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持家教子?涉县下庄杨家老太君的做法值得借鉴

 爱旅游的寒江 2021-03-18
一、母亲的智慧
母亲说话总是慢悠悠的,做事也是不急不燥的,这也许是母亲长寿的原因之一。母亲今年九十二岁了,虽然大半生在困境中度过,但是母亲说这辈子很幸福。母亲生育了我们十个子女,相继给我们都成了家。在一九九五年父亲去世后,母亲就和我们生活了。每年几个儿媳妇们和我的三个姐夫,因为在养老时间上的安排,都要争着红脸一场。争的是母亲要在女儿家多住些日子才好。

我们几个各居一处,于是母亲就随着我们这家到那家。十个小家庭生活方式各不相同,但二十几年来,母亲和女婿、儿媳们都相处的很好。在母亲心里每个女婿和儿媳都和自己的儿女一样。偶尔我们夫妻间出现小矛盾时。母亲也总是说自己的儿子女儿没材料,什么也做不好。母亲从不坦护自已子女,无论任何亊母亲总是把儿媳和女婿高抬于子女之上。
每当姐夫来看望母亲时,母亲总是让他坐在跟前看看白头发是不是又多了,是不是又瘦了。不管上午或下午,不吃饭是走不了的。姐夫们对待母亲跟我们儿女没有区别。在亲戚和邻里之间,母亲把每个媳妇和女婿的孝顺夸个没完。有时传到媳妇们和女婿们耳朵里,媳妇们总是笑着说没有婆婆说得那么好。女婿们回答着“都是妈,应该的"。亲戚和邻里都很羨慕母亲,有这么多孝敬的儿媳妇和儿子一样的女婿。都夸母亲是最有福的人。母亲包容了我们的不足,用赞美把每个小家的心凝聚在了一起。
二、母亲的坚强
在八十六岁那年母亲不幸得了脑梗,口鼻歪斜,四肢失去协调能力。在院方竭尽全力下,也只能保守治疗。但母亲却不爱在病床上呆着。强令我们扶着在病室楼道行走。开始几乎拖着母亲走路,心里实在不愿看到母亲这样遭罪,但母亲规定了每天走几个来回。我们坚持着日夜不停。当出院时母亲已可以独立行走。医生称赞母亲是坚强的老奶奶。母亲回到家后成了“最忙的人”。上下楼梯、广场散步、打扫室内卫生。一年后母亲居然奇迹般的恢复到原来的身体。我问母亲为什么拼了命锻炼身体?母亲说“我站不起来了,就会一直累着们"。母亲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了病魔。本家叔伯一见面就开玩笑说"嫂子见阎王咋又回来了"?母亲说"阎王说这老太婆什么也做不了,又吃得多就叫回来了"。
母亲是没文化的,肚里却有说不完的故事。《小老鼠报恩》,《小牛舅舅》,《王三背娘到山后头》这是我记得最清楚的故事,虽然有些简单,但是今天想起来却是励志和教育人的故事。问母亲哪么多故事你怎么记住的?母亲说我外公也爱讲故事,还有就是常听别人讲。我延续了母亲的特点,特别喜欢讲故事。讲给孩子,讲给妻子,讲给家人。带来了欢乐,也教育了子女。
母亲说“不识字当了一辈睁眼瞎,咱家穷,没有好好供你们上学,现在社会好了,一定要供孩子上学,走到哪,学到哪,能培养个啥算啥,千万不能让孩子窝在家里。孩子有出息了你们才无忧。”虽然母亲对晚辈没有多大的理想,但是母亲传递的训诫是足以改变家庭命运的。
我们姊姊之间年龄基本相差两岁,小时候淘气闯祸不断,母亲从不当着外人训斥我们,更没有打过我们一个。而是在无外人时,说出我们错误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母亲在我们娶媳妇,盖房的次次困境中度过。到目前每个小家都有两三处院子或单元房。闲时我问母亲,咱家这么穷,我兄弟们这么多,你和父亲想过给我们盖房娶媳妇吗?母亲说”没有,我只想健健康康养大你们“。我相信我的孩子能过好。母亲的相信,从小让我们树立了自信拼搏的念力。受母亲平时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一直保持着努力向上的积极心态,即便面对挫折,也能克服困难。我问母亲您这辈子幸福吗?母亲说“看见你们一个一个长大了,有了工作,结婚生子,我就感到很幸福。在母亲九十一岁生日寿宴上,参加的晚辈子孙已过百人,母亲做到了小家和睦,人丁兴旺。
三、母亲的选择
闲时我问母亲,当时父亲家那么穷,你怎么选择嫁给了父亲?母亲说你父亲虽憨厚,但聪明好学。虽然穷,但每干一件事总能成功。母亲说起了往事,你父亲是个晚来儿,在四五岁时侯,你爷爷就去世了。你有个伯父因为穷没钱看病,二十几岁就死了,也没成个家。你姑姑远嫁他乡,因月子病英年早逝。你父亲和你奶奶相依为命。从小就随本家五爷学木工,走街串户。虽然不挣钱但好歹混了一口饭吃。涉县那时普遍穷,娶媳妇做家具的很少,一般是借家具。他们做木工到外县比较多。武安县矿产资源丰富,人头脑灵活,接触新事物比较早,对新政策能较快融合,是率先富起来的典型县。你父亲在那里见识了怎么织布,同时学会了织布机的原理。大胆帮助别人织布和修理。你父亲十八九岁时已掌握了两项技能,开始独立走街串户了。
母亲说外公家有织布机,总是断线不好用,让父亲修理。父亲修好织布机,并主动修了家里不能用的板凳和椅子。母亲看父亲干活实在,索性做了几件新家具,在交往过程中母亲考验了父亲。母亲从富裕的武安县阳邑镇东村嫁到了涉县井店镇下庄村。
父亲用勤劳支撑着这个家。虽然坚辛,但总忘不了学习新的技能知识。后来父亲在武安又学会了火炕孵化幼鸡的技术。回村后和别人合伙经营,让二哥,大姐夫,二姐夫相继加入,极大改善了家的贫困状况。父亲考虑到火炕孵化设施投入较大。就在原基础上拓宽了思路,利用水温取暖原理推进了水暖孵化幼鸡技术的发展。大大减少了前期的设施风险投入,可以单户小规模孵化生产。并无私教会了本县会里村,偏城,西达村许多青年子弟。让他们也走上了致富路。母亲和父亲一生恩爱,携手走出困境到达富裕。(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杨利堂,男,汉族,生于1971年,河北省涉县井店镇下庄村人。天铁集团运输部机辆车间列检检车员。爱好写作,作品散见于各报刊:作品《绿色的起点》在部文刊2009年3期发表;《断续的记忆》在涉县清漳文刊2011年1期发表;《断续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事》《母亲》在涉县《乡音六十分》中语音循环播出;《我们是列检门诊大夫》2020年在新天铁报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