾病闻名于世,对内科杂病、妇科、儿科、针灸及心理疗法等也颇有造诣。

吴鞠通,名塘,字配珩,鞠通乃其号。江苏老淮安(今淮安区人),享年79岁(见《吴鞠通年岁考》载《江苏中医》1964年4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焦篇46条有一个宣痹汤,中焦篇65条也有一个宣痹汤。下面依次分享,共学。

一、上焦宣痹汤

肺为娇脏(明·《薛氏医案》:“肺主皮毛而在上,容是为娇脏,形寒饮冷则伤肺。”),若湿热之邪郁滞于肺,则肺气壅塞不畅,宣降失职,或气逆动膈而为呃逆,或气机郁滞而不行为胸闷,或气逆挟痰上壅而为咯痰,或清气闭郁,气道痹阻,痰气互结而咽喉中不爽,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气膹郁,皆属于肺”。湿热郁阻气机,气不开则湿不化,湿不化则诸病难去。

(上焦)宣痹汤出自清·吴鞠通(吴塘)《温病条辨·上焦篇》(故称上焦宣痹汤),由郁金、枇杷叶、射干、白通草和香豆豉等五味药组成,原为太阴湿温,气分痹结而设。上焦宣痹汤方均为轻请流动之品,具有轻开不伤气,苦泄不损胃的特点,善调肺气而开上痹,对于肺气膹郁所致诸证,均可酌情应用此方。

对于《温病条辨·上焦》的宣痹汤,有学人说,这个方子是吴瑭根据叶桂治疗某姓“肺气郁”一案整理而来,某姓“肺气郁”一案,可见于叶天士(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的《临证指南医案》。

翻阅《临证指南医案·呃》(作者:叶桂,朝代:清,年份:公元1746年)第四卷第1案,可见一方,此方相较于《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六条,所述症状相同,药物相差一味(炒)川贝。

《临证指南医案》第四卷 第1案 呃

某,面冷频呃。总在咽中不爽。此属肺气郁。当开上焦之痹。盖心胸背部。须藉在上清阳舒展。乃能旷达耳。(肺气郁痹)
枇杷叶 炒川贝 郁金 射干 白通草 香豉

此段注表明,此案系上焦清阳郁痹导致的呃逆,故治以清宣肺痹为主。方用郁金宣达肺郁,豆豉宣痹通阳行气,枇杷叶清降肺气,射干、炒川贝化痰开结,白通草清利湿浊。细观此方,一宣一降,畅通上焦郁闭,其中包含了栀子豉汤的组方思想。可结合栀子豉汤的结构来类比理解。

《伤寒论·太阳病中篇》:“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阳明篇》:“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阴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而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论·厥阴篇》:“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类聚方广义》:“此方只栀子、香豉二味,然用于其证,其效如响。若不亲试病者,焉知其效。”

叶桂(叶天士)对《伤寒杂病论》理解透彻,并广泛应用于临床,他认为此方能“解其陈腐郁热”,且常加杏仁、郁金、瓜蒌等药,并云:  “宗仲景栀豉汤,一升一降,以开其结。”(《眉寿堂方案选存·疟疾》)

叶桂(叶天士)运用栀子豉汤治疗上焦郁闭,需微辛微苦,轻清宣泄的思想,利用栀子豉汤化裁治疗肺气膹郁、署湿内侵,脾胃不和等等(陈克正.叶桂诊治大全:叶桂医案研究[M].第2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90)。

栀子豉汤方清宣肺气,宣通郁痹之肺气,由于上焦宣痹汤证中以肺气郁痹为主,郁热不显,故(也许是因此,可)用郁金、枇杷叶代替栀子,着重取郁金开郁和枇杷叶清降肺气之作用,削弱其清郁热之作用。

用郁金、枇杷叶,而不用栀子,可能还有一个原因,《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云:“凡用栀子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之。”这里的栀子汤是指有栀子一类的方药,因栀子药性苦寒,对平素脾胃虚弱,大便经常稀溏者,应配伍辛温药物一起使用,如栀子生姜汤”(李赛美,李宇航.伤寒论讲义[M]. 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73)。而在上述药物中,多寒凉药物,故去栀子,防其过于寒凉而伤脾胃。

吴瑭(吴鞠通)在继承叶桂(叶天士)学术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发挥。认为此病案中的患者是由于湿热之邪留滞上焦气分,郁阻清阳,肺气失宣,冲逆于喉间所致。故他认为此病病位在“太阴”,病机是气分“痹郁”。因贝母为清润之品,恐其有碍化湿,故去(炒)贝母,并定名宣痹汤(成都中医药大学邓石坤《小议上焦宣痹汤治疗湿热咳嗽的临床应用》)。

吴瑭(吴鞠通)在拟定上焦宣痹汤时,去掉了叶案方中的炒川贝。叶氏之所以用炒川贝,还可能是因为其案有“总在咽中不爽”一证,用炒川贝合射干宣肺化痰、开结利咽。吴瑭删去“咽中不爽”,当然也就舍弃了化痰开结利咽的贝母。从叶氏原医案“面冷频呃,总在咽中不爽”一句分析,其“咽中不爽”是一个相当关键的症,能够提示“面冷频呃”的病机。因此,“咽中不爽”是辨识该方证的关键,是肺气郁、上焦痹阻的特征性表现,炒川贝也应该保留,要灵活应用,随证治之,也就是,用上焦宣痹汤方治疗湿热郁肺所致的咳嗽,加贝母,或再加杏仁则疗效更佳。湿热郁结上焦,咽痛不爽者,也须加贝母。本方有甘露消毒丹类似的功效,可以视作甘露消毒丹的轻剂,用治甘露消毒丹所主的咽痛、咳嗽、哮喘等病证,有理想的疗效(张文选)。

上焦宣痹汤方多用于湿热痹阻上焦而致的咳喘、咽痛、呃逆,最常用于湿热痹阻肺络之小儿咳嗽,此方以苦辛的栀子豉汤结构配伍通草、川贝母等通利之品开宣上焦肺气,被后世温病学家成为苦辛通法。此方为治疗上焦湿热所致哕症所立,可广泛应用于临床,在治疗湿热咳嗽等症中表现尤佳。

《温病条辨》第一卷 上焦篇 湿温、寒湿

四六、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俗名为呃),宣痹汤主之。
上焦清阳膹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
宣痹汤(苦辛通法)
枇杷叶(二钱) 郁金(一钱五分) 射干(一钱) 白通草(一钱) 香豆豉(一钱五分)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

查阅相关文献,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格式,整理纲要如下,仅供各位老师和学人参考,以及指正批评:

方剂名
上焦宣痹汤
组成
枇杷叶、郁金、射干、通草、淡豆豉
用量
枇杷叶(刷去毛)10g、郁金10g、射干6g、白通草3g、香豆豉6g 
用法
水煎,分2次服。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方解
方中枇杷叶味苦降泄,性寒清热,入肺经善清肺热,降肺气,化痰止咳平喘,入胃经能清胃热,降胃气而止呕逆,故能理气化痰;郁金味辛能散能行,入血分能行血凉血,入气分可行气解郁,化湿解郁;射干泄热利咽,善降火祛痰;通草轻清淡渗,善走上焦入肺经,能开泄水之上源而通调水道,引热下降而利小便,故利上焦之湿。正如叶桂所言:“....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博,势必孤矣。”使湿从下分利,不与热相搏,热自易解;香豆豉质轻辛散,善宣郁热。枇杷叶与射干配伍能降气化痰浊;郁金配豆豉,宣痹通阳化浊;诸药合方,宣泄上焦而祛湿热之邪,理气化痰能除胸咽之疾。综上所述,枇杷叶、射干微苦降逆,郁金、豆豉,微辛通痹,加上通草利上焦之湿,诸药共奏解郁开气,化湿清热之功。
方义
肺气痹而不宣,故用枇杷叶、射干、香豆豉清宣肺气,开肺气之痹结。郁金行气解郁,又能行血而开血分之痹结。通草清利湿热,导水下行,与枇杷叶等宣肺药物同用,又有开源截流之意。
配伍分析

症状就抓住喉咙不适就行了,不管诊断什么病。只要有喉咙的干痒痛、咽部异物感、有东西堵住的感觉(非实物阻塞)、咽痒导致咳嗽、喉咙有痰粘着出不来、喜欢清嗓子这些症状,包括条文提到的因咽喉刺激引起的打嗝、想呕等情况,都可以用上焦宣痹汤,虽然方子主要是处理“湿热”的,但是有多种邪气绞结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不管它是湿、热、寒、风什么邪气,都可以用,都会有效。

如果整体病机偏寒一点,感觉方子没有什么温药的话,可以加点辛温的药,细辛、石菖蒲等。

如果喉咙非常痛,到了扁桃体肿大化脓的程度,则到了火毒阶段,用银翘马勃散更合适,也可以两方合用。

为什么这么武断的教大家用呢?因为这几个药的配伍确实非常精妙。

①郁金:辛、苦,气寒。纯阴之品。宣,形气解郁;泻,凉血破瘀。郁金,既能形气又可破瘀,局部的气郁血瘀都可以清理。

②枇杷叶:味苦,性平无毒。主除呕和胃,解渴止嗽,下气清痰。枇杷叶,下气清痰,可以把气往下顺,又可以祛痰。

③射干:味苦,微寒。利咽喉而开闭塞,下冲逆而止咳嗽,最清胸膈,善扫瘀浊。射干,开喉痹,降冲逆,扫瘀浊。

④通草:味辛,平。主去恶虫,除脾胃寒热,通利九窍、血脉、关节,令人不忘。行血脉之瘀涩,利水道之淋癃。通草,通利九窍,可以通喉痹,利水道,局部的水湿之邪可以往下疏通。

⑤淡豆豉:味苦,寒,无毒。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吸,两脚疼冷。又杀六畜子诸毒。

调和脏腑,涌吐浊瘀。解表,除烦。发汗解肌,调中,治风温症懊憹。淡豆豉,有轻度发汗作用,又能除烦闷。

咽喉这块的问题,就是要上下疏通,不要发生拥堵,这是基本治则。《黄帝内经》讲“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这块的各种邪气,病理产物绞结在一起是很常见的,病机不单一。

局部的气郁、痰阻、血瘀、水湿都有了处理,再上下疏通,中间开喉痹。加上郁金、枇杷叶都有凉润作用,可以对抗局部的干痒症状,咽喉不能燥。

枇杷叶、淡豆豉的组合:一个气机往下走,加祛痰。一个往外发散,还能护胃和中。一升一降,还可调中。

(作者:bettyli 微信订阅号:远志会)

适用范围顽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湿热性胸痹、心悸、多汗和眩晕的疑难杂病,上焦湿郁有热的很多病证都可以适用。
用药特点

本方药味平淡,贵在轻灵取胜。

郁金芳香气窜,舒气透湿,专开上焦郁滞;

枇杷叶清凉甘淡,清热而不碍湿,肃降肺气以助调通水道;

射干性寒昧苦,散水消湿,化痰利咽;

通草淡渗通经,导湿下行;

豆豉清香,也助解郁开胃以利运湿。

五味相佐,共达宣透上焦湿痹、清解上焦郁热之功。

郁金为血中之气药,兼入营血,欲行血中湿滞,非其莫属,故其与枇杷叶清肺利气之品配伍,一气一血,心与肺兼顾,可为上焦湿热通治之基础。

治病机制
上焦宣痹汤方以豆豉、枇杷叶、射干清宣郁热;以郁金、通草宣利湿浊,也属湿热并治之法。但该方用药比较奇特:取栀子豉汤,但不用栀子苦泄,而以豆豉合郁金宣郁以解湿热或气火之郁闭;因“属肺气賸郁”,故遵喻昌清燥救肺汤意,取枇杷叶清降肺胃,平咳止哕;射干清热解毒利咽,《本经》谓:“治咳逆上气,喉痹咽痛不得消息”;通草淡渗利湿,可使上焦湿热从下而岀。全方轻清宣透,既宣散郁火,又通降肺胃之逆,且宣利三焦湿热。吴瑭自注说:“上焦清阳賸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点出了本方治哕的机制。
辨证要点

有胸咽自觉痹阻与轻度郁热的现象

具体如:

①自觉咽梗或喉阻,局部或有微痛,或有漫肿暗红,或咽干不欲多饮;

②自觉胸闷不舒,或有微咳不爽,或胸微痛,或喜深透气或叹气;

③常喜咳咯清嗓,有痰感,但咳咯不爽,痰白而粘稠不易咯出(因为痰在焦膜里面,不在气管里面,所以固着在那,很难搞出来,也是病在焦膜的一个特点);

④舌象、脉象不一定有突出改变,比较常见的是:舌质稍暗红,舌苔薄白腻;或脉两寸独沉,或一寸沉而另一寸浮。(如果两个都浮,那可以考虑下银翘马勃散)

特征性证呃逆频频,咽中不爽,舌红、苔薄黄白相间而腻者。
鉴别要点

与外感风热相较,经脉、表证不典型;与心肺脏病比较,里证不突出;多属与上部胸膜比邻兼涉之症。

具体如:

①或有寒热外症,但并不显著;或微发热而不恶寒,但口不渴;或微恶寒而不发热;

②或有咳喘,或有心悸。但均不严重;或看似急重,但心肺并无显著器质性改变;

③或与外感史有关,但多为后遗病症,久久难愈。

主治
湿中夹热,郁痹上焦。宣透上焦的湿热,清解上焦的郁热。或治肺经湿热,气分痹结而哕者。亦治肺气痹郁,胸闷不舒,皮肤蒸热者。亦治湿中夹热,郁痹上焦。常用以顽固性咳嗽,慢性咽喉炎,湿热性胸痹、心悸、多汗和眩晕等病症,症见上焦湿郁有热,胸咽自觉痹阻,或有轻度的郁热现象,临床亦适用于符合上症的流行性感冒、肥厚型慢性咽炎(病程半年以上,咽部粘膜充血肥厚,咽后壁或咽侧束有呈颗粒状或片状隆起的淋巴滤泡)、鼻炎(鼻后滴流)、咳嗽、咽喉炎、梅核气、甲状腺问题、颈椎问题、食管炎等等,要注意四诊合参,准确辨证。
适应症
发热,四肢关节灼痛,有汗,口渴,胸脘痞闷,小便短,舌红,苔微黄,脉滑数等。

①吴瑭原治证:太阴湿温,气分痹郁而哕者。
②从临床经验看,本方可用于治疗湿热郁闭肺络而引起的咳喘;湿热郁阻咽喉引起的咽喉疼痛、梅核气;湿热阻痹上焦、肺胃失于清降而引起的呃逆等证。
证析
呃逆的基本病理是膈膜痉挛,引起痉挛的原因却与五脏功能失调和气血津的盈虚通滞有关。举凡上焦气痹,阳明实热,痰饮停滞,瘀血阻隔,肝气郁结,中焦虚寒,真阴欲竭,肾阳衰微,均可引起呃逆。本方证属上焦气痹机理。三焦膜腠是津气运行通道,设若外邪相侵,肺气失宜,湿凝气痹,引起膈膜痉羍,即呈呃逆。胸闷不舒,皮肤蒸热,亦是肺气失宣,湿凝气痹证象。
病机
上焦湿热。湿郁筋脉,肺卫失宣。
治则
宣痹,清热,利湿。
治法

轻宜肺痹,开源截流法。


叶桂在《幼科要略》中所言“治肺痹以轻开上”  ,为肺痹的治疗提供了治疗思路。吴瑭在此基础上,演绎成“治上焦如羽,非清不举”。故治疗上焦湿热咳嗽,宜以微辛以宣透,微苦以肃降为原则。选方方面,若选用清金化痰汤、千金苇茎汤汤虽能化痰却不能宣肺气,用桑菊饮虽能轻宣肺气却不能化痰湿。故选用上焦宣痹汤为治疗湿热咳嗽的主方尤为适宜。
评价
(一)
上焦宣痹汤的组成很简单,只有五味中药。药物平淡,轻灵取胜,此五味,能宣透上焦的湿热,清解上焦的郁热。本方宣散而不耗气,化痰而不温燥,止咳而不收敛,肺本为娇脏,小儿又为稚阴稚阳之体,故本方温和之性恰适合小儿之性。本方还可用于湿热痹阻咽喉、鼻窍,凡是病机属于上焦气机痹阻都可考虑(在对症的前提下)用本方宣畅气机。

(二)
本方以苦辛之枇杷叶、郁金行气解郁,和胃降逆;以苦寒之射干宣散胸中热气;以辛甘之豆豉开表透达;配入一味甘淡之通草引热下行,该药能升能降,可入肺清热,也能上行而通胃,在大堆辛通中独起淡渗作用。这样的配伍可使郁滞之邪气在辛通流动中得到宣散,其病理产物湿邪则可在气机宣达的运转过程中得以蠲除。

(三)

上焦宣痹汤虽原为温病(上焦湿温)而设,但其重在舒气透湿、宣达上焦的立方特点,使其也可以在伤寒、杂病中得到推广运用。即凡是以湿邪郁阻上部气机为主者皆可以此方加减化裁,如湿兼风热而发热咽痛者,可合银翘马勃散;湿兼风寒而恶寒头痛者,可合小柴胡汤;湿兼痰阻而胸脘痞满者,可加温胆汤;兼部热较重而胸中烦热者,可并用栀子豉汤等。另外,临床上因湿邪致病疑惑难辨,而少阳病机水火夹杂,尤其是三焦病位易与他脏互相牵涉,因此,临床诊治每多混淆,失治误治,迁延日久。致病因夹杂、病位相兼的机转颇多,故临床上需要临证察机,灵活应变,使药和合。

上焦宣痹汤之所以可以在温病、伤寒、杂病中灵活化裁而推广应用,其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病机的通约性,即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等辨证纲领,它们的生理病理基础是自然相通的,是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生命规律的侧重表达;不同的辨迁方法之问是可以融为一体、相互贯通的。如对上焦宣痹汤的主治病证,即可认定位为少阳三焦气分湿郁而偏于上焦之证。因此,若中医同道能寻此所思,锲而不舍地将中医丰富而有效的方证内容加以系统整理与临证挖掘。在不久的将来,构建一个寒温沟通、内外统一的辩证论治体系是完全可以预见的!(刘英锋)

应用
①此方加木贼、半夏、黄芩、青皮、槟榔片、芦根等药,治疗湿热初起,头部两侧胀痛,胸胁苦闷或痛,咽痛,苔黄而腻等证,每获良效。是上焦兼少阳三焦并治的配伍形式。

②对气分痹结,呃逆,胸闷较甚者,可与四逆散合用,增强行气解痉功效。枇杷叶有解痉降逆作用,宜重用。

加减化裁

(一)

孟老认为:该方宣散而不耗气,化痰而不温燥,止咳而不收敛。方中淡豆豉、枇杷叶之升和通草之降,善调肺经出入之气。在具体运用时,还可以根据病情进行灵活加减。如上焦湿阻气痹较盛,可加入白豆蔻、瓜蒌皮等;如咳势较甚,可加入杏仁、炙百部等;如上焦郁热较甚,可加入栀子、黄芩等;如小便不利,可加入滑石、芦根、车前子等。(《中医临床家孟澍江》)

(二)

①热偏重:症现咽干,咽痛,咳少量黄浓痰,口干欲饮,小便色黄;咽红或肿,舌质略红,脉数。可加银花、连苕、马勃、橄榄、山豆根等。

②痰偏重:咽中似有物阻的感觉非常明显,咳浓痰、其色或白或灰,或舌苔厚腻。可加浙贝、桔皮、茯苓、半夏、桔梗、甘草等。

③湿邪郁闭为主:症现咽中似有物阻而昼夜无轻时,胸闷,善太息,口粘不干,咳声重浊,或晨起咯灰黑色痰,恶心干呕,舌苔厚、白腻或灰滑,咽暗红。可加藿香梗、蔻仁、厚朴、茯苓、滑石等。

④气郁为主:喉中似有物阻的感觉乍有轻重时,胸胁胀痛,善太息,或干呕,或哕,脉弦,咽红不明显。可加合欢皮、代代花、厚朴、瓜蒌壳、桔核、陈皮等。

⑤兼阴津受伤。症现喉干夜甚,声音易嘶哑,脉细、或寸脉沉,舌红或干。可加芦根、知母、花粉、天冬、麦冬、玄参等。

(三)

①湿兼风热而发热咽痛者,可合银翘马勃散;

②湿兼风寒而恶寒头痛者,可合小柴胡汤;

③湿兼痰阻而胸脘痞满者,可加温胆汤;

④兼热较重而胸中烦热者,可并用栀子豉汤等。

治疗

对于慢性肥厚型咽炎的患者,若咽中似有物阻,咽干微痛,咳灰色痰,胸闷,善太息,舌苔腻,脉弦。这些症状不能用风热犯上和阴虚火旺来解释,应考虑其主要病因是湿邪,由于湿蕴上焦,肺气胸阳不得宣达,郁而化热,煎熬津液成痰,凝痹于咽,则成此疾。

此疾多以湿邪为主,所以病势缠绵,即使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滋养之品,却难达到根除的目的。宣痹汤则不然,方中郁金化湿解郁,枇杷叶理气化痰,射干泄热利咽,通草轻清淡渗,四药合方,宣泄上焦而祛湿热之邪,理气化痰能除胸咽之疾,与是证颇为合拍,故能收到较好疗效。

对比鉴别
对比半夏厚朴汤证候,上焦宣痹汤的症状表现是:一个是清嗓子,患者喜欢清嗓子,但是呢,又不会太不舒服,有时候感觉胸里面有个东西,想要咳嗽出来,但是用不上力,感觉不在喉咙里面;一个是有梗阻感。怎么分辨梗阻感呢?患者觉得胸咽部位有点不通,或者梗或者闷,或者有压迫感,或者感觉胸前有点东西,但是病人自己也搞不清楚。

梗阻感需要和梅核气的半夏厚朴汤鉴别,咽喉异物感,不等于梅核气,用半夏厚朴汤可能是没有效果的。一般而言,梅核气无形,如果用电筒照看咽壁,若可以看到滤泡或者漫肿大(就是有形了),则往往不是梅核气。

喉痛的梗阻感病人其实特别多,问咽喉一定要问梗阻感。患者若用西药,可能痛也消了,痒也消失了,但是呢,遗留下来了梗阻感,而且越用抗生素,梗阻感越重。这个时候就要想到这个是不是湿热上焦了。如果用上了半夏厚朴汤,那么你喉咙可能就更干,然后更痛了。

郁热现象,比如会有点烦,有点口干,咽喉有点红,睡觉有点不踏实,或者摸这个脉搏,会有点快,或者一吃点辣的东西就喉咙痛等。

喜欢咳咯清嗓子,有痰感,但是咯痰不爽,痰白而粘稠不易出(因为痰在角膜里面,不在气管里面,所以固着在那,很难搞出来,也是病在焦膜的一个特点)。需要讲话多的职业,教师,讲师,说话多的领导等都有可能有这些症状。

舌象脉象可以没有什么特殊,或者舌质有点暗红,舌苔薄白腻,或者脉两寸都是沉的,或者一寸沉一寸浮的(如果两个都浮,那么就可以考虑下银翘马勃散)。碰到所谓的梅核气,不要只想到半夏厚朴汤,还有个湿热上焦的上焦宣痹汤。(中医陈亮)

注意事项
由于湿热互结,如油入面,所以具有缠绵性,一般病程较长,切忌用收涩止咳药,以免闭门流寇,也需与内伤久咳进行鉴别。
歌诀

《条辨》上焦宣痹汤,豆豉郁金杷叶尝,

射干通草共五味,轻宣肺痹呃能康。

二、中焦宣痹汤

宣痹汤,中医方剂名。出自《温病条辨》卷二,为祛湿剂。具有辛苦通阳之功效。主治湿痹。症见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痿黄等。

《温病条辨》第二卷 中焦篇 湿温(疟、痢、疸、痹附)

六五、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色灰滞,面目萎黄,病名湿痹,宣痹汤主之。
经谓∶风寒湿三者合而为痹。《金匮》谓∶经热则痹。盖《金匮》诚补《内经》之不足。痹之因于寒者固多,痹之兼乎热者,亦复不少,合参二经原文,细验于临证之时,自有权衡。本论因载湿温而类及热痹,见湿温门中,原有痹证,不及备载痹证之全,学人欲求全豹,当于《内经》、《金匮》、喻氏、叶氏以及宋元诸名家,合而参之自得。大抵不越寒热两条,虚实异治。寒痹势重而治反易,热痹势缓而治反难,实者单病躯壳易治,虚者兼病脏腑夹痰饮腹满等证,则难治矣,犹之伤寒两感也。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先,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血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
宣痹汤方(苦辛通法)
防己(五钱) 杏仁(五钱) 滑石(五钱) 连翘(三钱) 山栀(三钱) 薏苡(五钱) 半夏(醋炒,三钱) 晚蚕砂(三钱) 赤小豆皮(三钱,赤小豆乃五谷中之赤小豆,味酸肉赤,凉水浸取皮用。非药肆中之赤小豆,药肆中之赤豆乃广中野豆,赤皮蒂黑肉黄,不入药者也)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痛甚加片子姜黄二钱,海桐皮三钱。

中焦宣痹汤,更早见于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卷五湿门之徐某案,有方但无方名,原案录之于下:

《临证指南医案》第五卷 湿

徐,温疟初愈。骤进浊腻食物。湿聚热蒸。蕴于经络。寒战热炽。骨骱烦疼。舌起灰滞之形。面目痿黄色。显然湿热为痹。仲景谓湿家忌投发汗者。恐阳伤变病。盖湿邪重着。汗之不却。是苦味辛通为要耳。(湿热入经络为痹)
防己 杏仁 滑石 醋炒半夏 连翘 山栀 苡仁 野赤豆皮

查阅相关文献,按中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格式,整理纲要如下,仅供各位老师和学人参考,以及指正批评:

方剂名
中焦宣痹汤
组成
防己、杏仁、连翘、滑石、苡仁、半夏、蚕沙、赤小豆皮、栀子
用量
(一)
防己12克,杏仁12克,连翘9克,滑石15克,薏苡仁15克,半夏9克,晚蚕砂9克,赤小豆皮9克,山栀9克
(二)
防己五钱(15克)、杏仁五钱(15克)、滑石五钱(15克)、连翘三钱(9克)、栀子三钱(9克)、薏苡仁五钱(15克)、半夏醋炒三钱(9克)、晚蚕沙三钱(9克)、赤小豆皮三钱(9克)。
(三)
杏仁15g 连翘10g 山栀10g 半夏10g 滑石15g 赤小豆皮10g 薏苡仁30g 防己15g 晚蚕砂(布包煎)20g 痛甚者,加姜黄15g、海桐皮15g。
方解
此条以舌灰目黄,知其为湿中生热,寒战热炽,知其在经络,骨骱疼痛,知其为痹证。若泛用治湿之药,而不知循经入络,则罔效矣。故以防己急走经络之湿,杏仁开肺气之气,连翘清气分之湿热,赤豆清学分之湿热,滑石利窍而清热中之湿,山栀肃肺而泻湿中之热,薏苡淡渗而主挛痹,半夏辛平而主寒热,蚕砂化浊道中清气。痛甚加片子姜黄、海桐皮者,所以宣络而止痛也。临床见湿热内盛、经络阻滞、瘀热亢盛者均可用该方加减治疗。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湿热痹证。方用栀子、连翘等清热泻火,配以薏苡仁、滑石等除湿利痹。临床应用以骨节疼痛、局部红肿,或有发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辨证要点。

本方虽名“宣痹”,但通利经络作用稍逊,如疼痛较甚,可加用桑枝、虎杖、徐长卿、海桐皮;湿热下注、脚膝酸痛,合二妙散(黄柏、苍术)同用。原方中赤小豆皮一药,现临床一般改用赤小豆。

方义
(一)
本方治证是因湿热郁于经络而成。湿聚热蒸,灌于经络,则寒战热盛;流注骨节,故见骨节烦疼,活动不利;面色黄滞为湿郁;小便短赤为热盛;舌红,苔黄腻或灰滞等都是湿热俱盛的征象。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故治宣清利湿热,宣通经络。方中防已清热利湿,通络止痛,为主药;蚕砂、意苡仁除湿行痹,通利关节,协助防己以通络止痛,均为辅药;连翘、山栀子、滑石、赤小豆清热利湿,以增强防已清热去湿的作用,半夏燥湿化浊,“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故又用杏仁宣肺利气,以化退邪,均为佐使之品。各药合用,有清热利湿,宣痹止痛的功效。

(二)

湿热痹阻经络而痛,当清热利湿与宣痹通络并举。本方选用长于宣痹除湿的防己、薏苡仁、蚕砂为主药,使肌腠之湿得除,则痹痛可止。用连翘、栀子助主药清热,赤小豆、滑石助主药除湿,七药能呈清利湿热,宣痹止痛功效。配宣降肺气的杏仁,令肺气开宣,则热从外解,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配燥湿祛痰的半夏,令脾能运湿,则中焦得和,二药实为调理肺脾两脏功能而设。痛甚加姜黄、海桐皮可以增强除湿止痛作用。湿邪阻络是引起肌肉骨节疼痛的原因之一,血运不利脉络瘀阻则是引起疼痛的另一原因。

故治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的痛证,常于祛风散寒除湿以外伍用活血药物,治湿热痹证亦然。本方用蚕砂、荽黄活血,正欲通过活血作用以消除疼痛。治疗中焦湿浊,必用燥湿芳化药物,此证虽以湿热痹阻经络的疼痛为主证,因有舌苔厚腻见证,说明中焦亦有湿浊阻滞,故用半夏燥湿,若湿浊甚者,可加苍术、藿香、佩兰、菖蒲之属增强燥湿化浊作用。

用法

①现代用法:上药用水1.6L,煮取600mL,分3次温服。

②古代用法:水八杯,煮取三杯,分温三服

适应症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骨节烦疼,活动不利,寒战热盛,中医辨证为湿热痹者。见于痛风、面色萎黄,寒战发热,骨节烦疼,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或灰滞等等。
功效
辛苦通阳
清热祛湿(清化湿热),宣通经络(宣痹通络)。
功能主治

湿热证。治湿热痹证(湿痹)。症见湿聚热蒸,阻(蕴)于经络,寒战发热(寒战热炽),骨节(骱)烦疼,面色(目)痿黄,局部灼热红肿,或兼有发热恶寒,小便短赤,舌苔黄腻(厚腻)或灰滞等。

病机
湿热痹阻经络(湿热闭阻于经络)。
证析
痹证有风痹、寒痹、湿痹之异,本证属于湿热痹,与一般痹证不同。苔腻面黄,为湿热现象;寒战热炽,骨节烦疼,是湿热痹阻经络证象。《金匮翼》说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风寒湿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顽痹翕然而闷也。
脉证
寒战热炽,骨节烦疼,面目痿黄,舌色灰滞。
治法
清热利湿(清热除湿),宣痹止痛(宣通经络)法。
运用

①本方具有清利湿热,宣通经络作用,为治疗湿热痹证之常用方。以骨节烦痛,小便短赤,舌若黄赋为辨证要点。

②常用本方加减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疼痛之证。

临床
本方治疗急性风湿热,或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较好。对于关节红肿疼痛,发热头痛,纳差腹满,脉数苔黄腻,血沉升髙,抗“O”也明显升高的风湿病患者,加苍术、黄桕、银花藤等,可使证象很快消失,血沉及抗“O”下降。
评价
湿热痹阻于肌肉、经络、骨骱,可出现水肿、肢体疼痛、关节红肿疼痛情况,可以应用中焦宣痹汤,临证时根据每个患者情况不同加减化裁。若水肿严重,加利水药物;水肿不甚,疼痛明显,加通经络的药物;热重,酌加清热祛湿的药物,可以起到较好的疗效。
加减化裁

原方加减法:“(骨节)痛甚加片子美黄二钱(6g)、海桐皮三钱(9g)。”若湿热较重者,可与二妙散同用。

使用注意
宜湿热阻滞经络之痹证。若风寒湿痹证,非本方所宜。
附方

(一)

名称:加味宣痹汤

组成:栀子、连翘、蚕砂、半夏、防己、丝瓜络、赤小豆、薏苡仁、忍冬藤、土茯苓、北杏仁、滑石

主治:湿热痹痛,关节红肿

出处:《临证指南湿门》

功用:通经络,祛湿热

(二)

名称:二妙丸合宣痹汤

组成: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苦参、连翘、知母、蚕沙、滑石、甘草

主治:湿热痹阻证

出处:《松崖医径》、《温病条辨》

功用:清热除湿,佐以通络

(三)

名称:宣痹汤

组成:羌话、独话、桂枝、防风、制苍术、当归、草红花

用法: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主治:痹证

出处:《秦伯未医文集》

功用:祛风胜湿,通络止痛

(四)

名称:益肺宣痹汤

组成:南沙参、丹参、五味子、甘草、麦冬、苏子、茯苓、砂仁、苏梗、法半夏、陈皮

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30分钟,水煎3次,每次文火煎30分钟,3次药汁混合,共约300mL左右,分3次空腹或饭后30分钟温服

主治:久咳、久嗽、久喘等肺系慢性疾病迁延日久,导致肺虚累及于心,痰瘀交阻为患之肺胀病

出处:《名医名方录》第二辑

功用:益肺宣痹平喘

化裁方鉴别
当归拈痛汤与宣痹汤均有清热利湿、通痹止痛之功,常用于治疗风湿热痹。当归拈痛汤在清热利湿药中伍以羌话、防风、升麻、葛根、苍术等大队辛散祛风胜湿之品,故适用于痹证之风湿热邪俱甚者;宣痹汤中仅伍防己等少量祛风之药,故重在清利湿热,适用于痹证之湿热偏甚者。
现代研究
现代动物研究显示宣痹汤能降低IgA(免疫球蛋白 A)肾病大鼠尿红细胞和尿蛋白,减轻炎症状态,减少肾组织中IgA的沉积,改善大鼠肾脏病理损伤,改善肾功能。
歌诀
(一)
宣痹己苡赤豆宜,蚕砂夏杏滑翘栀;
骨节烦疼由湮郁,痹阻经络此方施。
(二)
宣痹汤是温病方,己杏苡滑半夏帮,
栀翘蚕砂赤小豆,风湿热痹服之康。
(三)
宣痹滑苡豆防己,蚕沙杏翘夏栀齐。
利湿清热祛风痛,风湿热痹肢痛医。
(四)

中焦宣痹治热痹,赤豆山栀与杏仁,

薏晚连翘防滑夏,除湿宣痹法宜遵。




温馨提示:本平台所提供的药方,均建议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使用,若自行按图索骥,套用药方,则后果自负。

治病有风险,用药需谨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