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跟痛

 喜悦335 2021-03-21
      足跟痛指足跟部疼痛,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西医学多认为与跟骨骨质增生有关。 

 【病因病机】 
 足跟为支撑身体力点所在,为肾所主,故肝肾之虚为本。年事过高或平素肝肾不足,则阴亏液耗不荣跟部易发此病。体质虚弱、气血不足,不能贯通经脉,跟部失荣亦为常见病因。上述之因均为阴虚内耗、气血不足而发病。其病机不外虚弱于内,经脉气血不荣,经气阻滞经脉以致跟部失于濡养而为病。 

 【临床表现】 
 单侧或双侧足跟部疼痛,局部无红无肿,其痛以隐隐绵痛为主。或久立疼痛则重,或久立痛虽不剧,但不可忍受。休息时减轻,活动时加重。可伴有身疲乏力,头晕耳鸣,两目昏花,腰膝酸软等症。 

 【治则】 
 益肾通络,行气活血,疏通经脉。
 【取穴】 
 太溪、昆仑、申脉、涌泉、局部阿是穴。 

 【刺法】 
 用火针行温通法,行速刺法,隔日治疗1次。 
 例1 
 田某,男,46岁。 

 主诉:双足跟疼痛伴麻木2年余。 

 病史:2年前原因不清发现左足跟疼痛,行路后加重,未治。约3个月后右足跟痛出现,行走困难,最多走几十米。伴有麻木症状,严重时双足不能着地。经西医诊查认为是劳累所致,嘱休息。后经服用中药,针灸等方法治疗效果欠佳。 

 现症:双足跟疼痛,以隐痛为主,尚可行走200余米。骑车运动良好,局部伴有麻木。全身一般情况好,纳可,寐安,二便调。 

 望诊:双足跟无红肿,舌苔白。 

 切诊:脉沉细。 

 辨证:肾阴不足,经脉不畅,足跟不荣。 

 治则:补肾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昆仑、太溪、关元、局部阿是穴。
 刺法:昆仑、太溪、局部阿是穴均用火针行温通法,不留针,隔2日治疗1次。关元穴用灸法,每次灸20分钟。 

 上法治疗3次后左足跟痛开始好转。治疗5次后双足跟痛明显好转,麻木减轻,右侧足跟好转程度好于左侧。经10余次治疗后,双足跟痛、麻木基本消失,劳动行路恢复正常。 

 例2 
 李某,男,53岁。 

 主诉:双足跟痛1年余,左重右轻。 

 病史;约1年前渐渐发生双足跟疼痛,行路不便。近数日来疼痛较重,行路更加困难,有时足跟不能着地。曾在某医院经X线证实为“两跟骨骨刺”,谓之无特殊疗法,建议鞋内垫海绵底以减轻压力。患者照此办理,无明显效果。 

 现症:双足跟疼痛,局部轻度肿胀,有压痛。一般情况好。 

 望诊:舌苔白。 

 切诊:脉弦细。 

 辨证:肾气不足,气血不荣筋骨。
 治则:补肾通络,调和气血。
 取穴:昆仑、太溪、局部阿是穴。 

 刺法:均用火针行温通法,不留针,每周治疗2~3次。 

 3诊后,局部疼痛减轻。10诊后,双足疼痛明显好转,可较自由行走,但行路较远后仍痛。经20余次治疗,患者双足疼痛完全消失,可以进行正常活动,临床痊愈。 

      足跟痛多见于中老年男性患者。现代医学对本病多不能明确诊断。从中医经络学认识,足少阴对本病有根本的影响。如足少阴经脉循行“别入跟中”,足少阴之络脉:“……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肾所生病者:“……足下热而痛”等。 

       肾主骨,而跟骨又为全身重量之支撑点,肾阴不足、气血不足均可导致跟骨失于濡养而发病。在治疗上应选用少阴为主,佐以太阳。其选用腧穴以补肾通络为主,如太溪、照海等。如用毫针刺法临床亦可收效,但要取得较好疗效,必用火针以温通,非毫针所及。本病虽多为肾阴亏虚,然火针以温通,非但不会伤阴,而且可通过经脉之疏通达到补益肾阴的目的,为针灸法则“从阳引阴”之法的延伸,提供了火针亦能治疗虚热证的范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