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要贴近权力中心?

 谋略那些事 2021-03-21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5卷,汉纪十七

汉宣帝 元康元年(丙辰,公元前65年)

【原文】

上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萧望之为平原太守。望之上疏曰:“陛下哀愍百姓,恐德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朝无争臣,则不知过,所谓忧其未而忘其本者也。”上乃征望之入守少府。

【译文】

汉宣帝征选通晓政务的博士、谏大夫充任郡太守和封国丞相,任命萧望之为平原太守。萧望之上书汉宣帝说:“陛下哀怜百姓,唯恐恩德不能遍及天下,将朝中谏官全部派到各郡、国掌管地方事务。但朝中缺少直谏之臣,就不能使陛下了解朝政的缺失,这正是所谓只忧虑末梢而忘记了根本。”于是汉宣帝征调萧望之担任少府。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分两段。

前一段是关于汉宣帝人事安排以及萧望之的任命。

后一段则是萧望之说的话和萧望之任用的改变。

先看前一段,“博士”、“谏大夫”,都是算朝廷中的官员,可以理解为中直、省直部门的中初层官员。

而郡太守则相当于是地方大员,可以理解为直辖市、省会市一把手。

萧望之调任平原太守显然是高升,而从汉宣帝的角度来看,提拔博士、谏大夫去地方担任官员,一方面是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这些博士、谏大夫接触的多相对了解,安排下去也稍微放心。

最后一方面则是通过安排这些人下去,锻炼一下,有地方主政经验,到时候好调回来有大用。

毕竟,一个没有地方主政经验的官员提拔到更高的位置,做事就容易脱离实际,搞出大问题。

萧望之也在此之列,但是他却不愿意。

所以,今天分析的重点就是为什么萧望之不愿意?

1.位置层面

彼时萧望之担任平原太守之前的职务是丞相司直。

且不说他这个职位到底是干什么的,就从这个职位本身而言,有两个特点。

其一,和丞相接近,丞相是百官之首。

其二,这个职位在长安,能够接触到汉宣帝。

而郡太守有什么?

山高皇帝远,可以说是皇帝管不到,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皇帝看不到想不到,想升起来也会难很多。

这个层面的问题就是贴近权力中心的问题。

显然,萧望之当时的谏大夫就比郡太守更能够贴近朝堂权力核心。

2.机会层面

接近权力核心以后干什么?

获取利益不过是顺带的,关键是因为贴近权力核心,能够有更多的机会。

朝堂中决策的事情显然和地方上郡太守的事情是两码事。

因此,萧望之在朝堂中,可以有参与到国家大事的机会。

由此提升自己的影响,在汉宣帝面前多刷刷存在感。

而这个机会更反应了一个速度问题。

地方郡守不在长安,而长安又是权力中心,各种人事任命都在长安发生。

如果出现了一个好位置,地方郡守从知道到布局运作,这个时间没有个把月不可能。

而身在长安的官员则因为贴近权力中心,或许信息的速度、质量都比地方郡守更快,运作起来有极大优势。

不是有句话这样说的嘛,京城的出租车司机嘴里都是国家大事。

是不是吹牛不知道,但是人家身处帝都,的确比其他省市的百姓知道这些东西更有优势,这个是你不可否认的。

3.资源层面

这个就更不必说了,权力核心向来是掌握资源最大的地方。

你把权力核心想成一个漏斗,那么最中心的水就越深的。

而贴近权力中心,周围的水越多,越能够攫取到更多资源。

4.风险层面

地方郡守说话算数,在郡县中有极高权力,同样风险极大。

什么发生灾情、民变、交税交不上来,这些都是会成为地方郡守的索命符。

可以这么说,地方郡守是务实官员,承担的责任更多。

而朝堂中的官员,基本上都是务虚的。

所谓务虚,不能说不干事,而是他们的事更多是立在制度、方向层面,并不是侧重于做具体的事情。

既然如此,自然就不用承担什么责任。

因为他们不做具体的事,就不会出错。

5.圈子层面

这个同样也能理解。

假如萧望之去当了地方郡守,他接触什么人?

手下官员、地方大族、退休老干部,除了这些人他还能接触什么有分量的人?

一个都没有!因为他身处的位置决定了他接触到人的层级的天花板就这些。

朝堂就不一样了。

三公九卿、内朝官、列侯贵族、五经博士等等,哪些不是精英?哪那些不是跺一跺脚就震一震的大腕?

和这些人接触,混圈子显然比当一个郡守接触到的圈子高级多了。

到时候有事情,你觉得哪个圈子的能量更大?必须是后者啊。

显然,上面这几点还不完全,但却是主要的几个。

萧望之不想去可以理解,但是他不能明说。

按照之前文章提出的观点,别管干什么都要为自己的事情套上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陛下哀愍百姓,恐德之不究,悉出谏官以补郡吏。朝无争臣,则不知过,所谓忧其未而忘其本者也。

萧望之的话言外之意,如果他萧望之走了,那么没有人提醒汉宣帝,就会搞出大事情来。

这就是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想赖在长安。

而最终结果恰恰也如了萧望之的愿望,不再担任平原太守,而改为少府,专门管理皇家财政的官员,属于九卿之一,副国级待遇,和汉宣帝关系也拉近了一步。

【启发】

这篇文章的启发不是学萧望之如此这般做法,因为他的行为没有任何参考价值。

但是,萧望之为什么不愿去地方当太守,这个很值得去思考。

当然,理由不是萧望之嘴上说的。

我就不信离了你萧望之,朝堂之上、衮衮诸公就没有个敢劝谏的?其他人都是碌碌无为、曲意逢迎之辈?

所以,观点还是在萧望之不愿意去平原君当太守背后的动机以及分析逻辑。

这个东西辩证地来看,不是一定离开核心去地方就不好,亦或者留在核心就比地方更好。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关键在于面对取舍时,你能够看明白选择背后所带来的利弊,然后结合自己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做出选择,而不是为选择本身的利弊而蒙蔽双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