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哪些人可去国子监读书?

 弋尘读书 2021-03-22

明朝的科举制度规定,参加科举考试的必须是学校的生员,那么哪些人可以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呢?

洪武初期,根据来源不同,国子学的学生可以分为两类,分别是官生和民生。官生是由皇帝指派的,不仅包括各级官员的子弟,还包括土司子弟、海外留学生;而民生则是由地方官员保送的民间俊秀。

“太祖高皇帝初定国子为官生、民生二等,官生取自上裁,民生则由科贡。”(《南雍志》)

“洪武元年,生徒选入国子学者,品官子弟为官生,民间俊秀为民生。”(《南雍志》)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三月,朱元璋下诏改国子学为国子监。

进入国子监学习的学生通称监生,其中品官子弟称为荫监,荫监可分为官生和恩生。

在以前的制度中,因父兄的功劳而被授予官职,称为任子之制。明初沿袭这个制度,规定一品至七品的文官,可以让一个儿子承袭其俸禄。后来,请荫的门槛提高,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可以请荫。

“荫子入监,明初因前代任子之制,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后乃渐为限制,在京三品以上方得请荫,谓之官生。”(《明史》)

此外,皇帝有时特降恩旨,让某些官员子弟进入国子监学习,不限官员品级,这些学生被称为恩生。恩生是从建文元年开始出现的。

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六月,国子学典簿周循理建议增加生员数量,十二岁以上的一品至九品的京官子弟,全让他们去国子学就读,并且确定其出身资格。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三月,因为承袭职位的将官子弟骄奢安逸,大多不称职,朱元璋令其年幼子弟进入国学读书。

与出身于官宦之家的品官子弟不同,民生来自普通百姓家庭,又可分为贡监和举监。

举监是指送入国子监补习的会试落第的举人。

贡监是指贡生入监,《明史》把贡监分为四类,分别是岁贡、选贡、恩贡、纳贡。明太祖时期,贡监主要是指岁贡。

“同一贡监也,有岁贡,有选贡,有恩贡,有纳贡。”(《明史》)

洪武元年,朱元璋令官员子弟和通晓文义的民间才俊进入国子学读书,并从中挑选国琦、王璞等十余人陪伴太子朱标读书。

为了培养更多人才,洪武二年十月,朱元璋下诏令各府、州、县兴办学校,各地从此开始设立“郡学”,又称为“儒学”。

“其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明太祖实录》)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六月,朱元璋令道提刑按察司从府、州、县学中挑选二十岁以上、资质厚重、有志学问的生员送至京师,经礼部考核合格后送入国子监读书。

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二月,朱元璋下令各府、州、县学向朝廷推荐生员进入国子监学习:从洪武十七年开始,各学校每年推荐一名生员,正月送至京师,在翰林院参加考试,合格的生员入读国子监,不合格的罚为吏。考试的内容包括:四书、五经的内容各一道,对复杂事件的判断一条,由翰林院官员主持考试。

“命礼部榜谕天下府、州、县学,自明年为始,岁贡生员各一人,正月至京,从翰林院试,经义、四书义各一道,判语一条,中式者入国子监,不中者罚之。”(《明太祖实录》)

同年十二月,朱元璋批准礼部的奏请,把文字考试合格的岁贡生员送交国子监官员再次考核,根据成绩高低分堂学习;对于不合格的生员,教官、提调官与生员一同受罚。不久,朱元璋又令成绩上等的生员进入京师国子监学习,成绩次等的生员送至中都国子监读书。

可见,岁贡生员考进国子监读书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