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其为人也孝弟

 经义工坊 2021-03-02

你知道“犯上作乱”这个成语的意思么?有解释说:犯,干犯。上,封建统治者。“犯上作乱”就是指人民的反抗、起义。那么这个成语出自哪里呢?原来出自《学而》第二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注释】

有子,即孔子的学生有若,字子有,春秋末年鲁国人。在《论语》中,记录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

孝,古时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孝顺父母为孝。

弟,同悌(),即弟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尊崇兄长为弟。孝、弟是孔子和儒家特别提倡的两个基本道德规范。

犯上,冒犯在上位的人。父母为子女的上位,兄长为弟弟的上位,君主是平民的上位。

鲜,少的意思。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务本,专心、致力于根本。

道,即孔子提倡的仁道,是以仁为核心的道德思想体系及在实际生活的体现。概括地说,就是做人、治国的基本原则。

为仁之本,以孝悌作为仁的根本。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又是伦理道德准则。

【译文】有子说:世上的人如果他能够孝顺父母、尊崇兄长,却又喜欢冒犯上面(国君和尊长),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欢冒犯上面,却喜欢作乱的人,也就肯定没有了。君子一定要从根本上努力,根本确立了,仁道就会产生。孝顺父母,尊崇兄长,这才是仁的根本啊。” 

有若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孝顺、对兄长尊崇,那么他在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忠是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这是儒家的基本观念。

春秋时代的社会政治结构以封建的宗族血缘关系为基础,周天子严格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其余庶子分封为诸侯,诸侯以下也是采用这一模式确立继承人。如果在家家户户广泛推行并实现孝悌,一个国家就不会发生犯上作乱,所以只要把孝悌推广到全体民众中去,民众就会绝对服从而不会起来造反,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看到孝悌与社会安定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提出了“孝悌为仁之本”的观点。自春秋战国以后的历代封建统治者和文人都继承了孔子的孝悌观,主张以孝治天下,特别是汉代最为突出,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封建思想统治政策,是儒学在中国文化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标志,从此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

儒家的孝悌观一直被统治阶级用来为封建统治和宗法家族服务,进而形成了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三纲五常”。《三字经》说:三纲者,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把道德教化作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

当然,我们也不能由此认为孝悌观是百分之百的封建毒素,其中也有着合理的部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家庭和睦是社会和谐的前提和基础。如何确保每个家庭和睦稳定、健康发展,恪守孝道是关键所在。正确、健康的家庭关系推及到社会,就能促进形成正确健康的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一个在家里十分孝顺父母、尊崇兄长的人,他的朋友关系和邻里关系也一定十分和谐,一个邻里和睦的社会也一定是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孝悌是做人的根本,是人们道德情感应有的属性,贯穿于人们道德情感发展的全过程,它不仅对家庭、朋友、邻里关系提出了规范要求,还要求人们对国家忠诚。所以,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大力提倡和弘扬新时代的孝悌观,从强化个体责任入手,促进家庭美满幸福,就能充分发挥其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