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毒王” — Merkel细胞癌 MCC

 杏林网事 2021-03-18

Merkel细胞癌(Merkel Cell Carcinoma,MCC),又称为皮肤神经内分泌癌,罕见,其最早由Toker于1972年首次报道,是目前已知的恶性程度最高原发性皮肤肿瘤预后极差,其死亡率是皮肤黑色素瘤的两倍,而且极易出现复发(约50%)和发生转移(约30%)。默克尔细胞多瘤病毒(Merkel Cell Polyomavirus,MCV)被证实在Merkel细胞癌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Merkel细胞癌主要见于成年人,老年人多见(平均年龄76岁,约72%>70岁),儿童少见;男性多见(约62%);好发于暴露于阳光的皮肤,其中最常见于头颈部,约占53%,包括眼睑,以及四肢暴露的部位,约占35%,而躯干、背部和臀部等接触阳光较少的部位,则少见;单发多见

Merkel细胞癌多表现为红色、紫色丘疹或结节,色泽鲜明,质地坚韧,大多<2cm,生长迅速,初次发现很少溃疡;其大多位于真皮层,也可见于皮下软组织层,一般不累及被覆的表皮。

在病理上,Merkel细胞癌有以下特点:大体上,①多呈单发红色结节,边界清;光镜下,②瘤体位于真皮层,与表皮层无连接,③肿瘤细胞大小较为一致,呈层状、岛状、巢状、小梁状分布,④细胞质少,嗜酸性,呈圈状分布于细胞边缘,⑤细胞核呈空泡状,伴典型的细颗粒性染色质,呈粉尘样,具有特征性;免疫组化⑥显示双向分化,既表达上皮性,也表达神经内分泌性,⑦角蛋白染色CK20(+),表现为核周逗点样染色,具有特征性;⑧电镜下,可见神经内分泌颗粒。此外,⑨大部分Merkel细胞癌的MCV病毒相关抗体检测呈阳性,也可辅助诊断。

图片

图1:光镜下,Merkel细胞癌的细胞核内的染色质呈“粉尘样”。

图片

图2:免疫组化,Merkel细胞癌的角蛋白染色CK20(+),表现为核周逗点样染色。

在超声上,Merkel细胞癌多表现为真皮层内椭圆形或圆顶状低回声,边界大多模糊不清,回声欠均匀或不均匀,后方回声可增强,其浅方被覆的表皮可增厚。CDFI显示瘤体内血流丰富,虽部分血流可垂直于体表排列,但整体呈混杂分布。有文献指出,Merkel细胞癌内可探及低速低阻血流频谱,平均收缩期峰值流速(PSV)约11cm/s,平均阻力指数(RI)约0.57。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3-7:左侧大腿后方的一枚Merkel细胞癌。二维超声显示结节呈圆顶状,回声明显分为两层,浅层(A)回声较高,而深层(B)回声较低,结节的边界模糊不清。CDFI显示瘤体内血流丰富、混杂,深层为著,而浅层部分血流则垂直于体表。增强CT(箭头所示)和FNA病理结果。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8-11:一枚位于左侧臀部的Merkel细胞癌。二维超声表现为真皮和皮下软组织层内的椭圆形混合回声结节,可见小分叶,回声以低回声为主,不均匀,内部及边缘可见低回声带(箭头所示),垂直于体表,后证实为厚纤维带,内可见粗大血管结构,结节后方回声增强;CDFI显示瘤体内丰富、杂乱的血流信号,可探及粗大的滋养血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2-14:左手臂的一枚Merkel细胞癌。二维超声显示真皮和皮下软组织层圆顶状低回声结节,浅方表皮增厚,回声欠均匀;CDFI显示瘤体内血流丰富,部分血流垂直于体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5-17:下唇偏左侧的一枚Merkel细胞癌。二维超声显示真皮层椭圆形均匀低回声结节,浅方表皮增厚欠均匀;CDFI显示瘤体内血流丰富、混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8-20:右大腿内侧的一枚Merkel细胞癌。二维超声显示真皮和皮下软组织层低回声结节,呈分叶状,内部纤细的高回声分隔后证实为纤维带,结节后方回声增强;CDFI显示瘤体内血流丰富、混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21-23:左侧上眼睑的一枚Merkel细胞癌。二维超声显示真皮层均匀低回声结节,边界清;CDFI显示如此小的结节内血流依然很丰富、混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