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儿科学——泄泻、厌食、积滞

 为什么73 2021-02-27

图片

1.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

A. 肝、胆

B. 心、小肠

C. 脾、胃

D. 肺、大肠

E. 肾、膀胱

2.小儿泄泻的变证辨证重在辨

A. 虚实

B. 寒热

C. 表里

D. 阴阳

E. 轻重

3.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

A. 消食导滞

B. 运脾开胃

C. 健脾助运

D. 理气醒脾

E. 养胃育阴

4.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

A. 肥儿丸

B. 健脾丸

C. 保和丸

D. 疳积散

E. 资生健脾丸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泄泻的病变脏腑主要是脾和胃。

2.【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小儿泄泻的变证辨证重在辨阴阳。

3.【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厌食的基本治疗法则是运脾开胃。

4.【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治疗积滞脾虚夹积证应当选用健脾丸。健脾和胃,消食止泻,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图片

泄泻

考点一 发病特点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一种小儿常见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发病率为高,不同季节发生的泄泻,证候表现有所不同。2岁以下小儿发病率高,因婴幼儿脾常不足,易于感受外邪、伤于乳食,或脾肾气阳亏虚,均可导致脾病湿盛而发生泄泻,久泻不愈而迁延者易转化为疳证。
 
考点二 病因病机

小儿泄泻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外邪、伤于饮食、脾胃虚弱为多见。其主要病变在脾胃。因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主运化水湿和水谷精微,若脾胃受病,运化失职,则饮食入胃之后,水谷不化,精微不布,清浊不分,合污而下,致成泄泻。

1. 感受外邪

小儿脏腑柔嫩,肌肤薄弱,冷暖不知自调,易为外邪侵袭而发病。

2. 伤于饮食

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力弱,饮食不知自节,若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不洁,过食生冷瓜果或难以消化之食物,皆能损伤脾胃,发生泄泻。

3. 脾胃虚弱

小儿素体脾虚,或久病迁延不愈,脾胃虚弱,胃弱则腐熟无能,脾虚则运化失职,不能分清别浊,水湿水谷合污而下,形成脾虚泄泻。

4. 脾肾阳虚

脾虚致泻者,一般先耗脾气,继伤脾阳,日久则脾损及肾,造成脾肾阳虚。阳气不足,脾失温煦,阴寒内盛,水谷不化,并走肠间,而致澄澈清冷、洞泄而下的脾肾阳虚泄泻。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冒风受寒、感受时邪病史。

(2)大便次数较平时明显增多,重症达10次以上。粪便呈淡黄色或清水样;或夹奶块、不消化物,如同蛋花汤;或黄绿稀溏,或色褐而臭,夹少量黏液。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发热、口渴等症。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神疲委软、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等脱水征,以及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酸碱平衡失调和电解质紊乱的表现。

(4)大便镜检可有脂肪球或少量白细胞、红细胞。

(5)大便病原学检查可有轮状病毒等病毒检测阳性,或致病性大肠杆菌等细菌培养阳性。

2.鉴别诊断

需与痢疾(细菌性痢疾)相鉴别。痢疾急性起病,便次频多,大便稀,有黏冻脓血,腹痛明显,里急后重。粪便常规检查脓细胞、红细胞多,可找到吞噬细胞;大便培养有痢疾杆菌生长。
 
考点四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本病以八纲辨证为主,常证重在辨寒、热、虚、实,变证重在辨阴、阳。常证按起病急、病程长短分为久泻、暴泻,暴泻多属实,久泻多属虚或虚中夹实。变证可见泻下不止,精神萎靡,皮肤干燥,为气阴两伤证,属重证;精神萎靡,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脉细欲绝,为阴竭阳脱证,属危证。

2.治疗原则

泄泻治疗,以运脾化湿为基本原则。

3.分型论治

(1)常证

①湿热泻证

证候: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黏液,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暗紫。

治法:清肠解热,化湿止泻。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②风寒泻证

证候: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淡红。

治法:疏风散寒,化湿和中。

方药:藿香正气散。

③伤食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脉滑实,指纹淡滞。

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化滞。

方药:保和丸。

④脾虚泻证

证候:大便稀溏,色淡不臭,多于食后作泻,时轻时重,而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暗淡。

治法:健脾益气,助运止泻。

方药:参苓白术散。

⑤脾肾阳虚泻证

证候:久泻不止,大便清稀,澄澈清冷,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精神萎靡,睡时露睛,舌淡苍白,脉细弱,指纹色淡。

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方药: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

(2)变证

①气阴两伤证

证候:泻下过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或枯瘪,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健脾益气,酸甘敛阴。

方药:人参乌梅汤。

②阴竭阳脱证

证候: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厥冷,舌淡无津,脉沉细欲绝。

治法:挽阴回阳,救逆固脱。

方药:生脉散合参附龙牡救逆汤。
 
考点五 预防与调护(助理不考)

1.注意饮食卫生,食品应新鲜、清洁,不吃变质食品,不要暴饮暴食。饭前、便后要洗手,餐具要卫生。

2.提倡母乳喂养,不宜在夏季及小儿有病时断奶,遵守添加辅食的原则,注意科学喂养。

3.加强户外活动,注意气候变化,防止感受外邪,避免腹部受凉。

4.对吐泻严重及伤食泄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5.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泄泻变证。
  
厌食

考点一 发病特点

厌食是小儿时期的一种常见病证,临床以较长时期厌恶进食,食量减少为特征。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但夏季暑湿当令之时,可使症状加重。各年龄儿童均可发病,以1~6岁为多见。
 
考点二 病因病机

本病多由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不足、情志失调引起,其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盖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则口能知五谷饮食之味,若脾胃不和,纳化失职,则造成厌食。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先天不足或情志失调史。

(2)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量明显少于同龄正常儿童。

(3)面色少华,形体偏瘦,但精神尚好,活动如常。

(4)除外其他外感、内伤慢性疾病。

2.鉴别诊断

需与疰夏相鉴别。疰夏为夏季季节性疾病,有“春夏剧,秋冬瘥”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除食欲不振外,可见大便不调,精神倦怠,或发热等症。
 
考点四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本病应以脏腑辨证为主,主要从脾胃辨证,再区别是以运化功能失健为主,还是以脾胃气阴亏虚为主。

2.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运脾开胃为基本原则。

3.分型论治

(1)脾失健运证

证候:食欲不振,厌恶进食,食而乏味,或伴胸脘痞闷,暖气泛恶,大便不调,偶尔多食后则脘腹饱胀,形体尚可,精神正常,舌淡苔薄白或薄腻,脉尚有力。

治法:调和脾胃,运脾开胃。

方药:不换金正气散。

(2)脾胃气虚证

证候:不思进食,食而不化,大便溏薄夹不消化食物,面色少华,形体偏瘦,肢倦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缓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佐以助运。

方药:异功散、参苓白术散。

(3)脾胃阴虚证

证候:不思进食,食少饮多,皮肤失润,大便偏干,小便短黄,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

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

方药:养胃增液汤、益胃汤。
 
考点五 预防与调护

1. 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

饮食起居按有时、有度,饭前勿食糖果饮料,夏季勿贪凉。依据不同年龄给予富含营养、易消化、品种多样的食品。母乳喂养的婴儿4个月后应逐步添加辅食。

2. 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做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不偏食、挑食,不强迫进食,饮食定时适量,荤素搭配,少食肥甘厚味食物,鼓励多食蔬菜及粗粮。

3. 遵照“胃以喜为补”的原则

先从小儿喜欢的食物着手来诱导开胃,暂时不要考虑营养价值,待其食欲增进后,再按营养的需要供给食物。

4. 加强精神调护

保持良好情绪,饭菜多样化,讲究色香味,以促进食欲。
 
积滞

考点一 发病特点

积滞指的是小儿内伤乳食,停聚中焦,积而不化,气滞不行所形成的一种胃肠类疾患。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噯气酸腐,大便溏薄或秘结酸臭为特征。本病既可单独出现,也可夹杂于其他为疾病中,各种年龄均可发病,单一婴幼儿为多见,禀赋不足,脾胃虚弱,人工喂养及病后失调,更易罹患。
 
考点二 病因病机

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为乳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或脾胃虚弱,腐熟运化不及,乳食停滞不化。其病位在脾胃,基本病理改变为乳食停聚中脘,积而不化,气滞不行。积久不消,迁延失治,则可进一步损伤脾胃,导致气血生化乏源,营养及生长发育障碍,形体日渐消瘦而转为疳证。
 
考点三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有伤乳、伤食史。

(2)以不思乳食,食而不化,脘腹胀满,嗳气酸腐,大便溏泄或便秘,气味酸臭为特征。

(3)伴有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或呕吐等症。

(4)大便化验检查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脂肪滴。

2.鉴别诊断

积滞需与厌食相鉴别。厌食是长期食欲不振,厌恶进食,表现上一般无脘腹胀满、大便酸臭等症,可资鉴别。
 
考点四 辨证论治

1. 辨证要点

本病病位以胃脾为主,病属实证,但若患儿素体脾气虚弱,可呈虚实夹杂证,积滞内停,又有寒化或热化的演变,可根据病史、伴随症状以及病程长短以辨别其虚、实、寒、热。

2. 治疗原则

本病治疗以消食化积、理气行滞为基本原则。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虚实夹杂者,宜消补兼施。

3.分型论治

(1)乳食内积证

证候:不思乳食,嗳腐酸馊或呕吐食物、乳片,脘腹胀满疼痛,大便酸臭,烦躁啼哭,夜眠不安,手足心热,舌红苔白厚或黄厚腻,脉象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乳化食,和中导滞。

方药:乳积者,选消乳丸;食积者,选保和丸。

(2)脾虚夹积证

证候:面色萎黄,形体消瘦,神疲肢倦,不思乳食,食则饱胀,腹满喜按,大便稀溏酸腥,夹有乳片或不消化食物残渣,舌淡苔白腻,脉细滑,指纹淡滞。

治法:健脾助运,消食化滞。

方药:健脾丸。
 
考点五 预防与调护(助理不考)

1.调节饮食,合理喂养,乳食宜定时定量,富含营养,易于消化,忌暴饮暴食、过食肥甘炙煿、生冷食物、偏食及妄加滋补。

2.应根据小儿生长发育需求,逐渐给婴儿添加辅食,按循序渐进的原则: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一种到多种进行。

3.伤食积滞患儿应暂时控制饮食,给予药物调理,积滞消除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


编辑:蓟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