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能回避的幼儿死亡教育问题

 诺妈家有男宝 2021-03-03

文/(诺妈)

诺诺的阿太,在过了冬至夜后的清晨走了。

阿太是诺诺奶奶的母亲,诺诺时常在奶奶的带领下去探望阿太,也时常聆听奶奶讲阿太的事情。所以,尽管是重孙辈的诺诺,对阿太的印象也是颇深的。

阿太生病期间,每回诺诺陪奶奶探病回来,奶奶就会夸诺诺:宝宝真懂事,劝阿太要多吃饭,身体才会变好,阿太听得心花怒放呢!有一次,我们在采购水果的时候,诺诺突然提到,我们买些水果去给阿太吃吧!

诺诺与阿太之间的情感联系,就在这一点一滴中渐渐凝结起来。

可是熬过了冬至夜,阿太就悄悄地走了。早上诺诺醒来,见被窝里不见了奶奶,大哭。我一时有些不知所措,心中盘点着该不该告诉诺诺“死亡”的结果?亦或是回避这个问题?

“诺诺,阿太生病很严重,很严重,奶奶要去送送她!”

我言辞中的矛盾很快被诺诺质疑:“阿太生病很严重,奶奶为什么要去送她呢?”

“呃……阿太死了,奶奶要去送她,一会妈妈也要去送送……”我只能再度纠正。

诺诺的哭声瞬间停顿下来,我敏感到“死亡”二字在他心中投射下的阴影。

“妈妈,阿太是不是像阿旺狗狗一样死了呢?”阿旺狗是奶奶家的老狗,从老公18岁那年开始护家,陪伴着诺诺从出生到今年夏天老死。可以说诺诺是亲眼目睹阿旺狗死去的,我们也从他的口中证实了他对死亡的理解:阿旺狗死了,被埋在了泥土里。

此时此刻,诺诺能将两个事件联系起来,我想我已经没有必要再去回避问题,而是应该让孩子去正视死亡这个现实。但是,这么赤裸裸的说辞,让我觉得不安。从心理学的研究来看,从三周岁开始,学龄前的儿童逐渐意识到什么是死亡,但同时又无法辨认“生”与“死”是不能共存的,在他们的思维世界里,甚至会对死亡充满幻想及魔幻性的思考。

“诺诺,阿太走了,她要飞到天上去生活了,在云的上面呢!就像小水滴一样在云上面生活。你还记得那个故事里阿光的爷爷吗?爷爷也走了,但是阿光把爷爷放在心里去想他,那个亮亮的灯光里面能看到爷爷,对不对?”

诺诺抬头,将信将疑:“阿太为什么能飞到云上去了呢?”

“阿太身体变轻了,所以能够飞到天上去生活。等到妈妈年纪大了,老了,病了,也会飞到天上去的……”

“不要!”诺诺流露出不舍,他的哭泣在我答应带他去看奶奶,顺道去送送阿太后停止,他对阿太飞上天的说法表示了极浓的兴趣。在葬礼的现场,诺诺扑进奶奶的怀里,为她拭去脸上的泪水,在奶奶的引导下跪拜了阿太。整个过程,他并未像我担心的那般不适与恐惧。事后他告诉我,阿太家陌生人太多了,他不愿去。于是,我也就放心了。

人之一生,生老病死,丧白事成为农村最重视的仪式之一。白衣白帽,吹吹打打,鞭炮声响,棺材抬出,除了跟着的长长的送丧队伍,也少不了一群围观的农村妇女。曾经,我很难理解,甚至有些埋怨婆婆,因为喜欢凑热闹而带诺诺围观送葬现场。孩子年纪如此小,遇到丧事,我们唯恐避之不及,怎料婆婆却当热闹来凑。如今看来,许是见惯了这样的场景,面对阿太的丧事,诺诺却不感陌生,而且还能些许有所理解。

在中国的文化中,谈论死亡是忌讳的话题,加之幼儿年龄小,很多教师和家长担心谈论死亡会“吓到”孩子。事实上,生命教育在幼儿的教育中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儿童在4岁左右就会产生死亡的概念,如果无法得到父母和老师正确的引导,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进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曾有媒体报道称,5名八九岁小女孩相约集体上吊自杀,也有一年级成绩优秀的孩子突然对人生存在的意义开始质疑,从而产生厌世情绪。就在此文落笔之际,我的微博里又跳出一条新闻,据媒体报道,杭州9岁男孩疑在校受老师侮辱,放学后在楼顶的晾衣绳上吊死亡。

中国的教育制度里,生命教育还未能跻身重要课程之一,与之相反,自杀却成为青少年们非正常死亡的最主要方式,并以上升与低龄化的趋势成为社会问题而引起广泛关注。我们经常扼腕痛惜,青春年少的孩子选择自杀的原因怎会常常由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引起,这些小事怎竟然能对他们的内心掀起如此巨大的波澜,用了结生命的方式宣泄对挫折与打击的强烈不满,这个现象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在孩子的心中,生命的价值在哪里?对死亡的认识又在哪里?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死亡一定是一件不可回避的事。幼儿阶段,孩子从4岁左右便开始对死亡产生了好奇。小到一只蚂蚁,一条金鱼的死亡,大到身边亲人的离世,无一不是日常生活中会碰到的现实。台湾学者萧秋娟曾指出:“幼儿对于死亡的概念主要来自家长之影响,曾经谈论过死亡议题的孩子比较能够坦然谈生论死,此外成人之宗教观也影响幼儿认为死亡以后的去处。”因此,关于死亡,关于生命的教育,它应该是,首先是从家庭开始,从生活点滴引导。在这个敏感期中,家长能否对他进行正确的引导,将会对他的未来一生带来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孩子明白人生只有一次,生命是不可逆转的,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生命又是伟大的,尊重他,创造他,努力将成就他的一生。家长正面的引导,则能帮助孩子成就未来幸福的人生,真正领悟到生命的意义。

那么什么时候开始对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怎样引导幼儿进行死亡教育?我想,他们之间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分界线,我们只要采取不回避的态度,以小入微,从生活点滴引导,可以进行生命教育的机会很多。同样是生命教育,即便是同一个孩子,也可以在他成长的不同阶段逐步加深关于生命的理解。从编织着带有童话色彩的说法,到正视事实结果,又或者是进行科学的生命探究,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本能地会开始理解死亡的真正含义。

在幼儿阶段,孩子摄取知识一方面来自生活,另一方面则得助于绘本教育。我曾经给诺诺看过三个绘本,都是比较经典的作品:《爷爷变成了幽灵》、《告别安娜》和《亮堂堂的灯塔》。在看爷爷和安娜这两个作品的时候,我能察觉到,孩子整个身子是紧绷的,特别翻阅到了那几页描绘着魔鬼,描述凄厉哭声的画面时,他既充满了好奇,又感到无比的恐惧,他的注意力集中在了“魔鬼”的身上,以至于当我往下翻读的时候,被一次次要求翻回来看,他一次次问:“妈妈,这是魔鬼吗?他会吃人吗?”在翻读过一两次之后,他从此拒绝这两个绘本,并在下一次坚定地告诉我:不好看!怕怕!

我理解他的这种直观感受,因为我在阅读绘本的时候,对其中描绘爷爷半夜变成幽灵穿墙而过,发出凄厉的叫声,又或者是安娜中小孩子脑中本能呈现出魔鬼的形象的画面以及文字的表述时也感到惊悚。我亦如此,何况孩子?在此,我比较推崇的是《亮堂堂的灯塔》这个绘本。

故事中的阿光每天由爷爷接送放学,海鸥、灯塔、大海、有轨电车是阿光和爷爷每天在放学路上最熟悉的风景。可是“冬天来了,放寒假了,爷爷不用来接阿光放学回家了,阿光也有好多天没有看到爷爷了。”爷爷走了,阿光虽然年纪小,还不能懂得死亡的真正含义,但在他的内心却为爷爷留着一个角落,照着光亮。阿光用收集生日蜡烛、捕捉萤火虫、捡运动会同学们丢下的发光棒,来表达对爷爷的思念,一幕幕触及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深处。在书的结尾,孩子沉沉睡去,海鸥驮着他飞向灯塔,爷爷出现了。他抱着阿光说:“我在彼岸一点儿不害怕,因为阿光就是爷爷的光亮啊!”

同样面对死亡的话题,阿光的故事始终充满了光亮,读着让人暖暖的,而且还有那么一丝动容,眼角充盈着泪花。诺诺始终安安静静地听着这个故事,我想他一定也是被感动着。和孩子一起正面对待死亡的问题,用暖暖的心来面对,让生活从从容容,让生活平平安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