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中职课堂,我们究竟教什么?(一)

 魏书生研究院 2021-03-10


面对中职课堂,我们究竟教什么?(一)

——以生命体验式教育模式为例

什邡市职业中专学校  胡玲

 中职学生厌学,这是不争的事实。课堂上,睡觉、说话、玩手机、走神者众,而真正学习者却甚少;当老师提醒这些违纪学生时,他们一副拒老师千里之外的模样,要么对老师不理不睬,要么顶撞老师,师生争吵甚至动手的现象屡见不鲜。学生的厌学和难管,已严重影响了中职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师生们常常苦不堪言。

常有老师问我:学生一点都不学,怎么办?学生一管就顶撞,怎么办?著名职教专家余国良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中职学生的问题,千万别问怎么办?我们要问是什么、为什么。当我们搞清楚了是什么和为什么,自然知道怎么办了。

那么,中职学生真的讨厌学习吗?学生真的抵触老师管理吗?近三年,我到过十四个省市传播生命体验式教育模式。在作讲座的过程中,曾向近千名中职教师询问过这个问题,我得到的答案非常一致:学生并非真正讨厌学习,也不是真正抵触老师管理。老师们有这样的共识:绝大部分的中职学生,不但不讨厌学习,相反,他们对学习新东西充满了渴盼。

那么,学生讨厌的究竟是什么?中职生厌学和难管的背后,隐藏着哪些不为老师所知的奥秘?这是值得每个中职教师慎重思考的问题,问题的答案,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中职课堂改革的方向。

在笔者组织的《生命体验教育模式》课题研究过程中,做过学生厌学原因的调查。教学内容与生活脱节、“师讲生听”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是学生讨厌学习的两大主要原因;由于学生对老师所教内容不感兴趣,无聊感导致课堂违纪学生比例大副度上升;为维持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必须对违纪学生进行处理。而教师处理违纪学生的理念和方式,是学生喜欢任课老师与否的重要原因。若任课老师在学生违纪时喋喋不休,处理学生违纪时咄咄逼人,讲空洞的大道理,极易让学生反感,从而导致学生对该学科的厌学情绪更加严重,使课堂教学进入恶性循环中,最终使该教师面对学生违纪和课堂教学力不从心,对课堂产生恐惧。职校不少教师长期力不从心和低成就感,极易导致教师出现职业倦怠。

综上所述:学生讨厌的并非学习本身,而是枯燥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方式。学生讨厌的并非老师的管理,而是老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那么,我们从改变教育内容和方式入手,能否解决中职学生厌学和难管这两大难题呢?

2001年,我校首届春招学生入校。学生厌学和难管的难题,第一次摆在我面前。笔者带领团队开始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生命体验式教育模式”。在该教育模式中,我们提出了“课堂教学要以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生活技能)为教学目标,以体验式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式,每堂课都为学生拥有幸福生活的能力而努力”的育人理念;面对课堂上的违纪学生,坚持“全然接纳”和“积极肯定”,“允许学生犯错并引导其在错误中成长”,营造出温馨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团队也在课题研究过程迅速成长起来,课题组的老师用自身的成长证明:每一位选择生命体验教育模式的老师,都能享受“学生百分之百地投入学习情境中,师生在教学过程实现双赢”的幸福教育生活。

本文中,笔者仅以应用电子专业的无线电装接工课程——《音频功放的原理、组装、调试与维修》为例,简要介绍在中职课堂教学过程时,如何以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载体,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有针对性地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生活技能)。当然,这仅仅是一次管中窥豹式的了解,若欲详细了解生命体验式教学模式如何操作,可以加入生命体验式教育研究群(群号:220634530),查看相关资料。

课程名称: 《音频功放的原理、组装、调试与维修》

教学时间: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第一节

教学地点:电子装配室

授课班级:15电子技术(一)班

授课教师:胡 玲

一、黄金三分钟之冥想训练

今天早晨,少见的浓雾,升旗仪式取消。

上课时,微笑着站在讲台,我说:孩子们,今晨,从未有过的大雾,但我相信,这不会影响我们的心情。只要我们心中有太阳,人生再大的迷雾,终将会散开去。大家都知道今天要做功放,这一天,我们已经盼了好久。在这个美好的清晨,让我们先放下心中急着做好功放的欲望,体会一下和自己呆在一起的美好吧。开始实作前,我们先做一次冥想,好不好?孩子们都说好!

教师反思:

经过课前黄金三分钟的长期训练,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冥想,迷上了班德瑞、神秘园的轻音乐,喜欢这种与自己真正呆在一起的美妙时刻。只要有一两次课不带领学生冥想,一定有人在作业中或者上课时建议老师做冥想。若班上出现同学情绪失控发火了,晚上有人睡不着觉了,他们也会说是因为老师这几天没带领大家练习冥想的原因。这让我很欣慰,出问题了,孩子可以积极思考并想办法解决,这不就是教育工作者期盼的事吗?几年和学生共同练习冥想的经历告诉我,不是职校的孩子喜欢浮躁,只是,他们不知道通往宁静的路而已。老师让自己宁静下来,平和从容地站在学生面前。即使面对学生严重违纪时,老师也是波澜不惊,接纳地看着面前发生的一切,宁静地思考应对策略,孩子们看到的是一个包容、大度而又智慧的老师。不少孩子,正在从老师的处事态度和方式中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微笑。这是孩子维护良好人际关系的前提。所以,冥想训练和教师示范,有助于提升孩子的社会适应能力。

培养内心宁静、包容而智慧的学生,冥想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

教师引导语:

班长,请关些灯,让眼睛舒适些。

请同学们停下手里的工作,调整好身体的姿态,让自己舒服又能够保持清醒。

下面,请大家跟随我的的引导,开始冥想练习。(教师声音低沉柔美,具有催眠的力量

身体端坐,眼睛微闭,不愿意闭上眼睛的同学,可以视线向下。我们身体静下来了,我的心也慢慢地宁静。头往上轻轻地顶一顶,但别太直了,让自己呼吸顺畅又不觉得累。双腿自然分开,双脚轻放在地面上,双手平放在大腿中部或者膝盖上,如果你愿意,也可以手心向上,表示接纳和包容。接下来,请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轻轻地吸气,慢慢地吐出来;轻轻地吸气,慢慢地吐出来。保持自己呼吸的节奏(停顿十秒)。下面,让我们随着音乐,开始了段宁静的旅程。

《清晨》的轻音乐缓缓响起,师生开始冥想练习。

如果觉察到自己走神了,没关系,温柔地轻轻地把思绪带回来,将注意力重新放在呼吸上。

音乐停。

老师结束语:

现在,老师会打铃,第三声铃声结束时,大家再慢慢地睁开眼睛。

老师手持碰铃,宁静地碰撞,使碰铃发出悦耳而悠长的“叮”声。

好,深深地吸一口气,慢慢的睁开眼睛,静静环顾周围的世界。

短暂停顿后,老师引导学生活动手脚,也可以带领他们练习两个普拉提或者八段锦的动作,使血脉恢复正常状态。

接下来,老师可以邀请一两个学生分享冥想感受,进行适当引导。

教师反思:

冥想是生命体验式教育模式中重要课程——静气训练的组成部分。每次上课(一次课一般是两节或者半天),只需这么三、五分钟的训练,两节课(或半天)时间,师生神清气爽,注意力更加集中,甚至情绪不好的同学,也可以在此阶段得到很好的释放,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而持之以恒的冥想训练,可以让学生养成宁静的习惯,用聆听或者参与活动代替以往的浮躁。故称之为“黄金三分钟”。

二、学生违纪现象处理及反思

1.镜头一:科代表架着二郎腿,很吃力地躬着腰,进行功放电路的焊接。老师的处理过程:

亲爱的科代表,请调整一下你的坐姿,好吗?你那样坐好累哦。

她回头冲我一笑,马上调整了坐姿。

教师反思:

教师表达自己观点时,遵守“学生利益最大化”原则,若表达成“坐姿不雅,影响了课堂教学”甚至批评学生,就会引起学生反感或抵触情绪。每个人,最关心的是自己,而老师最关心的却是她的身体健康,学生一般会欣欣然接受。所以,从关心学生身体健康或未来发展的角度,去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将是非常有效而又安全的切入点!如你这样的坐会不会累,你的体型也许会受影响哦!简单一两句话,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却溢于言表,学生都会感受到老师的善意,自然愿意做出相应的调整。但若遇上学生情绪不好,拒绝执行请求甚至与老师顶撞。这时,老师首先要接纳学生的情绪和言行,也可以说:好吧,你觉得这样比较好,那先这样吧。然后,老师笑笑走开就好。给学生留下反思和自我教育的空间,也给老师留下教育他的机会。

 2.镜头二:学生陈天龙在和邻座说话,没注意我在暗示他保持安静。

老师处理的过程:

我听到天龙的声音了。

天龙表情马上严肃起来,很不高兴的样子。

我走过去,笑笑说:怎么了呢?老师只是告诉你,我听到了你的声音,并没有责怪你啊!你不说就行了嘛!他咧嘴笑了,说:好!

教师反思:

课堂上出现学生说话等违纪行为时,老师采取暗示、微笑等待等方式制止比较好,“呵护学生的自尊心”往往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当老师必须出面制止学生相关行为时,必须注意自己的方式方法,将对学生的伤害降低到最小程度。当我说“听到天龙的声音了”时,“天龙表情马上严肃起来,很不高兴的样子”,这种情绪只是这位学生的移情。移情是心理学术语,就是学生把对其他老师的情感转移到自己身上。根据天龙同学的上课表现,我们可以打断:在其它课堂上,老师叫该同学的名字后,接下来也许就会责怪他或者批评他。天龙同学此时情绪不好,并在表情上体现出来,并非抵触我的提醒,而是把过去和其他老师的关系转移到此时与我的相处中。在处理学生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清醒地觉察到这一点,并且在自己言行中恰当地呈现出来。若有必要,可以提醒自己:哦,他移情了,他并不是针对我。

3.镜头三:光线有些暗,不适合焊接工作,于是,我叫学生方刚窗帘拉开。

胡:王刚,请把窗帘拉开,使光线好一些!他专注地焊接功放,毫无反应,于是,我又叫了他一次。

王刚:啥事嘛!很不耐烦。

等他拉开窗帘,我委屈地说:我很温和地跟你说话,你为什么这样对我呢?他吃惊地瞪着我:我没有啊!我说的是——啥事嘛。语气明显变得温和了!其实,他已经意识到自己语气太重了。我笑笑,请坐在他的旁边的同学模仿刚才他说话的样子。(这位同学是他的好朋友,他最信任的人,模仿刚才的情形,只是想让他学生有亲身体验)听完,他不好意思了,轻轻地对我重复了两次:啥事嘛!啥事嘛!,脸上还挂着柔柔的笑,响鼓无需重捶,我说:“别人打扰我们,其实是需要我们帮助了。相信以后有人需要你时,你也会这么温柔的对他!”说完,我心满意足地笑着离开。

教师反思:

我“打扰”学生做自己喜欢的功放,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生活中常常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其实,他并非有意对老师发火,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发火了,仅仅是潜意识中的习惯而已。在情绪管理课中,不少学生表示情绪失控是由于正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小说、看电视等,却被人打断。作为老师,借助这件小事再一次告诉孩子情绪管理的重要性。管理情绪的方法有很多,根据情绪ABC法则,最重要的方法是改变学生对事情的认知和看法。关窗这件事,看似打扰,其实是别人需要我帮助,让学生建立起“是需要不是打扰”的认知,学生重复练习轻声说“啥事嘛”,让学生渐渐习惯不带情绪地轻声说话,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能力也是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4.镜头四:一个贪玩的男孩子,将凳子放在了两个学生中间,会影响两人制作功放,于是我请他坐到桌子另一边。

胡:王恒,坐到这边来,好吗?

王:就坐这儿嘛。

他温和地坚持,我也温和地坚持。

他一再表示,不会影响他们焊接的。三次温馨劝告无果,我声调顿时高了三度:请你在三秒内出现在我指定的位置!

他立即行动,边走边嘀咕:我又没带烙铁,坐过去做什么!

我笑了,拍拍着他的肩:这个问题就好办了,他们的烙铁不会一直使用,正好大家一起用嘛!

接下来的两节课,王恒非常专注,一会儿查看电路图,一会儿找元件,一会儿焊接,没和旁人说一句话,我感慨地长舒一口气,并拿出相机,记录了这个温暖地场景。我给他录相时,自己都被他执着的样子打动了,心也更加柔软。

教师反思:

就象欣赏自己心血浇灌出来的艺术品,就这样被他征服,不由得从心底爱上了他。此时,身为老师的我,更加明白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内涵了。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一句话:“先生之最大的快乐,就是创造出自己崇拜的学生!”一个调皮的孩子,老师拒绝他呆在自己喜欢的位置上,却以前所未有地专注状态投入到学习中。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大度,也再次见证了“如果教师的方式得当,每个中职学生都可以成为热爱学习的人”。

至于“胡老师声调顿时高了三度,要求学生在三秒内出现在我指定的位置”,师生关系良好是实施这种强硬手段的前提,实属下下策,操作起来有很大的风险;若老师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要轻易尝试。此例中,若学生坚持不换座位,老师要么和学生“硬碰硬”,要么不理睬学生,老师想学生换位和教育学生的目的都难以达成。若课堂上,学生拒绝接受老师的管理,甚至出现情绪激动口不择言等状况,老师需要提醒自己:“课堂上,没有谁对谁错,只是观点不同而已”,接纳孩子的情绪,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告诉他:如果你觉得这样比较好,那就先这样的。微笑着静静走开,启动延时处理,给学生留下自我教育的时机。

 5.镜头5:焊锡丝的包装袋掉在地板上。

我问管理的科代表:“请问,它为什么在地上呢?”我指了指包装袋。

“不是我丢的!”

“我当然知道不是你,但我为什么会找你呢?”

“我知道了,我在管”

“对了,你是责任人!”科代表麻利地捡起地上的包装袋,放在自己存放焊接垃圾的地方。

教师反思:

教育的魔鬼在细节。焊锡丝包装袋掉在地板上,本是极小的事情。老师完全可以捨起它,扔入垃圾桶,也可以让学生去做这件事。而此时,我以小见大地引出了责任人这个话题,在征得学生同意后,做成了本次课的专题教育内容,在就事论事环节进行。

研究内容如下:一、某市教育局一个部门组织了一次工作会,因事故导致主管市长被撤职。二、弟弟向银行借钱,我做担保人,弟弟破产后银行找他还钱。三、孩子打伤人,父母来赔钱。教育孩子有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并且学会保护自己。

6.镜头六:请一个孩子帮我拿东西,故意很大声地向他致谢。

胡:“人家帮了我,就要说谢谢!”。

学生:知道!

胡:可是,每次,我帮同学做事后,向我道谢的同学,不足三分之一呢!原来是故意不道谢啊。”

我看着他们,他们笑。

胡:“孩子们,知道没有用,要去做!”

教师反思:

学生不向我道谢,我分析原因有二:第一我做的事情太小,够不上道谢。第二我是老师,他是学生,为他做事是应该的,是老师的义务,如拿元件、讲原理,不需要道谢。“他们应该为我做”的想法,让学生对父母和老师的付出,没有感恩之心,也没有幸福的体验,甚至觉得父母和老师做得不够好、不够多,而心生报怨。感恩教育从日常生活细节做起!我常常会提醒学生向我道谢,这声谢谢,其实是为学生自己而说。因为,一个真正懂得感恩的人,才会珍惜别人的付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加强对“感恩细节化”的关注,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让感恩成为习惯。

7.镜头七:四组有两三个同学在小声讨论。

功放制作是期末测试的内容,要求学生独立完成。有困难,只能求助老师。向同学求助会影响得分。

胡:现在,一、二、三、五组好安静!

听了我的话,四组马上有同学小声招呼:别说了,另有几个同学回头看我,担心我会扣本组纪律分(纪律不好,小组连带责任),我若无其事地冲他们笑笑,走开了。此后,实作室里再没有任何声音。

教师反思:

若直接说“四组有人说话”,被提醒的组员心里不舒服,此时,因为明确提出有人说话,必须扣分,说话的同学会因此而内疚。而采用这种“声东击西”的方法,同学们心里都美滋滋的,四组外的其他组受到老师表扬,更加注意纪律;而违纪组仅仅受到提醒,没被扣分,对老师心存感激,也会开始自律。这样处理课堂违纪,学生的阻抗几乎为零,有利于和谐课堂氛围。

“教是为了不教”,规则意识和自律能力也是学生极为重要的社会适应能力。

提升学生社会能力的机会,就在课堂每个不经意的细节里。每堂课,都蕴藏着大量宝贵的机会。课堂上,不要怕学生违纪,甚至时时期待学生犯错,错误是学生成长的宝贝,也是教师提升自己处理事情能力的机会。可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它是宝贝时,已经草率地把宝贝扔掉了。如果老师们细心专注地去把握课堂的每个细节,在与学生相处的点滴中,渗透老师做人理念,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效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为学生幸福而教”的育人目标!

面对中职课堂,我们究竟教什么?目前,我只能用一句话回答这个问题:以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为载体,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此文,也仅仅是对这一问题的粗浅呈现。只有当老师真正搞清楚“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时,中职课堂,才会呈现出对学生的吸引力。

文末,附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文忠先生,阅读此文后写的批注。这个批注,给我新的启示:我们用心教的,学生并没感受到;而我们的无心之举,却可能影响学生一生。看到这个批注后,我开始收集学生的课堂反馈、课后作业等。我发现,这些才是学生真正消化了的知识。这段话放在文末,希望引发大家新的思考。

1)谢谢胡玲对上课时心理活动及效果的清楚描述。这样的描述非常有价值。

2)希望胡玲利用孩子们对您的生命课堂的美好体验,组织孩子们也干点事:用文字记录一下,学生自己视角的德育课堂。

3)目前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咨询师欧文.亚龙就是这么干并这么成长、这么增加了对人性的洞察的。他让来访者写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体验,自己写对来访者的体验,并且互换报告。结果他很惊讶:他认为自己用心做的,对方很多没有感觉到;对方写的对康复影响的大环节,很多都是咨询师的无心之举。

4)希望胡老师能够开创教学研究的这一先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