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发现晋中”之--- 松罗院

 木香草堂 2021-02-28

【松罗院】

--- “积木”垒起没有“平梁”的构架 ---

    在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曾有这么一个恶性循环规律:由于申报“国保”(甚至其他各级文保)的条件中,不成文地要考察所申报对象的现存状况,这就导致了越不管的文物保存现状越差,而保存现状越差的文物越没人管,于是很多重要文物遗迹根本来不及等到被关注就已经毁灭了。到第五批“国保”以后,这种状况才得到一些改善,于是一大批濒危文物遗迹始为人知,其中有一些生命力较为顽强的文物得以有幸被“仓促”公布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几十年来只有破坏糟蹋,而没有一点保护关注,很多文物虽然已跻身各级文保单位,却早已是残年风烛,奄奄一息了......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省保”标志碑】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仰望松罗院】

    松罗院,位于晋中寿阳县平头镇董家庄村东北的一块高台之上,现存庙院座北向南为一进四合院,外观基本保存完整,但是建造年代最久的元代正殿却破败不堪了。松罗院现存格局是正殿三开间;左右挟屋各三间(左侧殿挟屋已毁);正殿对面是舞楼和左右山门;院内东西两侧是各四间厢房。庙院基本呈方形,总面积约1000㎡。

    说起这厢房四开间,就会想到之前的福田寺:福田寺也是元代建筑,其厢房也是四开间,这可能不是偶然。从现存的情况来看,寿阳境内其他年代的寺庙中,厢房的开间都不是四间,比如宋代普光寺、明代大明寺、龙泉寺、圣教寺,以及清代的大王庙、黑水庙等等,因此这四开间的厢房很有可能是寿阳元代寺院的特点之一(当然,别的地方也间或有这种四开间的房子)。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松罗院正殿】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正殿前檐铺作】

    松罗院正殿的屋顶也是受到了清代晋中一带非常普遍的硬性重创后,由悬山顶被强改为硬山顶,不知道这“破清”是中了哪门子的邪了,就愿意强改屋顶。正殿前檐下用木柱,而后檐用石柱;前檐柱不卷杀,普柏枋单薄而阑额壮实,由于山墙遮挡,看不到是否出头,但是侧脚生起明显;檐下柱头、补间的四铺作均为单杪单假枊;枊嘴截面为抹角方形,枊嘴顶部稍显琴面,这种枊嘴形态很不普遍,但是寿阳本地就有例子如普照寺。柱心为泥道重栱承压槽枋。不过与宋代规定的形制正好相反--- 明间补一朵而次间补两朵。明间的补间是斜栱,次间的补间是一斜一“正”。

    很滑稽的是:除补间的三朵斜栱外,他在次间靠近明间平柱的地方,又各补了一朵正常的铺作(下图),这两朵正常铺作既不在正中间位置很不美观;其里转的后尾又没有什么构造上的作用,这两朵铺作真是补的够莫名其妙。

    还有与众不同的是: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的令栱形式不同(下图)--- 柱头铺作的令栱栱臂不卷杀,而是抹角,就像是一根替木,那个“傻笨的”样子实在前所未见。其枊嘴和令栱的形制与同时代的福田寺却毫无相似之处。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正殿柱头及补间铺作】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正殿角柱铺作】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正殿梁架】

    刚才说前檐次间那个靠近明间平柱的补间莫名其妙,如果不信,你看看它的后尾是个什么样子(下图右):华栱的后尾用平棊枋串联;衬方头后尾上装了一只似令栱而非令栱、似替木而非替木的奇特的翼型构件;在这个翼型构件上用一块方木顶着一根罗汉枋,看来这个补间铺作是起平衡内外檐作用的,并非“莫名其妙”。问题是即便没有这组铺作,别的铺作也足够了。

    进到松罗院正殿里看到最显眼的特征是:几乎所有的构件之间塞满了方木、墩掭等一类的“应急”构件,完全不忌讳“接口越多越不稳定”的基本常识--- 平梁两头的坐枓下、铺作的后尾上、劄牵上、槫串中、压跳上......到处都是,就像小孩玩垒积木一样层层叠叠;甚至两根内柱头的大枓下也各塞一块,就像皿版一样(下下图),这到底是为什么?“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殿内还有一个显著特征是没有叉手,从脊槫和蜀柱的结合部位看,确实没有叉手的设置槽。但是殿内现存梁架的构造异常:殿内进深五椽,是四椽栿对前劄牵用三柱;而在四椽栿上设一条三椽栿,竟然没有平梁(上图);在三椽栿上树立两根蜀柱,一根顶脊槫,另一条托后槽上平槫,蜀柱间设一条劄牵相连。构架没有叉手在晋国元代及之前的木结构实物中貌似不存在,至少我没见过,但是晋国清代的木架构中有这些形制;而没有平梁的构架“绝无仅有”。

    其实,这是后代维修时搞成了这样,并非原设计形制,从正殿左山面倒塌的山墙处可以明显看出:殿内为四椽进深,屋顶后坡椽架中的上平槫是后来设置的,很可能脊槫也被改造了,叉手被取消而代之以脊槫下设双脊串。连同悬山顶被改作硬山顶,可能都是“破清”干的勾当。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前檐铺作里转及劄牵】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正殿内柱头铺作】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三椽栿(平梁)下构造】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正殿前檐柱础】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正殿后檐】

    松罗院正殿后檐下使用八楞石柱,但是加工粗糙,使用石柱的习惯,在晋中区域内数寿阳为最,其他地方只偶尔可见;柱头只设置阑额和普柏枋,普柏枋的形制与前檐相同,而阑额较前檐单薄了许多;普柏枋上没有铺作;后出檐短浅未加飞椽。

    有趣的是:松罗院正殿后墙和左山墙已经倒塌;前壁只有窗户下的槛墙;右山墙为清代所砌,与正殿梁架毫不相关,而且已经离开梁架很远而摇摇欲坠。这样松罗院正殿实际上已经是一座无墙的“亭子”,活生生地为我们演绎了传说中“墙倒屋不塌”的中国木架构神话!(其实,所谓的“墙倒屋不塌”并不是说,墙壁倒塌时,屋子肯定不会跟着墙壁倒,而是说:中国木架构房屋的大木构架和砖石垒砌的墙壁没有直接关系,它们是各自独立的部分。)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山门及舞楼】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舞楼梁架】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舞楼虚柱上的装饰】

    与正殿相比,松罗院舞楼虽然现状保存较好,但是屋顶漏雨严重,部分大木构件已经糟朽,随时可能垮塌。松罗院舞楼为典型的倒座舞楼,不兼作山门(山门设置在舞楼左右两侧);由前、后台相连建造而成;青石基座高约一米;屋顶形制为前台卷棚歇山顶勾连搭后台硬山顶,样式庄重典雅,当为清代所造。

    舞楼前台台口宽阔,三面空置;台内梁架采用“无梁”构造--- 抹角梁及铺作后尾承托襻间枋;大角梁后尾上垂下虚柱,虚柱上装饰着繁杂的出斜栱铺作;石鼓型柱础雕作精美。

    松罗院左右四开间厢房的前檐构造,以及殿内梁架也稍有特色:梁架用材顽劣,架构自由;而前檐铺作不出跳,柱头以大枓及泥道栱直接橑檐,与榆次城隍庙中院的廊屋的形制基本一致,当为明代遗作。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厢房及前檐柱头】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松罗院残留的碑碣】

    松罗院内残留着大约7、8块碑碣,都是明清时期的石头,所刻录的内容都是重修事宜和功德名录,历史价值不大。其中一块砌在院墙下的清碑上有“维首”“维那”“次维那”等字样。原来这“维那”是中国佛教始设于十六国时期的寺院“执事官”,基本相当于我们世俗单位中的“总管”,虽然地位不算太高,但是本寺院的后勤、安保、礼仪、置办......几乎所有杂务他都管,管的事多权力自然就大。

    如果一个大型寺院僧多事杂,就会设两个,甚至更多的“维那”来管理,那么“维首”也就是“为首”了,下面的办事员就是“次维那”。但是松罗院这么一个巴掌小庙里怎么会有这么多“维那”呢?看来这块碑上的名字是另有其意吧。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松罗院内】

“发现晋中”之--- <wbr>松罗院

                            【松罗院全景】
    其实我寻访松罗院,原始目的是为了寻访该寺中的一座石塔的。根据《三晋古塔》所言:松罗院中有八角经幢式石塔一座。我从榆次晋华站乘坐公交车到罕山煤矿,然后再打车前往松罗院,结果风尘仆仆一顿折腾,去了一看,哪有什么石塔的影子,连痕迹都没了,也许早就被盗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