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用这招,“一步到位”识别银行总部税收风险

 定静虑得 2021-03-19

【《大企业税收评论》精选】

编者按 2月26日,本栏目刊发了《借助“两单速审”工作法,有效管控银行业税收风险》一文,介绍了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借助“两单速审”工作法,精准识别银行税收风险的做法。北京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银行业分析团队看到此文后,认为“两单速审”工作法,的确是有效管控银行业税收风险的好思路。结合北京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管控银行头部企业税收风险的实践看,突破银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取数难、分析难和应对难的问题,还可以借助两个有效工具: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

北京聚集了众多银行总行,产品复杂度高、重大交易较多、业务形态新颖等特征较为明显,税务机关如果运用传统税收风险管理手段,会面临金融产品品种多与财务报表项目少的矛盾,导致基于财务数据分析的风险较为粗放。同时,还会面临金融业务复杂多变与税收政策细化程度不足的矛盾,导致税收政策执行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在税务总局大企业税收管理司的业务指导下,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借助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两个工具,有效突破银行业税收风险管理过程中取数难、分析难和应对难的问题。

问卷+表格
快速锁定税收风险
近两年,北京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对5家银行总行开展风险管理工作,确认税款入库达39.68亿元。税收风险管理的成效之所以比较显著,就是因为该局重视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两个工具的综合运用。
原来,北京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针对银行总部特定交易事项,设计专门的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从企业采集关键信息和一些金税三期系统中尚未涵盖的核心数据,再利用配套的分析表格,判断企业是否存在相应风险,框定风险规模,实现风险指向和风险锁定“一步到位”。
具体来说,该工作法以银行常见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国债利息、补充医疗保险、金融机构间跨境资金交易、农信社改制和抵债资产等业务为基础,根据不同业务设计了13套“调查问卷+取数表格”,涵盖17个涉税事项,60个风险指向,具有普遍适用性。如果出现税收政策更新的情况,只需在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上进行相应内容更新和调整,就可确保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不会因政策更新而作废。值得一提的是,工作团队考虑到银行总行和一级分行的差异性,还针对抵债资产、补充医疗保险等事项分别设计了不同的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提高了获取数据的有效性和全面性。
为了减少纳税人的负担、提高取数效率,取数表格涉及的数据与问卷提到的特定业务高度相关,且从企业财务或业务系统的已有数据出发,确保银行企业容易提供。同时,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充分考虑行业核算规定和业务产品特点,主体部分问题若无法简短表述,均通过“填表说明和注释”予以明确。因此,即使涉及金融市场部、金融同业部、人力资源部等其他部门的数据填报,也无须进行口径沟通。

几套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就识别并确认5家银行总行近40亿元的税收风险,背后究竟有啥诀窍呢?据悉,这13套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均由税务干部自行设计,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宏观着眼,定位重大事项;微观分解,明确取数逻辑;闭环验证,保证真实有效。

问卷设计
 关注政策口径细微差别
所谓宏观着眼,就是确定好银行企业常见的税收风险点在哪——这就要求设计人员既要熟悉银行业的法律环境、监管环境和税收环境,也要了解银行企业的整体运营管理、会计核算和信息化系统。在设计调查问卷时,重点关注会计准则和税收政策存在差异的事项、行业监管和税收政策存在差异的事项、税收政策更新条款涉及的事项、银行业创新金融产品的涉税事项和具有银行行业特色的涉税事项。为方便纳税人填写,调查问卷的答案设置了正列举选项,纳税人以勾选答案的方式回答问题即可。
举例来说,贷款损失准备金是银行的常见业务,同时行业监管文件和税收政策对其概念的界定存在差异,而这种差异很可能导致银行的政策适用错误。因此,税务干部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就会关注到其差异性。
《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用风险管理的通知》(银监发〔2016〕42号)规定,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贷款(含贸易融资)、票据承兑和贴现、透支、债券投资、特定目的载体投资、开立信用证、保理、担保、贷款承诺,以及其他实质上由银行业金融机构承担信用风险的业务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企业准备金计提管理办法〉的通知》(财金〔2012〕20号),金融企业承担风险和损失的资产应计提准备金,具体包括发放贷款和垫款、可供出售类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存放同业、拆出资金、抵债资产和其他应收款项等。

在税收政策方面,《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金融企业贷款损失准备金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有关政策的公告》(财政部 税务总局公告2019年第86号)通过正列举的方式,明确允许税前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资产范围,包括贷款、银行卡透支、信用垫款、进出口押汇和同业拆出等,并提到除了列举资产之外的其他风险资产,不得提取贷款损失准备金在税前扣除。相比较而言,税收政策口径下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范围更小,但是银行企业在适用政策时可能会出现混淆。设计人员发现具体口径差异后,在问卷中提出了一个很有针对性的问题:是否对买入返售、应收账款类投资、存放同业、其他债券投资、理财资产等资产,计提允许税前扣除的贷款损失准备金?根据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可以比较清楚地知道,银行是否将不符合税收政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做了税前扣除处理。

表格设计
匡算税收风险规模
设计取数表格时,需要将特定事项涉及的数据,从众多数据中分解出来,并明确各个取数附表间的逻辑,针对银行系统既有的科目余额,提取相关数据,通过表格计算出税收风险的规模。这就要求设计人员熟悉财务管理软件自动处理、会计科目由信息系统标记与归集等银行业会计核算的特点。同时,还要把握“数据采集简化、填报说明清晰、取数口径明确”的原则。
同样以贷款损失准备金事项为例。该事项的取数表格共包括4张附表,表1为准予税前扣除贷款损失准备风险资产明细表,通过此表数据可计算出符合税法概念应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表2为税法口径贷款损失准备年末余额表,通过汇总数据验证表1的资产明细准确性;表3是会计口径贷款损失准备数据明细表,通过此表数据可计算出企业按照会计概念已经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表4是年度贷款损失准备和贷款损失申报表填报信息,通过企业申报表数据计算出针对准备金计提的税会差异,确定企业年度申报时已经申报纳税调整的金额。同时,根据表1、表3的计算结果,通过差额方式计算出按照税法要求,应正确调整的准备金金额,最后将企业年度申报中已经申报纳税调整的金额与按照税法要求应正确调整准备金金额进行比对,计算出企业应该补充调整的应纳税所得额。
笔者在实务工作中感受到,银行总行整体的税法遵从意识较强,主观逃避缴纳税款的情况比较少见。因此,防止企业税务部门因产品复杂、创新较快出现误报、漏报问题,是管控银行总行税收风险的重点工作。为确保数据填报的真实有效,工作团队会抽查部分数据与相关税种的申报表、银行科目余额表、监管报表的信息比对,进行闭环验证。
银行填报调查问卷和取数表格的过程,其实就是企业进行专项税务风险自查自纠的过程。无论是银行企业还是税务机关,都要举一反三,用好这一检查结果。对于银行企业来说,如果在填写调查问卷及取数表格时,就已经发现自身存在税收风险,可以与税务机关主动沟通,及时确认并补缴税款。

图片

来源:《中国税务报
原标题:《调查问卷+取数表格 “一步到位”识别银行总部税收风险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北京市税务局第一税务分局
责任编辑:杨钰霞
屠杰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