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的两种“蓄血”证,到底有什么区别?

 摘录中医 2021-03-14
Image

抵当汤是《伤寒论》中治疗蓄血证的经典方剂,而后世众多医家宗仲景为师,在蓄血证相关理论框架下,一方面运用抵当汤及其类方于临床实践;另一方面不断重新认识、发掘仲景的蓄血证理论内涵,以加强指导瘀血性疾病的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蓄血的含义

何为蓄血?

《说文解字》注:“蓄,积也,从草,畜声。”

《广雅》注:“蓄,聚也。”

因而所谓的“蓄血”即“积血”也。

蓄血一词最早见于《伤寒论》第237条,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

《重订伤寒补天石·续集》言:“蓄血者,瘀血蓄结于内也。或当汗不汗,或不当汗而汗,皆能致此也。”

《辞海》中将蓄血释为“在伤寒热病过程中,热邪入里,积于血分,留蓄下焦,或宿有瘀血,与热相结”

此说与《伤寒论》第124条观点相一致,曰:“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最初的蓄血指的是病机,而后世医家将蓄血为患所导致的相关疾病称为蓄血证,并有诸多阐述。

《伤寒论》中有关蓄血证的相关条文如下: 

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第125条: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第126条: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第237条: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第257条: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蓄血证分类

一、太阳蓄血证

太阳蓄血证见于《伤寒论》原文第106条、124条、125条、126条,太阳经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化热,热与血互结于下焦,即“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之谓。瘀热互结于下焦,气血凝滞不通,故少腹急结或硬满;瘀血浊热上扰心神,故如狂或发狂;病在血分,与膀胱气化无关,故小便自利,脉沉微或沉涩。治疗之法依“血实者宜决之”“在下者,引而竭之”之意,量其病情的轻重缓急,施以破血逐瘀之法。如血结为浅,病势较轻,热重于瘀,用桃核承气汤泄热逐瘀;如血结为深,病势较急,且瘀重于热,用抵当汤破血逐瘀;如血结虽深,但病势为缓,则用抵当丸峻药缓攻。

二、阳明蓄血证

阳明蓄血证见于《伤寒论》原文第237条,其病因是“有久瘀血”,加之阳明热邪炽盛,血热相结。阳明之热与瘀血相结,新血不生,心神失养,故令喜忘;心主血脉而藏神,阳明邪热与胃肠旧有之瘀血相结于下,下实上虚,神明失养则健忘;血属阴,其性濡润,离经之血与燥屎相合,则化坚为润,故大便硬而易解,色黑如胶漆。阳明蓄血证与太阳蓄血证虽成因有别,症状各异,但病机皆为邪热与瘀血相结,故宜用下瘀法,以破血逐瘀,方用抵当汤。

蓄血,属表里;仲景所论蓄血证,有太阳蓄血证和阳明蓄血证之分。

若太阳表邪未解,邪热内入与瘀血结于少腹,见少腹急结者为太阳蓄血证,此证以如狂、发狂、小便自利为特征。

而阳明邪热与宿有蓄血相结则为阳明蓄血证,此证以喜忘、下血、便黑易行为主症。总之,辨太阳蓄血证,在小便利与不利;辨阳明蓄血证,在大便黑与不黑、难与不难。

三、太阳蓄血证与阳明蓄血证的区别

同样是蓄血,同样会出现精神症状,但太阳蓄血证见如狂、发狂,而阳明蓄血证则见健忘,这是因为两种蓄血证所蓄脏腑不同所致。

太阳蓄血证,瘀热在小肠。手太阳小肠经与手少阴心经相连,互为表里,瘀热在小肠,小肠血分热盛,连累其里少阴心经,扰乱心神,轻则如狂,重则发狂,是小肠瘀热循经入里直接影响心经所致,本实标也实。

阳明蓄血证是瘀热在阳明大肠,胃肠瘀热,新血不生;加之血并于下,不能上奉;瘀热在肠,浊气上干,故阳明蓄血证出现健忘,是大肠瘀热,气血不能上奉,浊气上干所致,本实而标虚。


本文摘自《经方抵当汤》

……以下是广告时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