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经注》所涉济南山川城邑考略

 水经注探究系列 2021-03-01

《水经.济水注》卷八(五)

A8

济水又东北,泺水入焉。水出历城县故城西南,泉源上奋,水涌若轮。《春秋.桓公十八年》,公会齐侯于泺是也。俗谓之为娥姜水,以泉源有舜妃娥英庙故也。城南对山,山上有舜祠。山下有大穴,谓之舜井,抑亦茅山禹井之比矣。《书》舜耕历山,亦云在此,所未详也。其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寺东北两面侧湖,此水便成净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揪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湖水引渎东入西郭,东至历城西而侧城北注陂。水上承东城历祠下泉,泉源竞发。其水北流,迳历城东,又北,引水为流杯池,州僚宾燕,公私多萃其上。分为二水:右水北出,左水西迳历城北。西北为陂,谓之历水,与泺水会。又北,历水枝津首受历水于历城东,东北迳东城西而北出郭。又北注泺水,又北,听水出焉。泺水又北流注於济,谓之泺口也。

(luò)水,古水名。源出今山东省济南市西南,北流至泺口入古济水(此段古济水即今黄河)[1]

历城县故城,旧县名。在山东省中西部、黄河沿岸。古称泺邑,战国齐为历下邑,秦称历下城。汉景帝四年(公元前153)置历城县。县名源自历下城1987年撤销县,建立济南市历城区[2]

娥皇、女英,按汉刘向《列女传·有虞二妃》:“舜为天子,娥皇为后,女英为妃。

舜祠,在今山东济南城南门[3]   

舜井,泉名。古齐州(今济南)城东有山曰历山,山北有泉号舜井,东隔小街,又有石井,汲之不竭。据传当年舜曾奉父命下去淘井,其父及弟将井填死。幸亏娥皇、女英预先料知,让舜穿了一件龙衣,遇难时化作一条神龙,从另一井里钻了出来[4]

大明湖,在今山东济南城西北隅。周十余里。《水经·济水注》:“()水北为大明湖,西即大明寺。《明一统志》卷22济南府:大明湖(济南)府城内西北隅,源出舜泉,其大占府城三之一。今大明湖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多处泉水汇成。大明湖之名始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湖水碧波潋滟,湖岸杨柳依依,湖中荷花飘香[5]。宋代大明湖称“四望湖”。后日渐堙塞,近一半成为街市。

历水,古水名。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古出历祠下,泉源竞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6]

济水又东北,华不注山,单椒秀泽,不连邱陵以自高,虎牙桀立,孤峰特拔以刺天,青崖翠发,望同点黛。山下有华泉,故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华泉,华不注山下泉水也。《春秋左传.成公二年》,齐顷公与晋却克战於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逢丑父与公易位。将及华泉,骖絓於木而止。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齐侯以免。韩厥献丑父,却子将戮之。呼曰: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於此,将为戮矣。却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乃免之。即华水也。北绝听渎二十里,注於济。

华不注山,简称华山,又名金舆山。在历城北部、济南市郊东北。海拔虽仅197米,但孤峰特拔以刺天,秀如花拊,故名(不,拊之本字。华不,即花拊)。西与鹊山相望。山阳小清河东流入海,山阴黄河如带,孤秀如花柎,景色雄奇。明清两代在山麓建数座道观,成为道教胜地。

 雨水,2017年2月,华不注山山根(图片摘自网络)

A9

△又东北过台县北。

巨合水南出鸡山西北,北迳巨合故城西,耿弇之讨张步也,守巨里,即此城也。三面有城,西有深坑,坑西即弇所营也,与费邑战,斩邑于此。

巨合水,古水名。在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南,源出市境内鸡山[7]

巨合故城,一名巨里城。在今山东章丘市西龙山镇。汉武帝封城顷王子发为巨合侯[8]

巨合水又北合关卢水。水导源马耳山,北迳博亭城西,西北流至平陵城,与武原水合。水出谭城南平泽中,世谓之武原泉。北迳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迳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齐桓之出,过谭,谭不礼焉。鲁庄公九年,即位,又不朝,十年,灭之。城东门外,有乐安任照先碑,济南郡治也,汉文帝十六年置为王国,景帝二年为郡,王莽更名乐安。

博亭城,具体不详。

平陵城,具体不详。《资治通鉴大辞典》认为即西晋平陵县城,在今山东章丘西[9]。按此很可能是该辞典将平陵城与东平陵县故城混为一谈。但按上述注文平陵城与东平陵县故城明显是两处不同地望。

关卢水,当地学者认为流经龙山镇与城于崖之间的那条水道是关卢水,武原水在关卢水之东。

武原水,任宝祯认为即今权庄河[10]

 关于东平陵故城、谭国、谭城、平陵城、平陵邑等地望,董作宾、钟凤年、黄盛璋等诸先生进行过考证论述,但囿于彼时的科研条件,均未有令人信服之判定。近年来山东省考古研究所郑同修等认为东平陵城遗址位于济南市东约35公里的章丘市龙山镇阎家村北,西距著名的城子崖遗址约2公里。城址呈正方形,边长约2000米,四周墙垣犹存,为山东保存最好的古代城址。该城约始建于战国中晚期,汉代为济南郡、济南国、东平陵县治所。而历年出土遗物却没有一件可以早到西周时期的;春秋时期的遗物也仅仅是在城内局部有发现,由此郑同修等推论:该城址与文献记载的谭国无关,与春秋时期的平陵邑也无关……而东平陵城址以西2公里的城子崖遗址(龙山、岳石及春秋等各期文化遗存)应为平陵邑之所在。而“济南”之为地名,虽始见于汉初,但其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平陵城,甚至可以追溯到城子崖遗址发现的龙山文化城址[11]。【备注:1930年和1931年,考古学家李济和梁思永分别带队,对济南城子崖遗址进行了发掘,并出版了中国第一本考古报告《城子崖》。这种以黑陶为主要特征、距今4600年至4000年的文化遗存,第一次在章丘龙山镇发现,所以被考古学家命名为龙山文化。

此外近年来经过济南市考古工作者的细致勘探,位于章丘区相公街道办事处牛推官庄南的东周牛推官南遗址(距今有2500多年的历史)亦被认为或与“古谭国”有关,很可能是古谭国国君的墓葬[12]

综上所述,按注文所述方位结合相关考古资料综合推析;东平陵故城应即今章丘市龙山镇阎家村北的战汉城址。此城郑同修等文中认为与文献记载的春秋时期谭国、平陵邑无关;但按城内局部发现有春秋时期遗物结合注文“迳东平陵县故城西,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综合考量;愚意,尽管此城不可能为古谭国之城但至少与春秋谭国有一定渊源(很可能为古谭国所辖范畴,故此郦注作出“故陵城也,后乃加平,谭国也”这样的表述。)而东平陵城址以西2公里著名的城子崖古城址除了可能为春秋平陵邑外,按注文“北迳谭城东,俗谓之布城也。又北,迳东平陵县故城西”所述亦即为古谭城地望所在。谭城位于东平陵县故城西略偏南处,而城子崖古遗址亦位于章丘市龙山镇阎家村北战汉古城(东平陵县故城)的西偏南处;显然与注文所述谭城及东平陵县故城的相对方位基本吻合;当然仍待微观层面的进一步细探甄别。

乐安任照先碑此碑石及文皆不存,亦无拓本传世。但值得注意的是明代曹学佺在《明一统名胜志》则引郦注此文言:“城东有汉赵相刘衡碑,又有乐安任照先碑”;故此张鹏飞等认为今本《水经注》仅有“乐安任照先碑”而无“汉赵相刘衡碑”可能是后世遗漏所致[13]。此外任照先应为任昭先,但《三国志·魏志·王昶传》:"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怯而义勇,在朝忘身"。故此处注文应校正为:“城东有汉赵相刘衡碑,又有乐安任昭先碑

其水又北,迳巨合城东,汉武帝以封城阳顷王子刘发为侯国。其水合关卢水,西出注巨合水,西北迳台县故城南。汉高帝六年,封东郡尉戴野为侯国。王莽之台治也。其水西北流,自野泉水注之。水出台城西南白野泉,北迳留山,西北流,而右注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流,注於巨合水,乱流又北,入于济。济水又东北,合芹沟水。水出台县故城东南,西北流迳台城东,又西北,入于济水。

台城西汉以台邑为侯国,属博阳郡。治所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十三里。高帝六年(201)封东郡尉戴野为台侯,即此。后属济南郡。景帝三年(154)废台国,改为台县。东汉属济南国。西晋废。

听水,在今山东济南市东北二十里。《水经·济水注》:巨合水又北,听水注之。水上承泺水,东流北屈又东北注于巨合水。元于钦《齐乘》卷2“泺水条谓听水即今之响河[14]

△又东北过菅县南。

济水东,迳菅县故城南。汉文帝四年,封齐悼惠王子罢军为侯国。右纳百脉水,水出土鼓县故城西,水源方百步,百泉俱出,故谓之百脉水。其水西北流,迳阳丘县故城中。汉孝文帝四年,以封齐悼惠王子刘安为阳丘侯。世谓之章邱城,非也。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左右民祀焉。其水西北出城,北迳黄巾固,盖贼所屯,故固得名焉。百脉水又东北流,注于济。济水又东,有杨绪沟水,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迳土鼓城东,又西北迳章丘城东,又北迳甯戚城西。而北流,注于济水也。

菅县故城,古县名。西汉除菅侯国置,治今山东省章丘市西北。属济南郡。东汉至晋不改。南朝宋省[15]。当地学者则认为菅县故城即今章丘黄河乡临济村[16]菅城,在今邹平菅家村。

百脉水,在今山东章丘市治(明水镇),即绣江之源。《寰宇记》卷19章丘县:“百脉水在县(指章丘县旧治)北十步[17]

阳丘县故城,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北绣惠镇北七里之回村。文帝四年(176)封齐悼惠王子安为阳丘侯,后为县。东汉省[18] 

女郎山,元人于钦《齐乘》卷一云:女郎山,章丘东南七里,又号小田山。

黄巾固,当地学者张华松认为此处注文所谓的黄巾固,确址在今章丘水寨城子庄[19]

杨绪沟水,即今山东章丘市北獭河,为小清河旧渠之上源[20]

逢陵故城,"逢陵故城"位于今淄博市周村区王村镇东南部的张古城、栾古城、曹古城、杨古城、沈古城等五个村庄所在的区域[21]

土鼓城,土鼓县故城,西汉置,属济南郡。治所在今山东章丘市(明水镇)东。西晋废[22]。【另注:在明水镇东南部的小峨眉山北侧。北约0.5公里为明水湖,东北0.5公里为绣水村(传为汉土鼓城)。此处未发现墓葬及居住遗迹,但陆续出土了铜器80余件,有甬钟、铙形器、圭形器、璧形器等 [23]

甯()戚城,宁戚城故址在今章丘刁镇东南王官村南。1981年,文物普查,在刁镇东南张官、王官2村之间发现大片文化层,有灰陶豆、罐烧土层及汉代墓葬多处。因张官、溪柳2村窑场用土,遗迹大部破坏。所掘陶器,属战国、秦、汉时期文物。

章丘城,当地学者张华松认为章丘城即汉阳丘故城。汉阳丘故城今章丘绣惠回村,阳丘为章丘的音讹。并认为《齐记》和《三齐记》有关章亥妾溺死并葬于女郎山的传说有一定的历史依据。通假,“章亥商亥”,也就是商族人的高祖王亥。王亥妾溺水而死,可能与治水有关。章丘实即商丘,本称”,是商人重要的都邑,殷末征夷方往返途经的商邑皆在此地……虽然郦道元不认同民间的说法,但是当时世人直呼阳丘为章丘,显然事出有因,不宜轻易否定[24]尽管此说与上述注文“迳阳丘县故城中……世谓之章邱城,非也”所述看似相抵牾,但结合后文“(杨绪沟水即獭河)出逢陵故城西南二十里,西北迳土鼓城东,又西北迳章丘城东,又北迳甯戚城西”作考古、方位等综合校验则不难发现注文所述章丘城与已知的汉阳丘故城(章丘绣惠回村)的方位亦大致吻合,故此本文姑从张氏所论即章丘城便是汉阳丘故城。


[1]《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

[2]《中国地名辞源》

[3]《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4]《齐鲁文化大辞典》

[5]《中国旅游文化大辞典》

[6]《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7]《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9]《资治通鉴大辞典·上编》

[10]任宝祯编著,小清河源流初探,济南出版社,2008.12,210

[11]郑同修;胡常春;马前伟:《东平陵城与济南国》,《汉代考古与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

[12]章丘牛推官南遗址追踪:或与“古谭国”有关;齐鲁网,2018324

[13]“今本(《水经注》)仅言‘任碑’或为后世遗漏”(摘自:张鹏飞撰,《水经注》石刻文献丛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11,25页)

[14]《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1-7画》

[15]《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下 8画以上》

[16]安玉坤,秦若轼编著,小清河历史概览,济南出版社,2008.12,46

[17]《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8]《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19]张华松:《章丘考》,《东岳论丛》,20104期。

[20]《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上 1-7画》

[21]田佳鹭、李烨:《綘陵地望考》,《学术界》,2016-07-15

[22]《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上》

[23]常兴照、宁荫堂:《山东章丘出土青铜器述要兼谈相关问题》,《文物》,1989-06-30   

[24]张华松:《章丘考》,《东岳论丛》,20104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