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聚诊治精粹

 循天园 2021-03-22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积为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为无形气聚,聚散无常,部位不定,痛无定处,病属气分,乃为腑病。但两者病机相同,故常并称为积聚。积聚又有癥瘕、痃癖、伏梁、肥气、息贲等别名。

“积聚”病名,首见于《灵枢·五变》:“人之善病肠中积聚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了攻不伤正的治疗原则,如“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积者,脏病也,终不移;聚者,腑病也,发作有时,辗转痛移,为可治”。《证治准绳》提出了“治疗是病必分初、中、末三法”。

西医中的胃肠功能紊乱、不完全性肠梗阻、肠扭转、肠套叠、腹部肿瘤、肝脾肿大等,均可参照本节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情志郁结 七情失调,肝气不舒,气机阻滞,则为聚;气滞导致血瘀,日久凝结成块则为积。

2.饮食不节 酒食内伤,脾胃受损,滋生痰浊,痰阻气滞,血瘀内生,则气、血、痰互相搏结形成积聚。

3.邪毒侵袭 外感邪毒,侵袭人体,内留而不去,致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痰浊内生,日久气滞血瘀痰凝互结乃成积聚。

4.它病转化 黄疸、疟疾、血吸虫病等久而不愈,气血痰互结而渐成积证。

积聚发生的内在因素为正气亏虚。

积聚的病变脏腑在肝脾二脏。

积聚的主要病理变化为气滞、血瘀、痰结。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积证:腹部扪及包块,其大小、软硬不一;局部可有疼痛,多为胀痛或刺痛;兼腹胀、倦怠乏力、纳差、消瘦。

(2)聚证:腹中气聚,攻窜作痛,时作时止;发作时局部气聚胀满,可扪及包块,但缓解时气聚胀满消失,包块也随之消散,有如常人。

2.鉴别诊断

(1)痞满:自觉脘腹痞塞胀满,外形并无胀大,无气聚胀满之固定包块。与聚证的发作时腹中气聚可扪及包块,但缓解时气聚胀满消失,包块也随之消散有所不同。

(2)臌胀:积聚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临床特征,其病机特点为气滞血瘀痰凝;而臌胀以腹形胀大如鼓、皮色苍黄、腹部青筋暴露为临床特征,其病机特点为气血水互结,停聚腹中。但积聚如出现水液停聚可转化成臌胀,即因积成臌。

(3)石瘕:石瘕是指妇女患下腹部结块,除胀痛外,常伴月经过多、经期紊乱、痛经等症状。石瘕虽然也应属积聚范畴,但为妇女独有,不属内科范围,治疗时应考虑妇女经带胎产特点。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积与聚:聚证触之无形,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多为腑病,病程较短;积证触之有形,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多为脏病,病程较长。

(2)辨积块的部位:右胁腹积块,伴刺痛,腹胀,纳呆,病在肝;上腹部积块,伴呕吐,呕血,消瘦,病在胃;右侧腹积块,伴腹泻或便秘,消瘦,病在升结肠;左侧腹积块,伴便意频繁,便下脓血,病在降结肠、乙状结肠或直肠。

(3)辨积块的初、中、末三期:初期,积块形小,质软,胀痛不适,正气未伤;中期,积块增大,质硬,疼痛持续,正气已伤;末期,积块明显,质坚硬,疼痛剧烈,正气大伤。

(4)辨预后转归:聚证预后一般较好;积证预后一般较差;积证后期出现黄疸、臌胀、吐血、便血等,属病情危笃,预后差,难治。

治疗要点 聚证重在调气:疏肝理气,行气消聚或兼导滞化痰。积证重在活血,初期攻邪为主:行气活血,软坚消积;中期攻补兼施:祛瘀软坚,兼健脾;末期扶正培本,大补气血,兼行气活血,忌攻伐太过。如积证为肿瘤所致,治疗用药时,可酌加半枝莲、半边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等。

(一)聚证

1.肝气郁滞

(1)临床表现: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脘胁之间时有不适,病情常随情绪改变而起伏;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2)治疗原则:疏肝解郁,行气消聚。

(3)代表处方:木香顺气散:橘皮、香附、乌药、枳壳、川芎、桂心、苍术、厚朴、生甘草各10克,砂仁(后下)、木香(后下)、青皮各6克。

(4)加减应用

①肝旺脾虚,神疲便溏者,加党参20克,白术10克,以益气健脾。

②寒甚、腹痛剧烈者,加高良姜、干姜各10克,以温里散寒。

③气郁化热,症见口苦、舌红者,去桂心、乌药、苍术,加黄连、栀子各10克,吴茱萸3克。

2.食滞痰阻

(1)临床表现:腹胀或痛,便秘纳呆;腹部时有条状物聚起,按之痛甚;舌苔腻,脉弦滑。

(2)治疗原则:理气化浊,导滞通腑。

(3)代表处方:六磨汤:木香(后下)、乌药、生大黄(后下)、槟榔、枳实各10克,沉香5克(后下)。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加神曲10克,山楂、莱菔子各20克,以加强健胃消食作用。

②痰浊中阻、呕吐恶心者,加陈皮、法夏各10克,生姜3片,以化痰降逆。

③蛔虫结聚者,加服乌梅丸,以安蛔止痛。

④聚证反复发作,脾胃虚弱,平时服香砂六君子汤,以健脾和胃。

(二)积证

1.气滞血阻

(1)临床表现:积证初起;积块软而不坚,固着不移,胀痛并见;舌暗红,或有瘀点,苔薄白,脉弦。

(2)治疗原则:理气活血,通络消积。

(3)代表处方:荆蓬煎丸:木香(后下)、青皮、茴香、枳壳、槟榔、三棱、莪术各10克。

(4)加减应用

①胀痛明显者,可加延胡索15克,郁金、川楝子各10克,以行气活血止痛。

②瘀血明显者,可合失笑散,以增强活血散结之效。

③气郁化火者,加丹皮15克,栀子、黄芩各10克,以清热泻火。

④脘闷腹胀纳呆者,可合四君子汤,以健脾。

2.气结血瘀

(1)临床表现:积块明显增大,质硬,痛处不移;面黯消瘦,体倦乏力,纳差,时有寒热;女子或见闭经;舌青紫,或见瘀点、瘀斑,脉涩。

(2)治疗原则:祛瘀软坚,兼补脾胃。

(3)代表处方:膈下逐瘀汤:延胡索15克,桃仁、赤芍、川芎、当归、五灵脂(包煎)、香附、乌药、枳壳、丹皮、生甘草各10克,红花9克。

(4)加减应用

①临证时,可加鳖甲20克(先煎),土鳖虫、莪术各10克(先煎),以加强化瘀消积作用。

②服药同时,间断服用六君子汤,以补益脾胃,攻补兼施。

③若积块坚硬作痛拒按,可吞服鳖甲煎丸,以化瘀软坚止痛。

3.正虚瘀结

(1)临床表现:积块坚硬,疼痛加剧;饮食大减,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舌淡或紫、苔灰糙或舌光无苔,脉弦细或细数。

(2)治疗原则:补益气血,化瘀消积。

(3)代表处方:八珍汤合化积丸。八珍汤:白芍、茯苓、熟地各20克,人参、白术、生甘草、当归、川芎各10克,大枣5枚,生姜3片。化积丸:海浮石、瓦楞子各20克,三棱、莪术、香附、苏木、五灵脂(包煎)、槟榔各10克,阿魏3克,雄黄0.1克。

(4)加减应用

①腹胀便溏,脾虚不运者,去当归,加黄芪、山药各20克,鸡内金10克,以健脾消食。

②如阴液大伤,症见口干、咽燥,舌光红无苔,加石斛、沙参、花粉各20克,麦冬15克。

③临证时,原方加鳖甲20克,桃仁、穿山甲片、土鳖虫各10克,以加强软坚散结。

④齿衄、鼻衄者,加地榆15克,丹皮、紫草各10克,以凉血止血。

【其他疗法】

1.单方验方

(1)乌药9克,川朴6克,水煎服,适用于气聚之证。

(2)马鞭草根60克,捣汁加酒、水(酒二份、水一份)合煎,早晨空腹服,服后须睡1小时,连服1个月,勿食荤冷食物,治脾脏肿大。

(3)炒党参、三棱、炮甲片各9克,研成细末,每服3克,每日3次,开水送服,治多年积块。

(4)枳实6克,焦三仙各9克,煎水冲服玄明粉9克,每日1次,治食积所致的胃石症。

2.中成药疗法 肝气郁滞证,可选平肝丸、平肝舒络丸;食滞痰阻证,可选枳实消痞丸、保和丸合半贝丸;气滞血阻证,可选复方紫参冲剂、七厘散;气结血瘀证,可用金铃子散合失笑散冲服;正虚瘀结,可用薯蓣丸合大黄虫丸。

3.外治法 积证不论初起或久病,均可外敷阿魏膏、水红花膏,以助活血消积。

4.饮食疗法

(1)生晒人参、三七各10克,大枣10枚,鵪鹑1只(去内脏),炖服,每周2次,适用于正虚瘀结证。

(2)山楂20克,陈皮5克,水煎,泡沉香3克,代茶饮,适用于食滞痰阻证。

【预防调摄】

1.保持情志舒畅,五志平和,有助于发挥最大药效。

2.饮食有节,清淡富有营养,少吃虾、蟹、辛辣之品。

3.劳逸结合,寒暖适宜。

4.黄疸、胁痛等,应尽早检查治疗,以免邪毒滞留,变生积证。(钟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