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育儿:《以家人之名》告诉你:什么才是父母最应该做的┃荼岚

 丄学号 2021-02-28

作者┃荼岚   朗读┃木子一凡   编辑丄学号

点击领取

九月是开学季,很多学子将满怀憧憬步入大学校园。 

然而,有些学生却在花季绽放前,匆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再也无法踏入期望中的象牙塔。 

2020年3月31日,海口市17岁男孩从19楼楼顶跳下,当场身亡。据亲属透漏,男孩正在读高三,事发前有轻微抑郁症。

2020年7月26日,在一趟从三亚开往海口的动车上,一女生因高考失利,不愿复读,与母亲发生争执后欲轻生,幸得民警及时拉住,并进行调节。

2020年7月27日,安徽池州市一名女孩,因高考失利,与家人发生矛盾,而选择跳楼。

近年来,学生自杀率一直在逐年增高,而学业压力和家庭矛盾占据了很大比例。 

为什么要让给孩子灌输「读书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呢?难道学习成绩真的比生命还要重要吗?

01

父母给予的爱未必是子女期望的爱

《以家人之名》中,李父的教育观击中了我的内心。 

所有人都告诉贺子秋,要听话、忍耐、孝顺,李父却只在意儿子心底的恐慌、委屈和内疚。 

所有父母都在为子女的学业揪心,李爸却坦然接受了李尖尖的倒数第二。 

他的爱是默默支持,他的爱是子女感受排第一。

这样的父亲,是让无数人羡慕又渴望的。 

然而生活中,大多数的父母,却是齐明月妈妈的模样。 

她主张:物质上不亏待孩子,教育上不溺爱孩子。 

女儿看中的衣服,她总能挑出毛病;女儿点菜,她同样不放心;就连女儿工作的视频,她也责怪妆容不精致。 

在齐明月妈妈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对女儿有操不完的心,用不尽的爱,却未曾注意到女儿脸上的郁闷。 

相信很多人都有和我相同的感受,因为中国的父母总是相似的,一生辛劳只为子女,操心、唠叨、管控一切,是他们永远的主旋律。 

只是,父母们是否想过:自己给予的爱,传递到子女身上时,是否是子女所期望的关爱。 

给别人想要的,才是给予;给别人不想要的,只是自我满足。

02

父母的期望是人生最沉重的担子

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有人问一个小女孩,为什么喜欢学习?小女孩回答:因为妈妈喜欢我学习。 

的确,妈妈都喜欢孩子聪明好学,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放学回家,爸妈开口的第一句话,大多是「今天学了什么」,而不是「今天开心吗?」 

《小欢喜》中的乔英子,即使学习成绩年级第一,还是要被母亲的补习安排的满满当当。 

当转学过来的磊子占领了第一的位子后,英子的学习生活就更加紧迫了。 

英子玩乐高星球大战,妈妈嫌她浪费时间;英子喜欢天文学,想考南京大学,妈妈却窜改了女儿的大学志愿。 

最终导致英子抑郁爆发,离家出走,企图自杀。 

当乔英子蹲在桥柱上哭喊:“我配不上您给我的爱,我已经三十四天没有睡过一个好觉了。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就是想逃走。” 

很多观众都泪目了,因为她喊出的是大家的心声。

本来良好的母女关系,因为妈妈‘望女成凤’的期望,使得母女离心,母亲还差点失去了女儿。 

难道这就是父母期望的结果吗?父母的期望比子女的快乐更重要吗? 

学生时代,父母期待的是优异的成绩,步入社会后,父母期待的是结婚生子、事业有成。 

同事的弟弟是一家公司的编程主管,因为父母催婚,每次节假日都以加班做借口,逃避回家。 

他与父母最大的分歧是择偶标准不同,父母认为能居家过日子就行,其他方面没有要求。可是他不愿将就,坚持等待心意相同的女孩。

在不可调和的矛盾面前,他只有选择逃避。 

生活中像他这样被催婚的人,绝不在少数,尤其是大龄青年。 

父母一方面认为子女不结婚,让自己没面子;另一方面又认为,不结婚的人生是不完整的,老了没人做伴。 

可自己的人生,怎么可能为了有个伴,就随随便便找个人结婚呢?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是父母心中美好又不切实际的梦。 

请不要把这个梦,附加在子女的人生里,那样的人生,太过沉重。

03

父母的代劳阻碍了子女的人生路

相信不少人看过「神童」魏永康的故事。 

1983年出生于湖南华容县的魏永康,2岁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4岁基本学完了初中的课程,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 

17岁大学毕业,考入中科院硕博连读,却在读研第三年时,被中科院劝退回家,只因离开母亲后,魏永康无法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缺乏基本的生活能力。 

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

魏永康8岁时,母亲曾雪梅开始陪读,给儿子挤牙膏、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还喂儿子吃饭,包办了儿子学习以外的全部事情。 

魏永康曾说,小时候妈妈总把他关在家里看书,不允许他出去玩,他也因此养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 

母亲这样狠辣的教育观,使魏永康在学校不修边幅,封闭自己,不与其他同学交流,甚至多次忘记考试和撰写毕业论文,失去了读博的机会。 

父母的代劳,换来的是子女残缺的人生。 

而有些事,是父母无法代劳的。 

我堂姐大学毕业,伯母托人安排了工作。 

堂姐谈了个外省的男朋友,伯母嫌家离的远,又不愿堂姐离开自己,就软磨硬泡,最终以两人分手告终。 

之后,堂姐依照伯母的安排,和一位本地男生恋爱并结婚。好在男生人品样貌都不差,对堂姐也好,母女关系慢慢缓和了。

婚后,堂姐和伯父伯母同住一个小区,步行不到10分钟。伯母频繁出入堂姐家,而且事事插手,既抱怨堂姐不会持家,又时时用「过来人」的经验教导堂姐。 

堂姐虽习惯了母亲的唠叨,可是姐夫受不了,久而久之,矛盾又浮出了水面。 

几次冲突之后,伯母终于妥协,同意放手,不再干涉堂姐的家庭生活,日子才终于恢复了平静。 

我想,如果伯母继续干涉堂姐的人生,那么带给他们彼此的,只会是无尽的冲突和失望。 

鲁迅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 

时代在变,父母的经验虽然有用,但未必适合子女。况且,理论知识学习的再多,也不如实际体验一回,来的深刻。

父母无法替代子女生活,过度代劳,只会适得其反。

04

彼此成全,各自绽放

才是父母与子女最好的关系

德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研究中:

个体从18个月开始,就有了独立自主的要求,成人的过分爱护、处处包办,或过分严厉的斥责,会使孩子遭到失败的体验,产生自我怀疑和羞耻之感。 

父母的过度「帮助」,反而会让子女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产生挫败感。 

有些路,只能自己迈过;有些困难,只能自己战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要经历,父母无法替代,更无法感同身受。 

那么,就让子女自己主宰人生吧,经历了洪水奔流和岛屿暗礁,他的人生才能激起美丽的浪花。 

当千帆历尽,他才能够理解父母的苦心与爱意。 

在百度上看到一句话,深以为然。 

父母和孩子是相互独立的个体,我们曾经彼此依赖,共同前行过一段路程,为的是在生命中彼此成全,各自绽放,然后远远的欣赏。 

这才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最好的关系。 

凌霄和子秋远走他乡求学,李父仍然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小餐馆,但彼此的爱和牵挂,却从未断过。 

每个生命都向往自由,如同放风筝,要想让他飞得高,适当的放手很重要。

赞赏归作者所有

朗读者┃木子一凡

一位用灵动的文字书写青春,细腻的笔触记录平凡生活的文艺女青年。热爱文字,钟情声音,愿世间所有的美好都环环相扣。

阳光的外表,有趣的灵魂,平日里喜欢跑步、阅读、烘焙、养绿植,酷爱钢琴和美术,喜欢在平凡的生活里发现点滴小惊喜,期待遇见更好的自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