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一起国学 2023-10-28 发布于重庆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语 译

有若说:礼的功用,贵在可以建立和谐的秩序。以前的圣明君主治理国家,最值得赞美的地方就在这里。无论小事大事,都可以按和谐的原则去做。情况也有例外:一味地追求和谐,却并不用礼法去节制它,也是行不通的。

解 析

礼:儒家礼法的本质是处理差别、建立秩序。通过礼法建立的社会秩序不是平等的,而是所谓的“和谐”,即长幼尊卑、井然有序。自古至今,人生来就不是平等的。礼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让“不平等”看起来合理,大家都按礼法行事,甚至没有人会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小大由之:由之,顺道而行。礼法就像自运行社会的一个软件系统,小事大事都可以在这个仪轨上运行,这就是“和谐”。

有所不行:除了依照“和谐”的原则,也有例外的情况。

知和而和:知道“和谐”是最终目标,一味追求,而枉顾礼法,也是不行的。

这一则在逻辑上有点绕,如何点标点是个问题。我的理解是,有若主要阐述了礼法的重要性,通过礼法达到“和谐”的目标。但不能有了“和谐”的迹象,就枉顾了礼法、降低标准,需要“一以贯之”。

引 申

儒学是一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哲学。礼法不是孔子的发明,而是从夏商周的君主治国方式里提炼出来的,尤其是周礼。在孔子的世界里,真正的人人平等社会叫做“大同”,“大同”太难实现,所以退而求其次来追求“和”。所以,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子路》)”。

这与孔子所处的“礼崩乐坏”的时代不无关系,越是缺什么就越强调什么。孔子的梦想是回到西周。

儒家认为,礼法是实现“和”最为宝贵的社会治理工具,想方设法把不平等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制造一种尊卑有序、“其乐融融”的社会景象。至于为什么要“尊”,为什么要“跪”,没有几个人会想,一想就是离经叛道。从小父母灌输、圣贤书上的谆谆教导、效仿同辈……就会让“礼”变得如吃饭打屁一样理所当然。

礼和德不同,德是个人修养,礼是习惯和传统。

相关句(《论语》于礼的篇幅较多,这里仅选择性引用):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为政》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八佾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徵之矣。”   ——八佾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里仁》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

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宪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