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易经论佛家无生无灭(原创)

 刘晓林九天居士 2021-03-07

用易经论佛家无生无灭

刘晓林

谈这样一个玄妙至极的问题实在是自找苦吃!论证之前先将必须说明的问题解释清楚——生命与寿命。通常我们看来两者没有什么区别,事实存在着天壤之分。

易经认为整个宇宙由阴(--)阳(—)组成,宇宙其中的万物也莫不如此。为表达方便,我们将阴(--)用a表示,阳(—)用b来表示。整个宇宙及具体的事物都看作1。这样,1=a+b自然成立。回过来再看生命与寿命,根据现有的思维认识将寿命等同于时间(t)可以成立;行文方便故,将生命用s表示。之所以说生命与寿命有区别,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在很大程度上生命更能代表具体个体的微观过程,而寿命在人们的意识深处代表了具体个体始终的宏观概念;如果说生命象征动态的、未可知的、充满生机的变化(可以理解为阴阳的系列交融),那么寿命则象征静态的、不需证的、充满枯燥的所在(可以理解为阴阳的单一组合)。

基于上述,生命(s)=ab , 寿命(t)= a+b。若用一句话来概括生命与寿命的联系,那便是:生命=寿命(躯壳存在的时间)+灵性(并非仅为活命的生机)。

即便将生命与寿命做了区分后,我们来论佛家无生无灭仍不是十分简单的事情。许许多多的时候,人们把“无生无灭”视为个体追求的理想境界;在九天居士今天看来,“无生无灭”应归属于客观存在。上述生命=寿命(躯壳存在的时间)+灵性(并非仅为活命的生机),于是佛家无生无灭的问题实则是个别的人(高等动物)是否可以实现灵性永存?通过易经可以论证出来。

在人来到世间的最初点,s与t相重合,生命与寿命皆约为0。(理论上可以为0,事实上对生命来说0点永远找不到。只要生命降临,此点便成为了若水冰的混合点——既属有又属无。)生命最初,人的灵性最大。ds/dt=灵性=1(因为s与t相重合,约为0却不等于0)为便于理解,生命最初可以将t视为0。自此之后,人的灵性逐渐下降。常人到寿命的终结时,其灵性达到最低-ds/dt=灵性=-1,即事实上的负灵性(绝对钝性)。极少一部分智者寿命的终结时,其灵性非但未降反而回到人的最初,即ds/dt=灵性=1。

当一个人的灵性(并非仅为活命的生机,佛家称灵觉或菩提。)达到1时,即所谓的法身满虚空(“梵我同一”);换言,人对万物的感知无所不感、无所不知。若为“梵我同一”,其实是生命个体与整个宇宙的空间距离消失。距离的消失意味着时间自然为0,此时宇宙不复存在(空间为宇,时间为宙。宇=0,宙=0)诚如宋代陆象山所言“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当然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另外一个问题:灵性最大了,寿命却面临终结了!之如人之初,灵性最大却因没有行为能力而不可言说。至此,佛家无生无灭(灵性永存)的问题似乎进入了死胡同。

在最终阐释佛家无生无灭时,我想顺便再说明另外一个问题“修身与修心”。万物(包括人)始终摆脱不了阴阳的制约——阴(a)承载提供能量,阳(b)则担当消耗能量的角色。躯壳与灵性构成了完整的人,而这两者也需要阴阳的平衡,若平衡被打破则会出现令人惋惜的局面。人类历史上有不少大德高僧,灵性(用于此处也可理解为修为、修养)很高却寿命不长!为什么?由于种种原因使得修身与修心没有同步,导致了他们的寿命甚至短于常人。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即使这部分人的寿命早早结束,而他们的灵性仍在溟溟的时空影响着许多的人。这样的文字似乎有些玄妙,下面通过理论推导的方式以做逻辑成立的证明。

上面提到人的生命可以表示为s=ab(阴阳的系列交融),寿命可以表示为t=a+b。阴(a)承载提供能量,阳(b)则担当消耗能量的角色;寿命表示为t。换个思维角度,所有的消耗能量(b)可归结为寿命(t)的消耗——时光的消耗,即-t;所有的提供能量(a)可归结为寿命(t)的增加,即+t。加之a+b=1,b=-t,故a=1-b=1-(-t)=1+t。于是生命s=ab=(1+t)(-t)=-t-t2 。当s=ab=-t-t2时,无论t取何值(或正或负或零),s值在[0~负无穷大)之间。s值将在[0~负无穷大)之间意味着什么?一个人没有诞生,所谓的虚幻之体。一个人如果真的没有来到世间,这样的问题不需讨论。一个人如果真的来到了世间后会不会出现“负生命”(不生不灭)的状况?理论上是存在的。

上面提到,某些人当灵性最大时寿命却面临终结了!会不会存在这样的现象?即:极为稀少的人在自己寿命中的某一个点(寿命结束前的某一个点)就已经达到了通常人的灵性最大值(1),此后的时间里其灵性继续增长直至正的无穷大。依此做推的结果是,阳(b)由消耗能量转为了提供能量;阳(b)功能的逆转最终导致人的生命发生了逆转,生命个体的能量源源不断输入。换言,使得生命个体始终处于生命形成的前期——0≤S<+∞。事实上,阴阳合而万物生。阴阳任一方的缺失将使得万物不成。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论及生命势必会谈到阴阳。即使是至阴或至阳的生命体,阴阳任一方也不可能彻底消失。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寿命之终时对众弟子相告:真正的生命是法身,而非躯体;躯体无常,瞬间即逝。法身永恒,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意味着生命体灵性的始终存在,其始终处在未时之时。阴(a)为供,阳(b)也为供,实乃负生命正灵性的虚幻之体。佛家无生无灭在绝对意义、理论上是成立的。(s=ab=(1+t)(-t)=-t-t2(0≤S<+∞))

客观世界中的生命一旦形成后,“无生无灭”便无可奈何地以整个人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的面目而存在——生命个体的“灵性”在其寿命结束后的某个时间逐渐降低以至消失。概言:任何物体在“有生有灭”(阴阳已存)的状态再彻底达到“无生无灭”(只有阴而阳灭绝)的状态,这只能看作佛家在相对世界里想象着绝对世界的某些可能而已——接近可以,相等不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