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起喜欢得到后的快乐,我们更讨厌失去后的痛苦 | 为什么我们会有损失厌恶心理?

 明天心理 2021-03-20

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

他给一位实验者50美元,并拿出一个硬币问实验者是否愿意做一个游戏,若正面朝上,就再给50美元,若正面朝下,就得归还50美元。而实验者也可以选择拿着钱直接走。

于是大部分人都选择拿钱就走。

原因很简单:玩游戏搞不好50美元就打水漂了,不玩的话百分百能拿到钱,何乐而不为呢?

这种对于损失的逃避心理,就叫做损失厌恶,也叫做损失规避。


心理学家们在很早以前就发现了:当人们面对相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其损失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大于甚至远远大于收益带来的积极影响

所以假若你凭空多出50元,你会挺开心,也许可以计划一下能吃些什么,不过过一会儿可能也就不当回事儿了。

可如果你丢失了50元,然后翻遍身上的口袋发现确实找不到时,心中肯定顿时会生出一股强烈的懊恼情绪,

你会想:它怎么就不见了呢?这可是50块啊,还准备拿着去买XXX呢,然后你就陷入了难过的情绪中,而这股阴云可能会在你心头盘旋很久。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心理呢?

原因

从演化视角来看,损失厌恶带有明显的进化特征。

在古时候,人们若突然得到大量的收益,比如水源,这固然会让自己生活得更好。


不过一旦遇到大量的损失,就可能直接被大自然淘汰。

简而言之就是赢得起,但输不起,一旦有了重大失误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就可能与世界说再见。

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漫长发展历史中有好几次都差点灭绝,所以,古时候的生存威胁明显多于生存机遇,稍有不慎就会消失于世。 

所以,为了提高生存几率,个体在做选择时更多都会优先考虑损失,并在心里为损失加上足够的分量以让自己尽可能地避免。

因此,这样做出来的选择都会更加保守,谨慎。


虽然人类现已进入了高度文明时代,不过其历史与整个人类发展历史相比实在太过短暂。

因此人类的身体还完全未能适应现代文明,所以不可避免的会残存某些时代遗留下来的“痕迹”或者说是“惯性”。

这应该就是损失厌恶心理的最主要来源了。

作者:尚进

编辑:一碗米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