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青龙汤

 jr780425 2021-03-04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麻黄(去节)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炙) 桂枝(去皮)名三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 斗,先煮麻黄,减二 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

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且尧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臣亿等谨按,小青龙汤,大要治水。又按《本草》,荛花下十二水,若水去,利则止也。又按《干金》形肿者应内麻黄,乃内杏仁者,以麻黄发其阳故也。以此证之,岂非仲景意也。)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注释]

[1]心下有水气:心下,指胃院部。水气,为病理概念,即胃脘有水气停留为患。

[2]噎:ye,音耶,指胸咽部有阻塞不通之感。

[3]熬:炒、烘、培。

[提要]

论太阳伤寒兼水饮的证治。

[讲解]

本证成因: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外有风寒表邪,内有水饮之气,

内外邪气相合而成本证。

主症和病机:

1、干呕为水饮犯胃,四气上逆所致。

2、发热是表邪未解的表现,尚应有恶寒,无汗、脉浮紧等风寒表证的临床表现。

3、咳或喘是由于外寒引动内饮,内外合邪.水寒射肺,肺失宣降所致。这样的咳喘,常见咳吐大量白色泡沫样稀痰,落盂成水,或吐冷痰。


病机:  

  1、由于水饮之邪变动不居,常随三焦气机的升降出入,而随处为患,或壅于上,或积于中,或滞于下。因此就出现了或渴,或不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等等诸多的或见症状。这些症状在一个病人身上 ,不一定都会出现,但一旦出现,也都反映了水寒邪气为患的基本病机。

2、水饮为患,一般不渴,但饮停不化,津液缺乏,或可有口渴;不过当是渴喜热饮,饮量不多;

3、水走肠间,清浊不分则下利;

4、水寒滞气,气机不利则噎;

5、水饮内停,气化不利,故小便不利,甚则少腹胀满。

6、本证外有表寒,内有水饮,故以小青龙汤发汗蠲饮,表里同治。

7、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是说服小青龙汤后,由“不渴”转为“渴”者,说明寒饮已消,是其病欲解的佳兆。这只不过是因为发热之后,温解之余,津液一时不足才出现了口渴。但此时大多渴而不甚,可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水津布达则愈。

8、第41条(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者,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口渴见于药后津液一时不续 。

9、第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口渴是水气不化,津液缺乏,

两者机制不同,不可混淆

[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

[方剂]

小青龙汤。

[方义]

1、方中用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

2、桂枝助麻黄增强解表通阳散寒之力。

3、半夏化痰饮,降逆止呕。

4、芍药酸敛护阴,与桂枝相伍,有调和营卫之功。

5、炙甘草和中护正,调和诸药。

6、本方干姜、细辛、五味子同用,为其特点,一则符合"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宗旨,二则取干姜、细辛之辛温,宜散水寒之邪,

7、五味于之酸收,收敛肺气之耗散,一散一收,散中有收,敛中有散,对调节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治疗水寒犯肺的咳喘,有极好的效果。而且五味子敛肺滋肾与麻黄相伍,亦有宣散与收敛并举之功。

8、诸药相合在外解表散寒在内温化水饮,为解表化饮,表里同治典型方剂



对于方后的诸多加减法 后世医学家争议纷纭,谨供参考。



小青龙汤证、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

麻黄汤证

皆可见喘,应当注意鉴别

1、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一一为太阳中风表虚兼喘,症见有汗而喘,并无内饮

2、麻黄汤证一一为太阳伤寒表实兼喘,外有寒邪闭表,里有肺气不宣,症见无汗而喘也无内饮;

3、小青龙汤证一一为太阳伤寒表实兼喘,症见无汗或咳或喘,而有内饮


另外大 、小青龙汤皆由麻黄汤化裁而成均属表里两解之方。但大青龙汤一一发汗散寒或发汗祛湿,兼清郁热而除烦躁,以发汗为主,无寒邪闭表或湿邪闭表者不可使用;

小青龙汤发汗散寒,内蠲寒饮而治咳喘,主要作用在于温中化饮无表证亦可以使用。

现代临床   

1、经常应用小青龙汤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属寒饮射肺或表寒内饮者。

2、据临证所见,本证在面部望诊上,大多可以见到水色、水斑或水气的表现。

所谓水色,指面部青黯色,或下脸处呈青黯色)所谓水斑,指面部出现对称性的色素沉着;

所谓水气,指面部虚浮,眼脸轻肿或下眼脸如卧蚕状。

其咳喘伴痰多,痰多呈白色泡沫稀痰且于冬季寒冷时或季节变换的时候 复发或加重。

脉象多弦 ,(我认为在此应为紧脉更合适,紧主寒),

舌苔多水滑,

其他见证尚有气短、憋闷、重则咳逆倚息不得平卧等,皆可应用。

对于肺源性心脏病或并发右心衰竭,症见发热,咳喘,痰多,端坐呼吸,下肢浮肿,脉滑,舌苔滑白,舌质紫黯,可用本方合三子养亲汤或五苓散。

但在临床时应当注意,本方麻、桂姜、辛并用,虽有芍药、五味子养血护阴,但毕竞偏于辛温燥烈,久服则易伤阴动阳,所以仅适宜在水寒犯肺的咳喘急性发作的时候救急应用,服用三至五剂,急性咳嘴平息后,水饮邪气不可能完全化尽还应当用温中健脾,化饮祛痰的平和之剂善后,一般可选用苓桂剂:包括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茯苓甘草汤、零桂杏甘汤、苓桂味甘汤等一类方剂。

对于老幼体弱之人,尤其是患有心胜病或肺源性心脏病的老年人更应慎用,以免有伤阴动阳之弊。


附:

此内容是赵洪钧老师新著《赵洪钧医学真传(续)——方药指迷》的内容。


今《方剂学》教材说,小青龙汤的功效是: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小青龙汤的止喘作用,且特别说明它适用于急慢性支气管哮喘,是中医治此病的最佳方剂。

由于张锡纯先生对此方的认识颇具启发,这里引出他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所述认识过程。

他说:伤寒、温病(我认为:可有发热)心下蓄有水饮作喘者,后世名之为外感痰喘,此外感中极危险之证也。医者若诊治此等证自逞其私智,无论如何利痰、如何定喘,遇此证之轻者,或可幸愈,至遇此证之剧者皆分毫无效。惟投以《伤寒论》小青龙汤则必效。……


愚初为人诊病时,亦不知用(洪钧按:即小青龙)也。犹忆岁在乙酉,邻村武生李杏春,年三十余,得外感痰喘证,求为诊治。其人体丰,素有痰饮,偶因感冒风寒,遂致喘促不休,表里俱无大热,而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胸膈又似满闷,不能饮食,舌苔白腻,其脉滑而濡,至数如常。投以散风清火利痰之剂,数次无效。继延他医数人,皆无效。迁延日久,势渐危险,复商治于愚。愚谂一老医皮隆伯先生,年近八旬,隐居渤海之滨,为之介绍延至。诊视毕,曰:“此易治,小青龙汤证也。”遂开小青龙汤原方,加杏仁三钱,仍用麻黄一钱。一剂喘定。继用苓桂术甘汤加天冬、厚朴,服两剂全愈。(用苓桂剂善后之未完全化去之水饮)


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自咎看书未到,遂广阅《伤寒论》诸家注疏,至喻嘉言《尚论篇》论小青龙汤处,不觉狂喜起舞。因叹曰:“使愚早见此名论,何至不知用小青龙汤也。”从此以后,凡遇外感喘证可治以小青龙汤者,莫不投以小青龙汤。

而临证细心品验,知外感痰喘之挟热者,其肺必胀,当仿《金匮》用小青龙汤之加石膏,且必重加生石膏方效

迨至癸巳,李杏春又患外感痰喘,复求愚为诊治。其证脉大略如前,而较前热盛。投以小青龙汤去麻黄,加杏仁三钱,为其有热又加生石膏一两。服后,其喘立止。药力歇后,而喘仍如故。连服两剂皆然。


此时皮姓老医已没,无人可以质正,愚方竭力筹思,将为变通其方,其岳家沧州为送医至,愚即告退。后经医数人,皆延自远方,服药月余,竟至不起。……


我建议读者,再认真阅读《医学衷中参西录》第五期第五卷所载“用小青龙汤治外感痰喘之经过及变通之法”一文,必有很大收获。


以下试举古今验案3例。盖验案很多,不遑多举。


案1:咳喘(温载之医案)


张云亭年届古稀,冬日患吼喘咳嗽,医谓肺虚水亏,概用补肺滋水之剂,愈服愈剧,甚至喘息胸高,不能睡卧。每夜坐以待旦,自分必无生理。其子求余诊治。审其脉现沉紧。乃寒入少阴,水气凌肺,宜用小青龙汤温散寒邪。其子见有麻黄、细辛,恐其年老不胜药力。余曰:此方乃和解之剂,有开有合,非大散之品常云有病则病当,非此方不能平其喘咳。其疑始解,煎而服之。次日,喘平咳止,身始安枕。随用温平之剂,调理而愈。(《温病浅说温氏医案·年老气喘》)


洪钧按:略通西医者,必知此案是支气管哮喘。患者十分痛苦,自分必死。盖喘剧不能卧,常人皆知十分危险。温氏投小青龙汤一剂即喘平咳止,足见此方神验。又,温氏不以解表视此方,谓其乃和解之剂,此说虽非全无道理,却非仲景心法。无论如何,知道此方善治哮喘,即有见地。


案2:咳喘(邢锡波医案)


斐某,男,25岁,学生。


病史:患者自幼即患咳喘,每至节气变化即发作加剧。今天气骤热,汗出贪凉而诱发。初起咳嗽喘促,喉中有水鸡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唇面有时紫绀,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喘轻时亦有痰声。其痰呈泡沫状,胸满不舒,头眩痛,食少纳呆,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烦热自汗出,冬轻夏重。脉沉弦细,舌质淡,苔薄白。


证属:寒饮内蕴,升降失职。


治宜:散寒涤饮,平喘宣肺。


处方:白芍12g,桂枝10g,杏仁10g,葶苈子10g,五味子10g,清半夏10g,麻黄8g,干姜5g,细辛3g,甘草3g。


连服2剂,咳喘显著减轻,胸闷舒畅,喉中已无痰声,食欲好转。脉现沉滑,舌质红润。是寒饮已去,伏邪化热之象。仍宜宣肺平喘,豁痰清热。(愚认为:先言大便干小便短赤乃有热象,而不是所谓的伏邪化热之象)


处方:生石膏15g,杏仁12g,麻黄10g,葶苈子10g,炒苏子10g,清半夏10g,桔梗6g,五味子6g,瓜蒌仁6g,细辛3g,甘草3g。


连服4剂,咳喘已平,头不眩晕,呼吸顺利,食欲增进,精神恢复。后以疏肺化痰,健胃降逆之剂调理而愈。


钧按:此案更是典型的支气管哮喘。邢氏最初所用方即小青龙汤加葶苈子,亦无不可。但须切记,小青龙汤治喘必用麻黄(还有细辛、五味子、桂枝、干姜),尽管仲景法小青龙汤见喘或去麻黄且加杏仁。我认为,小青龙汤治咳喘,生石膏并非必用——见有热象再用。[苏:此案的初诊是否可因“大便干燥,小便短赤,烦热自汗出”而加生石膏?]


案3:喘息性支气管炎(赵绍琴医案)


祁某,男,47岁。


初诊:喘咳10余年,遇寒即发,痰多清稀,甚则喘急不能卧。近因感寒,喘咳又作,入夜尤甚。舌白苔腻水滑,脉象沉弦,按之紧数。寒饮相搏,气逆上冲,喘咳由是而作。温化寒痰,以定其喘,小青龙汤法。


麻黄6g,桂枝6g,半夏10g,细辛3g,干姜6g,白芍10g,炙草6g。七付。


二诊:药后喘咳渐减,痰量亦少。脉仍沉弦,仍以前法进退。


麻黄3g,桂枝6g,半夏10g,细辛3g,白芍10g,干姜6g,炙甘草6g,杏仁10g,旋复花10g。七付。


三诊:两进小青龙汤,咳喘渐平,食少痰多,脉沉已起,舌白苔润。仍宜宣肺化痰方法。


苏叶子各10g,杏仁10g,浙贝母10g,莱菔子10g,白芥子6g,炒枳壳6g,桔梗10g,焦三仙各10g,半夏10g,陈皮10g。七付。


药后喘咳皆止,纳食增加。嘱其忌食寒凉饮食,运动锻炼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以防其复发。(《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洪钧按:赵氏见咳喘用小青龙汤,且连用14日,可谓卓识。可惜第三诊全用止咳祛痰药。又小青龙汤用量较小,故效果不甚满意。由此案也可知,多年的哮喘很难一服即愈。此类患者多有全身正夺,特别是肾气不足。故我治此证,每于初诊即加用补益药,特别是熟地、参、芪、生山药等。如此用药十九以上疗效甚好,不必担心补益药不利于除饮和宣肺化痰。


案4:支气管哮喘(赵洪钧医案)


冯某,女,70岁,威县时庄村人,2004年8月23日初诊。


约40天前发生气短如哮喘样,连续输液26日好转。但是,近10日来腹胀渐重,全身乏力并多汗。一般情况可,饮食、睡眠可。面色和双手均显苍白。心肺听诊大体正常。无下肢水肿。无既往史,无其他重病史。脉弱,舌淡。血压120/70mmHg。处理如下:


陈皮10g、茯苓15g、半夏8g、苍术6g、桂枝15g、五味子10g、川朴6g、枳实8g、乌药8g、党参10g、黄芪15g、附子10g、干姜5g、白芍15g、麻黄4g、川芎5g、甘草4g、生姜20g。常规水煎日一付。


香砂养胃丸[1]6g日2次;金匮肾气丸9g日2次;藿香正气水5ml日2次。


8月27日再诊:腹胀大好,体力大好,仍有小汗,脉象接近正常。舌略淡。上方去正气水,加百喘朋1片日3次。


2005年7月25日四诊:近日连阴雨,旧病复发。喘不重,但不能活动,在家服西药胃肠反应明显。双肺听诊可闻哮鸣音。脉舌象大体正常。仍守上年8月27日方。


2006年9月5日六诊:旧病复发三四天,服西药无效。脉略有弦象,舌象可。血压120/70mmHg。无下肢水肿。仍守上方。


[苏:据《赵洪钧临床带教答问》P111,此案还有后续“2008年7月4日七诊:2007年夏天未发作。近日又有小气短——明显较前几年发作时轻。仍守上方。”]


:70岁的人首次发作呼吸困难,应该首先怀疑心力衰竭,但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和体检所得都不支持心力衰竭,仍应按支气管哮喘治疗。此后两年均在盛夏发作,也不支持老慢支或肺心病。故小青龙汤加减效佳。此人再未就诊,应是根治了。又,患者三次发作均在盛夏雷雨天气前后,故完全用感寒解释哮喘也不准确。此所以西医有过敏性支气管哮喘之说。又,我不是照用的小青龙汤原方,但其中的要药全部有(麻黄、桂枝、白芍、五味子、干姜),惟缺细辛。最好用上。同时用金匮肾气丸就是补益肾气。百喘朋含麻黄素,故同时用之就等于中药中加量了麻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