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张庆祥讲《道德经》第二十九章之心得分享

 在下不敏 2021-03-07


第二十九  自然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这段话的文字翻译是:

用有为的手段来获得天下,我看是得不到的。

因为天下神器,是没有办法用有为的手段去获得的。

若用有为的手段去获得,必然失败;即使暂时得到,也是不能长久的,得到的也终将失去。

故天地万物,有时行,有时随;有时缓、有时急;有时强,有时弱;有时生,有时灭,所以圣人总是避免极端、避免过分、避免过头。

也就是说以有为的手段是无法达成目标的,因为凡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运行法则,所以圣人总是依循万物的运行法则来应对进退,以避免过度行事,导致失败。

应该说这样的道理大多数人都懂,“无为而无不为这样的话也早深入我们的脑海,可在现实中如何运用呢?我们又如何能知道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从而去依循它呢?如果要逐一弄清楚万事万物的法则再去依循它,估计咱们已经千岁、万岁都不止了。

王阳明当初不是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曾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希望格出个理来,结果却什么都没得到,白白花了七天,就即使格出一个理来,跟我们的身心性命有什么关系呢。

由此可见,老子《道德经》讲的并不是外在的事事物物,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也应该在内心去验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身中的道。

什么是道?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然后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因此,道其实就是气,就是能量,祂化育天地,生养万物,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令万物生生不息。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

老子还告诉我们,人身中的道(气、能量)具备与天、地同样生生不息的造化功能和机制,因此,作为“四大”之一的我们,体道、悟道根本无需远求,只要返观觉照,觉知我们身中生生不息的自然造化流行的实相,就能悟道。

所以,我们在理解《道德经》时,应该紧紧围绕身中的道这个主轴。确立这个主轴后,我们再来理解本章老子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见其不得已也。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这里的“天下”其实是在比喻我们的人身,而“取”是获得的意思,获得什么呢?获得人身的圆满,怎样的人身才算是圆满?恢复我们本自具足的心性。

我们的本心本性本来智慧光明,只因为有贪嗔好恶的掺杂,使得本心本性有所染污,而去掉染污,恢复本心本性的智慧光明就称之为人身的圆满。

“为”,要弄清楚什么是“为”,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无为”。

唐初十八学士之一的孔颖达说“任运自动,不须营造,是无为也。”即任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气自然作用,不人为造作,就是无为。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凡是人为造作的,对生生不息的自然造化有所干扰,有所障碍,有所损害的,就是“为”。

“天下神器”,之所以说是“神器”,因为祂本自具足智慧与光明,具足令我们身心性命生生不息的神秘能量,祂就是我们的本心本性。

如此,我们便明白原来老子的这段话是在说:

以干扰、障碍、损害我们身中生生不息的自然造化为代价,也即人为造作的方式来获得圆满的人身,我看是不可能的。

因为恢复我们本心本性的智慧光明,就是要拿掉染污本心本性的贪嗔好恶的知见,要拿掉这样的知见,只有通过返观觉照,觉知内心分别取舍的习性,觉知习性的真相,原来只是一股能量,能量没有好与不好,无需贪,也无需嗔,只是静静的看着这股能量,与它和平相处,如此反复循环练习,方可获得圆满的人身。

就好像一杯本来清澈的水,被掺入一点泥土后,会变得有些浑浊,要恢复其清澈,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水沉静下来,让泥土慢慢沉淀下来,然后过其滤,水也就恢复清澈了。如果我们采取有为的方法,一直摇晃着杯子,水则只会越来越浑浊,越有为,越不能达到目的。

现代人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本来应该越来越感觉幸福快乐,可事实上却是压力越来越大,情绪越来越无法稳定,对当下的不满足,对未来生活的焦虑,无不充斥于我们大多数人的内心。

本来我们可以通过无为的方式,从烦恼罣碍中获得解放,可大多数的我们却偏偏选择有为的方式来麻痹自己,抽烟、喝酒、网游成瘾、手机放不下、买买买、吃吃吃,一个劲的放纵自己,以此转移或者逃避情绪、逃避压力、逃避烦恼带给我们的不适感。

现代人如此,老子时代的人也是如此。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老子这里的盲、聋、爽,并非说五官出了问题,而是指心出了问题,说的是忙着追逐感官的享受,而失掉了体察本心本性的觉知能力,心被盲掉了,聋掉了,爽掉了。这里的爽不是畅快舒服的意思,而是受伤害的意思。驰骋畋猎,是指追逐功名利禄,让我们胸中的气血奔涌,无法停止,而让我们的本心本性受到伤害。

还有的人,看不起这种声色名利上的追逐,选择了修行。可是由于不懂得修行的根本而一味在身体上下功夫,比如吐纳导引,推波助澜等,成为所谓的气功大师,有的甚至还得了神通,可殊不知从本性上来说,这样的人与追逐声色名利的人没有任何区别,都是因为内心的贪嗔好恶而人为造作,导致气血妄动不止,伤害了本心本性。

我们的本心本性,本具光明智慧,无奈我们总是被贪嗔痴爱所绑架,只是在有为法中去外求,而不懂得返观觉照,向内体悟,原本想要以此获得解脱自在的人生,哪知却在烦恼痛苦中越陷越深。因此老子说: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故物或行或随,或呴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故天地万物皆有其性:有时行,有时随,就大海的波涛有前有后;有时缓、有时急,就如高山的流水有缓有急;有时强,有时弱,就如天上的月亮有圆有缺;有时生,有时灭,就如大自然的草木花朵有荣有枯。

万物均有其各自变化的理和数,而我们身内生生不息的造化之气也是如此,充满着各种变化,祂的起伏动荡有时明显,有时隐微;有时缓,有时急;有时强,有时弱;有时来,有时去。可是由于我们的习性所致,总是把这些本来自然的变化,而人为加以定义,加以分别,这种起伏动荡的感受是好的,是我喜欢的,那种感受是不好的,是我不能忍受的,在胸中起伏动荡的一气上攀附贪嗔好恶的知见,好的感受便拼命追逐,不好的感受就拼命抵抗、转移、逃避,这其实就是我们绝大多数人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

而圣人,也就悟了道的人却不会这样,他们懂得修身即是去掉对感受的好恶分别,去掉对神通的尚玄好奇,去掉急功近利的执著,无为不争,因而获得人身的圆满。

本章体会的重点在于从我们的黄庭)去体悟什么是无为,当胸中气血涌动时,我们能不能体察到我们有为的习性,我们能不能在感受生起时,不追逐、不抵抗、不转移、不逃避,只是静静的觉知它,觉知它的物理形态,而不是咬着牙忍耐它,就像隔岸观火,火烧得再猛烈,我也不罣碍,我只是观照实相而已。

好了,本期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对内观方面有疑问的朋友可阅读3-8条,若有什么需要交流的敬请留言,笔者会汇总后作统一回复。我们下期再见。

张讲师的讲解请见次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