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礼之用和为贵(1—12)

 经义工坊 2021-03-02

       人们应该还记得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活字印刷术中,三个不同字体的“和字向全世界观众解读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进程。为什么“和”字在中国历史上如此重要呢?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礼,春秋时代,泛指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孔子的既指周礼,礼节、仪式,也指人们的道德规范。 

       和,和合、调和、和谐、协调,人心和顺,人与人之间关系和谐。

       先王之道,指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 

       斯为美,斯,这个,指礼,也指“和为贵”。 美,可贵、宝贵之处。

       由,遵循。由之,以此为出发点,按照这个原则办事。

       知和而和,知道和谐而一味地追求和谐。

       节,节制。

【译文】 

       有子说:礼的应用,以和谐为可贵。古代君主的治国方法,最可宝贵之处就在这里,不论大事小事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如果有的地方行不通,则是为了和谐而一味追求和谐,而不用礼来加以节制(而达到和谐),(所以)也就不可行了。” 

       “和”是儒家特别倡导的伦理规则、政治原则和社会准则。《礼记·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孔子及其弟子均认为,礼的推行和应用必须以和谐为贵。奴隶社会时期,各个阶级之间的等级区分和对立相当严格,其规矩不允许有丝毫紊乱。但到了春秋时代,这种社会关系开始破裂,臣弑君、子弑父的现象已属常见。如何才能做到既遵守礼所规定的等级差别,又确保各阶级之间不产生不和?对此,和为贵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缓和不同阶级、不同等级之间的对立,使相互之间的关系不致于破裂,从而可以安定(当时的)社会秩序。

       但是,凡事都只讲和谐,或者唯和谐而和谐,不受礼的约束也是不可行、更是行不通的。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某个时段的群众信访稳定工作。一度时期,为了绝对保证地方的和谐稳定,某些地方政府错误地认为“人民群众的矛盾问题完全可以用人民币解决”,对上访群众的诉求盲目地给予满足,不从长远计议,只求暂时稳定。甚至对那些缠访群众的无理要求,不问青红皂白,一味地去用钱化解,助长形成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不良风气,其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任何历史时期,我们所提倡的和不能是无原则的调和。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现实看,孔子及其弟子既强调礼的运用以和为贵,又特别强调不能唯和而和、必须以礼节制之,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