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师课堂 | 李维勇 张晨瑛:三上第一单元习作教学优课录评

 浅酌低吟1 2021-03-16

李维勇简介

图片

李维勇,男,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曾分别获宁波市教坛新秀一等奖,省、市优质课一等奖,华东六省一市课堂教学评选一等奖等,曾获浙江省春蚕奖等荣誉称号。

近5年执笔2项课题获浙江省教研课题一等奖,其中1项又获宁波市基础教育成果二等奖;执笔1项课题获宁波市课题推广奖特等奖;负责1项课题获宁波市教研课题二等奖。

近10年50余篇论文、案例、设计等获奖或发表,著有《新体系作文》,编著《超能作文》《小学生交际活动作文·六上》《创新教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与习作》等公开发行。

张晨瑛简介

图片

张晨瑛,宁波奉化教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省特级教师,首批正高级职称教师,宁波突出贡献专家,奉化最美教师。从教36年,有论文发表80余篇,编著8本专著,课题研究在省市获奖10余项,其中致力于基于习作核心能力的教学研究,获省市一等奖,习作教学思维图式研究获得大市特等奖。根据相关研究出版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指要—写话·习作》《超能作文》《新体系作文教学——基于能力的作文教学研究》,被浙江教育博物馆和宁波大学图书馆收藏。多次被小学语文教学核心期刊作为封面人物报道。

三上第一单元  猜猜他是谁

李维勇(宁波市奉化区锦溪小学,浙江宁波)

张晨瑛(宁波市奉化区教师进修学校,浙江宁波)

[名师说课]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并要求“体会习作的乐趣。”由此可见,三上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重在引导学生写放胆文,重在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本次习作让同学们来做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以游戏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教师需以情趣为要旨,搭建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支架,让他们在玩中学,在乐中思。

本次习作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同学,抓住人物一些特别的地方,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不能在文中出现他的名字,但是要让别人读了所写的内容就能猜出写的是谁。习作中提到了几个关键词:一个同学、特别、一两点。一个同学,说明本次所写为自己熟悉的人;特别,说明要抓住人物的特点来介绍;一两点,说明是几个方面写一个人。综上所述,本次习作在于引导学生抓住一个人的多个特点,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人物,要求做到介绍与人物真实匹配。

纵观3-6年级的写人文章,在习作能力聚焦上是具有各自的侧重的,并且以要求逐级递增的方式编排,体现了“由零散呈现向集中突出”“由客观记录向主观描写”“由粗略复现向精细刻画”的基本走向。如三下《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重在“一件事写一个人的某一个特点”;四上《小小“动物园”》旨在“通过比较突出特点,表达感受”;四下《我的“自画像”》注重“多视角自我介绍,并借助事例突出特点”……可见,本次习作是接下来写人类习作的基础。虽然三上年级是习作的起步阶段,但是学生却也并非“零起点”。学生已经读过了不少有关于有特点的人物的文章。在教学中可以以此为蓝本,引导学生适当地加以模仿应用。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通过玩游戏,了解抓住人物特点介绍人物的方法,并尝试通过外貌描写等使人物形象更清晰;2.通过思维导图帮助回忆拓展,发现人物多个角度的特点,并能将相关的内容通顺地组合成语段介绍清楚人物。

本课教学分为四大板块:第一板块:游戏入手,认知“不同人物有特点”。本板块教师以“猜猜九宫格”游戏为导入,通过让学生观察九宫格中人物的部分信息来猜角色,旨在引导学生发现人物都有他们独特的地方,抓住这些独特之处,便能让人物形象鲜明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第二板块:情境触发,尝试“抓外貌特征”介绍。这个板块同样安排了一个小游戏——“逃犯悬赏令”,一来让学生在玩中学,二来让学生在玩中思。教师首先出示一份外貌描写模糊的“悬赏令”,请学生试猜逃犯,结果可想而知。接下来,标注逃犯是谁,再请学生圈特别处,改“悬赏令”,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抓外貌特点写人物。第三板块:脑图拓展,尝试“从多个角度”介绍。这个板块,通过邀请班里样貌接近的同学上台请大家找不同,引发认知冲突,从而体会到光抓外貌还不够。接下来通过“思维导图”为支架,引导学生看“习作提示”知角度,列“伙伴特点”猜人物,比“关键特点”明精准,让学生经历一番思维的振荡。第四板块:动笔试写,展开特点介绍清楚。这一板块是学生集中“写评比改”的过程。写,是基于前面环节学习后的试写,主要在于呈现学生的真实学情,为之后的进一步习作指导作准备;“评”是基于同学片段品读后的评析,在于引发学生的认知困顿,是“启发”之前的“愤悱”;“比”是借课文范例引路,在比较中发现方法;“改”是得法之后的应用,为互猜展示做好充分的准备。

本课教学以游戏为基本手段,以分合相济,读写融通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逐步了解抓人物特点写出人物印象的基本方法,重在让学生在尝试、修正、再尝试、再修正的充分学习过程中得到习作能力的提升。

[课堂回放]


第一板块:游戏入手,认知“不同人物有特点”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小游戏,叫“猜猜九宫格”。你们有玩过吗?

生:是不是在九宫格里下棋子,看看谁能把三个子连在一起啊?

师:哦。你说的游戏老师也玩过,这是一款挺益智的游戏。不过,今天的游戏可不是这个。就请你来读读游戏规则吧。

生:在九宫格后藏着一位我们熟悉的人物,通过一步步翻牌,发现蛛丝马迹,猜出他是谁。谁第一个猜出来,谁就有奖哦。注意:1.每次只能翻一张数字牌;2.每个人只能猜一次;3.未点名,直接报出答案不算;4.在别人回答时报出正确答案,奖励交给被指名回答者。

师:非常感谢你!大家听明白了吗?

生:听明白了!

师:好。那么就来试一试,看看你们能不能得到老师准备的神秘大奖。第一轮,谁第一个来挑战?(学生踊跃举手,师指名一位同学。)

生:我选5。

师:哈哈……你是不是觉得最中间的位置能得到的信息最多啊?(生笑)好,满足你!(师点击5号数字牌。)

生:啊?(众生笑)

师:原来有时候中间的位置也会忽悠人哪!不管怎样,随便猜一个名字呗。

生:我猜是“小浣熊”。

师:咦?你怎么会猜是小浣熊呢?

生:因为我看它毛毛的,后面还有一点点一块一块的颜色,那会不会是尾巴呢?

师:我发现这位同学很会观察!他根据自己看到的几块颜色,进行了推想,讲得挺有道理呢!不过,错了。但愿它抱着一只小浣熊,至少还能搭上点边,是不是?(生笑。再请一位同学。)

生:我选1号。

师:你怎么会选个角落呢?

生:我觉得1号位置可能会有脑袋。

师:真聪明!希望如你所愿。(师点击1号牌)

生:啊!阿宝!功夫熊猫阿宝!

师:看到它的黑眼圈是不是很眼熟?哈哈……刚才一位同学,很可惜!就差一点点了。你没有发现它很肥吗?(生笑。师颁发奖品。)

师:下面第二轮我们改变一下方式,请好朋友来翻牌,我们来猜怎样?

生:好。

师:有请第一对合作伙伴。

生1:我翻1号。

师:是不是刚才1号是幸运数字,你觉得这一次也不会错是吗?

生1:嗯。

师翻牌。

生1、2:啊?

师:哈哈……除了一片墨绿,什么都没有。怎么办?

生2:我瞎猜一个。我猜是光头强。(生大笑)

师:嗯。不是。再请一对。

生3:我翻——9号。

师:唉?有线索。

生4:哪吒!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4:这裤子像荷叶似的,还有这根红色的,应该就是混天绫。

师:大家觉得是不是呢?

生:是!

师:果然没错!大家可真会抓特征。一条混天绫,就让你们猜出了哪吒。(师颁发奖品)最后一轮。我们来抢答!请同学们拿出投票器。我翻了牌后,谁第一个按下抢答键,就谁回答。(师按7,迟迟没有学生抢答)

师:怎么没有人抢答?

生:找不到线索。

师:嗯,同学们很谨慎。沉得住气,不错!(师按3)

生:小猴子!

师:不——对。(师按8)

生:猪八戒!猪八戒吃西瓜。

师:哦,你还看出了是什么故事来了!真厉害。(呈现图片)果然是!(师颁发奖品)

师:我发现同学都非常厉害!你们猜人物有什么秘诀吗?

生:就是看图中出现的部分,跟我们以前看到过的人物比一比。

生:要抓住图中部分的特点,再想想谁也是这个样子的。

师:哦!不同的人物都有不同的特点,抓特点就能猜出人物来了。真是一条妙计啊。

第二板块:情境触发,尝试“抓外貌特征”介绍

师:抓住人物的特点介绍,引起别人的关注,作用可大了。警察叔叔就常常用这样的办法来悬赏抓逃犯呢!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份“悬赏令”,你们能根据这段介绍,分辨出哪个嫌疑人是真正的逃犯吗?我们先请同学来读读这份“悬赏令”。

生:《悬赏令》。昨天下午发生一起恶性抢夺案,据在场人员描述,犯人有以下特征:这个人长得不高,但也不矮。一头短发,一双眼睛总是斜着看人。脸型有点长,鼻梁高高的,下巴尖尖的。各位市民,如有发现请务必及时拨打电话:1234567890。我们将根据您提供的线索价值给予适当奖励。

师:在现场的监控录像中出现了这六个可疑的人。根据这份《悬赏令》,你们觉得谁最有可能是罪犯呢?

生1:我觉得3号很像。你看他就是一头短发的,而且眼睛就是斜着看人的。

生2:我觉得是4号。4号看起来很凶。

师:可不能光凭感觉。坏人脸上可没写着“坏人”两个字。

生2:可是他也是短头发,也是斜着眼睛看人的。还有他的脸看起来很长。

生3:我看5号更像。

师:我们来分辨一下像不像。个子不高也不矮?

生:差不多。

师:一头短发?

生:是的。

师:脸型有点长?

生:是的。

师:一双斜着看人的眼睛?

生:是的。

师:鼻梁高高的?

生:是的。

师:下巴尖尖的?

生:是的。

师:全部符合!那就一定是他了!(点击显示答案)

师:咦?怎么会不是他?

生:因为4号也是都符合这些特点的。

师:是吗?我们再对一遍。个子?

生:不高不矮。

师:短头发?

生:对。

师:长脸型?

生:对。

师:斜眼看人?

生:对。

师:高鼻梁?

生:对。

师:尖下巴?

生:对。

师:唉呀!还真都对上了。你现在知道为什么这个案件迟迟找不到罪犯了吗?

生:因为这个《悬赏令》没有写清楚。

师:什么叫没有写清楚?能不能说具体点?

生:没有把罪犯的特点写出来。

师:哦。就是写了一张大众脸。

师:那么如果让你根据罪犯的样子,重新写一张《悬赏令》,你觉得这中间部分应该怎么写呢?请大家先在人物作业单上圈一圈人物的外貌特点,再把中间部分补写清楚。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是怎么来写的。(教师手机拍摄学生学习单,并上传至媒体展示,指名读)就读你写的那段文字。

生:这个人个子在1米7左右,看起来长得比较结实。一头短发向上倒竖着,像一根根倒刺。他的脸型有点长,看起来有点瘦,脸骨都突出来了。他的眉毛很粗,一双眼睛总是斜着看人。他的鼻梁高高的,下巴有点尖,胡须也没有刮干净。看样子,他还喜欢咬着牙签说话。

师:先纠正一下,“脸骨都突出来了”,你指的是“颧骨”吧?(师指人物脸部相应位置)

生:对。

师:好的。大家来评一评,你觉得根据他的描述,你能一下子找到罪犯吗?

生:能。我觉得他把个子不高不矮说清楚了。1米7左右,我就知道大概有多高了。跟我爸爸差不多。

生:我觉得他还把头发的样子也说清楚了。只有4号的头发像倒刺。

生:他还补充了眉毛这个特点。这个人的眉毛是6个人里面最粗的了。

师:嗯!与别人不一样。这就是特点呀!很会发现。

生:他还补充了“胡须没有刮干净”和“喜欢咬着牙签说话”。这样就写清楚了。

师:嗯。虽然他不一定老是咬着牙签,不过或许他一不小心就把这个小动作表现出来了呢?

师:这位同学很仔细,发现了不少人物的外貌特点。其他同学还有什么补充吗?

生:我还补充了“他穿衣服很随便,一件汗衫加一件外套,外套是深绿色的,领子还是竖起来的。”

师:你关注了他的衣服。很不错!虽然同样的衣服别人也可能会穿,但是把领子竖起来的习惯,可能就是他的特点了。

生:我还发现他喜欢眉角翘起来。

师:你是说跟人说话时会“不经意地挑着眉角”是吗?这也是一个重大发现!同学们,经你们这样一写,这个《悬赏令》一出估计这个罪犯就要乖乖落网了。

第三板块:脑图拓展,尝试“从多个角度”介绍

一、读“习作提示”,了解多角度介绍

师:可是啊,在我们的生活中样貌特点非常明显的人还是比较少的。有时候,我们看同学都长得差不多,而且都穿着同样的衣服——校服,那就更难认了。比如:小王、小张。(教师随机请两位同学上台)你们能找出几点他们的与众不同之处呢?(生仔细搜寻,沉默)

师:其实要把他们区别开来,除了外貌,还有其他办法呢。让我们来看看这次的单元习作提示吧。你们能发现什么办法呢?

生:我发现还可以关注他的优点。你看他关心班里的每个人就是他的优点。

师:你很会概括。优点。请你把这个词写到词卡上贴到黑板上小人的旁边去。这段话里还有一个省略号,你们知道这里代表什么吗?

生:这说明他关心人的事情还有好多呢。

生:这说明他除了关心人以外还有别的优点呢。

师:你们真会思考!这也是你们的优点呀!好的。继续说说你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还可以写他的性格特点。这里写到了他特别爱笑。

师:好,也请把这个词写到词卡上贴在黑板上。

生:我觉得还可以写他的爱好。比如酷爱踢足球。

师:当然课本中只是举例。如果让你们再补充的话,你们觉得还可以拿什么来介绍一位朋友呢?来,不如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一下。

(生交流,师巡视指导。)

师:现在我们请小组代表来说说你们的看法。大家要注意听,这个小组说过了,我们就不要重复了。

生:我们组觉得还可以写写朋友的口头禅,或者写写他的某个习惯。

师:嗯。其实口头禅也是一种习惯,说话的习惯。这个组的发现很重大!请你们写在词卡上。

生:我们组觉得还可以写他的缺点,比如他总是忘交作业。

师:哦。介绍一位朋友的时候,你们一定不会揭他的短的。我想你们是想告诉别人他有时候专注于一件事的时候,容易把其他事给忘了这个小困惑吧?(生点头)我想当事人自己一定也很烦恼的。你们有时候可以提醒提醒他,帮助帮助他。(生点头)

生:我们组觉得还可以写他的特长,比如有的人书法特别好,有的人会弹钢琴等等。

师:对的。特长!写上去。当然大部分同学的特长跟他的爱好有关。

师:你瞧,真是人多力量大。我们通过合作学习,一下子发现了这么多可以写的特点:有外貌、优点、性格、爱好、习惯、特长等等。这么来看的话,还真是一个人一个样,个个不重样呢!

二、画“思维导图”,罗列伙伴特点

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选择一个自己的好朋友,试着在他的头像周围列一列他的特点吧。注意不要把他的名字写出来哦。

生写,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让我们来猜猜大家介绍的会是谁呢?(指名介绍,拍摄上传学生的学习单到媒体)

生:我介绍的这位同学是是一位男孩子。他个子并不高,做操排队总是排在前5名。他的眼睛很大,鼻子看起来却比较小。他是一个非常爱劳动的孩子,经常帮助班里的同学一起值日。他个子小,可是跑步却很快。上次运动会的时候,他还得过第二名呢。

师:我看同学们都跃跃欲试请猜了。

生:我猜是王××。

师:跟他想法一样的请举手。(班级里大部分同学们举手了。)

师:是不是王博文呢?

生:是的。

师:同学们猜得真准。你们是看到哪个特点就猜出是他了呢?

生:我是看到个子排前5名,然后再联系跑步比赛第二名,就想到了王××。

生:我是从他爱劳动,帮助同学值日猜到的。因为,他就帮过我好几次。

师:瞧,有时候我们不一定要写好多条特点呢。只要一两条最重要的特点就能让别人猜出是谁了呢!同学们猜得准,还跟我们介绍的同学抓特点抓得准有关系。让我们向他表示祝贺,介绍非常成功!(生鼓掌)

师:下面我们再请一位同学。(指名介绍,拍摄上传学生的学习单到媒体)

生:我介绍的这位同学也是一位男孩子。我从这几个特点来介绍他。一个是他的头发很短,短到只有一二厘米了;二是他长得比较胖一点,但也还好,就是脸看起来有点大;(同学开始举手)三是他很虚心,遇到问题总是会认真地请教同学;四是他态度很好,从来不发脾气,哪怕是同学不教他了,他也不生气。

师:听了你的介绍,同学们早猜出来了。你们瞧,全班都举手了。来,一起说,他是——

生:李××。

师:来说说,你们是根据哪几条信息猜出来的。

生:我是从他的头发短到只有一二厘米就猜出来了。因为他的头发一直都是这么短。

师:看来他的爸爸妈妈对他特别关心,把他的头发打理得非常勤。

生:我是从他比较胖猜出来的。

师:我们班里有点胖的人也挺多的呀,你怎么就认定是他了呢?

生:因为他的关系跟张××特别好。

师:你真会推理,还联系介绍人来猜了呢?

生:我是从他“虚心请教”和“脾气好”猜出来的。虽然他的成绩一般般,可就是因为他虚心、脾气好,同学们和老师都比较喜欢他。

师:是啊!这也是他的优点哦!让我们向介绍人,向我们的李××,向我们自己表示祝贺,再一次成功!

师:相信其他同学也不用再看了,一定也能猜出来。因为我们大家朝夕相处,对各自的特点都非常了解了。从刚才的介绍里,我们又得到了一个启示:抓人物特点,有时候并不在多,而在于精,主要特点常常能“四两拨千斤”。

第四板块:动笔试写,展开特点介绍清楚

一、根据“思维导图”,试写我的伙伴

师:现在,让我们用文字给你的朋友“画画像”吧。看谁能把好朋友介绍得最清楚。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温馨提示”。

生:温馨提示:1.选择一两个你觉得最能突出朋友特点的方面,用红圈圈起来;2.根据特点,回忆有关的事情,用一两句话展开来说;3.写好后,读一读,做到写正确,写通顺。

师:听明白了,我们就开始写吧。

(生写,师巡视指导。)

二、“你读我猜”,评改习作片段

师:我看同学们大都写得差不多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还差一点点,我们再用一分钟左右快速写完它好吗?

师:接下来我们来交流一下。谁愿意第一个来汇报。

生:我有一个好朋友,他比较胖。他非常爱吃东西。他是个热心肠,非常喜欢帮助人。记得有一次,我写作业的时候铅笔太粗了,字写得不太好看。下课后,他就把我的铅笔用铅笔卷都给卷好了。

师:我们来猜一猜,他写的这位“卷笔狂人”是谁呢?

生:我觉得是王××。因为他们的关系特别好,而且也是胖胖的。

师:哦。因为我们同学熟悉,知道他们俩关系好。如果是其他人,跟我们都不熟,能不能猜他是王××呢?

生:光凭胖好像还不行。但是加上他爱吃东西就能猜出来了。他中午吃饭的时候常常是最早一个开动,最后一个离开的。

师:唉!把你这个内容加入到习作里面去就更清楚了。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建议。

生:我觉得他替“我”把笔都卷好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有没有什么事情是大家都知道的,也能反映出他的热心肠呢?

师:大家不知不觉都帮作者想起办法来了。真是一个好汉三个帮呀!我相信,你们这么一说,他一定能写得更棒了!我们再请一位。

生:我的朋友是一个小可爱。你瞧,她的眼睛小小的,一笑起来都快找不到眼睛了。再加上眼睛上的细细的眉毛,就像脸上画了两条线。她不但长得可爱,玩起来更可爱。她喜欢总是喜欢蹦来跳去,所以下课的时候从来没有好好走路过,总是一蹦一跳地,就像一只小兔子。有一次,她跑出教室的时候一不小心撞到了老师的怀里去了。老师就说:“哟!我这是守株待兔呢!今晚可以有肉吃了!”你说她可爱不可爱?

(同学们大笑。)

师:我好像猜出是谁了。你们猜出来了吗?

生:猜出来了。

师:是谁啊?

生:叶××

师:谁来评一评,你觉得哪个地方写得特别棒,让你一下子猜出她是谁了。

生:我觉得她写叶××跳出教室的事情特别棒。这件事我们印象都特别深刻。就因为这件事,我们还给叶××取了个绰号,叫叶小兔。

师:这不叫绰号,大家特别喜欢她蹦蹦跳跳的样子,才取了这个名字,那叫“昵称”,是一种亲昵的称呼。叶小兔,你说是不是?

叶:(笑)

师:所以有时候一个小事例,能把特点说得更清楚。真棒。

生:我觉得她写叶××的笑,也写得非常棒。叶××平时笑起来就是这样的。

师:观察仔细,写得就更清楚了。果然是好朋友!那么,你们觉得这份作品有没有什么地方值得再改改的吗?

生:我觉得是不是可以让叶××说说话。

师:你们觉得呢?

生:对,这样就能让她显得更可爱。

师:大家一起想办法,能让我们写得更清楚。我们还可以向我们学过的课文请教呢。比如:



一个树坑挖好了。邓爷爷精心地挑选了一棵茁壮的柏树苗,小心地移入树杭,又挥锹填了几锹土。他站到几步之外仔细看看,觉得不很直,连声说:“不行,不行!”他又走上前把树苗扶正。

——统编教材二下《邓小平爷爷植树》

师:这是我们二年级学过的课文,你们有看到好办法吗?

生:我觉得他把邓爷爷的动作写清楚了,让人觉得他种树很认真。

生:他还把邓爷爷的话也写出来了,这么一说就觉得他很认真。

师:你们真会发现。再来看这两段,我们同桌之间交流一下。



为了写这部药物书,李时珍不但在给人治病的时候注意积累经验,还到各地去采药。他不怕山高路远,不怕严寒酷暑,走遍了万水千山。他有时上山采药好几天不下山,饿了就吃些干粮,天黑了就在山上过夜。他走了上万里路,拜访了千百个医生、农民、渔民和猎人,向他们学到了书上没有的知识。他还冒着生命危险尝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

——统编教材二下《李时珍》



先生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道:“你会背了吗?”

“会背了。”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说:“我原想,书中的道理,你们长大了自然会知道的。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先生讲得很详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后来,有个同学问孙中山:“你向先生提出问题,不怕挨打吗?”

孙中山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统编教材三上《不懂就要问》

师:谁来说一说我们的发现?

生:我发现还可以多加几个例子来写。就像《李时珍》一样。

生:我觉得可以把人物和别人的对话写出来。

师:用心读,用心想,我们就能从课文中找到好多好办法。接下来就让我们再对自己的习作做一下修改吧。

(生修改,师巡视指导。)

师:接下来,让我们四人小组内相互交流,看看谁把同伴的特点写清楚了,让我们一下子就猜出来了。就请你们把他的作品贴到黑板上来。

(学生展示后,师随机抽取修改得比较成功的几位,请他们读给同学们听。)

师:最后,让我们把自己的习作干干净净、工工整整地抄在信笺纸上。并把它交给文中的“主人公”,让他来评评分,看看写得像不像!

(执教人:李维勇  宁波市奉化区锦溪小学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

[专家点评]


聆听了李维勇老师执教的《猜猜他是谁》习作教学课,让我看到了沿循着规律教学给孩子们带来的拔节的快感,让我看到了循循善诱给孩子们带来的文字游戏般的成长乐趣。

本课教学,李老师的目标定位是清晰而有序的。从教材编排的特点看,本次习作要求选一个同学,抓住他的不同角度的特点,用几句话或一段话写一写他。李老师将本课的目标聚焦于“通过外貌、优点、性格等不同角度的特点,清楚、通顺地介绍人物。”其目标是集中的,是明确的。从课堂教学的推进来看,其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板块:“认知'不同人物有特点’”“尝试'抓外貌特征’介绍”“尝试'从多个角度’介绍”“动笔试定,展开特点介绍清楚”。这四个板块具有清晰的逻辑关联。第一板块是对“介绍人物”这一习作文体基本方法的认知。第二板块是以“抓外貌特征介绍”为例,“扶”着学生领会抓特点介绍的表达效果。第三、第四板块则“从多个角度介绍”人物,“放手”让学生迁移应用抓特点介绍的方法,由思维结构到具体言语,将语言与思维妥帖地结合在了一起。分析这一教学流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认知-领会-应用”的习作能力建构的基本过程。科学的教学序列,为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逐步增量奠定了基础。

第二,本课教学强化了教学目标的柔性落地。教学不是生硬地移植与输入,而应是不知不觉地吸收、内化、建构、生长的过程。第一板块,“猜猜九宫格”游戏,学生专注地由细微的线索寻找人物的特点,看似“无意之玩”其实却是“有意之学”。第二板块的“逃犯悬赏令”,在图文的辨析之中,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活,在辨、评、改的过程中,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活动中沉入学习初试身手。第三板块的脑图介入,让学生直观地发现了特点的多维,同时初步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了思维显性化的尝试。这也为之后第四板块的言语展开奠定了基础。而第四板块在学生评改的过程中,教师适时地提供学过的类似课文的片段支持,让学生经历了一个由悟格到入格的过程。这些学习支架的搭建为学习的有效展开提供了保障。

第三,本课教学是基于学生“学”的生本课堂。教学中,李老师并不是牵着学生在课堂上从学习的“这一处”奔向“那一角”,而是让学生兴致盎然地探求、发现。玩“九宫格”怎么找出人物是谁呢?回忆、联系、比对,便有了发现。“抓逃犯”怎么区别嫌疑人?一处一处找,一处一处比,总能发现人与人的不同点。“脑图罗列”怎么让样貌接近的人具有区别?四人组交流、集体抓重要特点,从而发现“一人一个样,个个不重样”“特点不在多,选择在于精”的要义……学习是一个不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李教师引领着孩子们挑战一个个“困难”,大家共同“探求”,借助支架“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借助人物特点介绍不是只教一次,李老师在这堂课中紧紧抓住“不同角度特点”这一核心问题,让学生经历了一个习作能力螺旋递增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有目标,学有情趣,学有增量,体现了课堂教学良好的生态。

(“名师说课”“课堂回放”由浙江省特级教师李维勇撰写,“专家点评”由浙江省特级教师张晨瑛撰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