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的意义

 羊梨笔记 2021-02-27

用电影的语言表达思想,用思考的力量逼近真相。大家好,这里是羊梨拆书之《被讨厌的勇气》系列节目第二十七集。

今天我要讲的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最后一个重大课题——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个问题,跟著名的哲学三问中的最后一问“我要到哪里去”一样,是人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个人使命的终极思考。

是啊,浩瀚宇宙中,降生在地球上,成为拥有智慧和自我意识的生命,很难把它看成一个纯粹的概率事件;或早或晚,人生中总会有这么一个时刻,试图从中觉察出一些使命感来,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为什么会来到这个世上,以及如何过好这一生才算不白来世上走一遭。

少年时读历史,总是会为史书上的英雄们感到心潮澎湃,觉得只有出将入相、青史留名,才算不负此生。

然而,随着阅历渐长,人终究会明白,历史长河会冲刷掉大部分人存在过的痕迹,自己也不过是这亿万分之一的普通人。不仅没有做一番大事业的机会,而且不得不每天为了生存而奔波,读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不断做出妥协。

与梦想比起来,现实是这样的平凡普通。而即便是维持这样平凡普通的生活,其实也需要运气加持。北宋汪洙《神童诗》中讲到人生有四大悲:少年丧父母,中年丧配偶,老年丧独子,少子无良师。要躲过这四悲,还要再避雷现代社会中的事业危机、大病返贫、天价学区房、养老危机等等这些新问题,才能勉强拥有一个还算得上平稳顺利的人生。

自己的能力、心力和幸运值,单单应付这些现实问题就已经感觉筋疲力尽了,又如何去兑现少时的宏伟理想?按部就班的读书、结婚、生子、工作,与社会上的其他人一样,仿佛都是从同一个模子里复刻出来,再加上偶尔会遇上让你倍感痛苦的重大人生挫折,这样的人生,意义又在哪里?

对于这个问题,阿德勒给到的答案是: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这个答案该怎么理解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这几点来诠释:

第一,人有重新定义自己过去经历的能力。

在第三集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的节目中,我们讲到过阿德勒的目的论。他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如果我们的目的是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那么无论过去经历过什么,我们都可以对这些经历重新做出对这个目的有利的诠释。

比如,同样的苦难经历,有些人能够将它看作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那么这段经历就不止是单纯的苦难,而是会成为自己人生前行路上的练级副本,也是有意义的。

这种理论,初看可能会感觉有点像阿Q精神胜利法,或者像硬要从苦难中寻找点意义出来,“苦得好,苦得妙……”。但阿德勒的目的论,并不是为了找意义而找意义,也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给那些希望跳脱出这种困境的勇者们提供助力,告诉我们你有能力改变现状,鼓励人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根本上否定了宿命论。

无论你出身如何聪慧与否,都有能力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有意义。

第二,每个人的主观世界差异巨大,所以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

我在第二集世界的本来面目里讲过,世界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共通的客观世界,一部分是个性化的主观世界。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没有普适性的客观标准,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因为主观世界中每个人的体验和判断存在巨大的差异,别人的人生经验和追求,对自己可能并不适用。

所以在人生的意义这件事上,也不存在别人比你更有名望更成功所以就比你的人生更有意义。用电影《心灵奇旅》的说法来讲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spark。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只有靠你自己来找到,别人无法代劳

第三,找到指引自己人生方向的北极星。

如果在竞争的语境下,人生按照社会规划好的方向前行即可,就好比游戏里遵循任务提示,需要做什么事情都是清晰的。而当你接受了阿德勒思想,来到了一个精神自由的开放世界以后,没有系统规定要完成的任务了,自己反而可能会陷入迷茫。

所以在你获得了人生的意义由自己赋予、人生不需要活在别人的评价中等等这样的思想自由之后,还需要找到能够长久引领自己前行的北极星。阿德勒给的建议是通过“他者贡献”来找到

他者贡献,就是对他人做出贡献。无论他人如何反应,先由你开始,你先做出对他人有价值的事情,你的人生意义可能就会随之而来。

有人可能会想,为什么非要把“他者贡献”当作指引人生意义的北极星呢?世俗的奋斗成功、或者及时行乐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些不可以吗?

这些当然可以。选择用什么价值观来指引自己的人生意义,本来就是每个人的自主权利,只是选择了成功学、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这些价值观,就要承担这些价值观的副作用和它们的潜在风险。

有一句世人普遍认可的话叫做“人人生而平等”,怎么去理解这个“平等”?让我们还是回到世界的本来面目的框架下来分析:

在客观世界里,人人平等根本不存在。有些人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有些人就是比另外一些人更加高富帅。如果你选择了成功学、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等这些价值观,那你的人生意义就是会放在客观世界竞争比较的尺度下来衡量——总有很多人比你混得更好,能买得起更漂亮的豪宅,拥有更优质的物质享受,这些人的人生意义就是比你高贵,在这些人面前,你就是那个更卑贱的存在。

不仅如此,这些价值观的副作用和潜在风险还在于:当你顺风顺水时,你看到的大多是那些比你混得更差的人,优越感满满,容易流露出傲慢与偏见;而当你遭遇挫折、心境不佳时,就会看到各方面混得比你更好的人,被各种比不过的自卑感笼罩,严重时就会滑向自卑情结的心理深渊。

在客观世界里,如果硬要讲人人平等,那就无异于一味强调政治正确的自欺欺人。只有在高度个性化的主观世界里,选择了“他者贡献”以及“共同体感觉”这样的阿德勒学派所倡导的价值观,才有可能“人人生而平等”,才是对竞争比较型人生观的决绝否定,才是对自卑情结对讨好型人格等等这些心理问题的釜底抽薪。

每个人生命中的“他者”都不相同,对“贡献”的理解也不一样,所以他者贡献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每个人的人生意义也会各有不同。

有人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捐躯,名垂青史;有人完成了重大的科研发明,助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人开创了一项令千万人受益的事业,也取得了世俗上的成功;有人以自己坚守的价值观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感动了他人;有人在一些孩子的心灵最需要慰藉的时刻适时出现,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路明灯;有人看上去那么平凡普通,为了儿女默默地忍受奉献……所有这些人,都是在践行自己的“他者贡献”,也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意义。这些人生意义之间也不存在高下之分,都是值得尊重的存在。

那么,你的人生意义是什么呢?希望本集节目能够有助于你尽早找到那个独属于你的答案。

全书到这里就结尾了,但我们的拆书系列节目还没有结束,下一集节目才是羊梨拆书之《被讨厌的勇气》系列节目的收官之作,下集节目里我会讲对于阿德勒思想的整体评价,敬请期待~


本期为《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系列节目第二十七集,前面的节目请点击:

第一集: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值得一读

第二集:《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2集: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什么?

第三集:这个锅,“原生家庭”不背——《被讨厌的勇气》拆书第三集

第四集:关于情绪管理,这本书讲得真叫一个稳准狠

第五集:改变自己,首先需要一份战胜“叶公好龙”的勇气

第六集:自卑的真相

第七集:走出自卑情结的四种心理自救术

第八集:注重竞争的人生观,错在哪里?

第九集:为什么网上的论战往往会发展成骂战?

第十集:要不要看另一半手机?阿德勒心理学如是说

第十一集:讨好型人格的真相

第十二集:阿德勒课题分离理论的正确打开方式

第十三集:家长不催孩子不写,作业焦虑果真无解?!

第十四集:二论作业焦虑:指责孩子拖拉前,先检查这一点

第十五集:三论作业焦虑:孩子的作业,你看懂了吗?

第十六集:阿德勒心理学虽好,但小心用错了地方

第十七集:很多人口诛笔伐的原生家庭问题,也许可以这么修复

第十八集:越在意他人看法的人,其实越自我

第十九集:人的归属感从哪里来?

第二十集:教育孩子,不能批评也不能表扬?

第二十一集:那么普通,为什么就不能那么自信?

第二十二集:为什么你很难交到朋友?可能是因为你不敢信任他人

第二十三集:常常好心没好报?也许问题不全在对方

第二十四集:看完《心灵奇旅》,聊聊幸福的真相

第二十五集:问题少年的真相

第二十六集:怎么理解阿德勒学派所说的“人生不需要目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