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特别报道 | 教育改革,始终是围绕“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专访龙泉驿区教育局局长雍峰

 盐心Jaffe 2021-03-22

2020年10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一方案也被媒体称为“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性改革的文件”,将影响未来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再加上之前推出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等文件,一起构成了中国未来15年教育改革的总纲领: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那么,落实到具体的区域、学校,我们又该如何理解这次改革的重大意义?有哪些过去的经验可以借鉴、创新的实践可以参照?

在本期报道中,我们就深入采访了正与中国教育学会合作开展的全国首个“五育并举”实验区——成都市龙泉驿区。

从2020年5月开始,龙泉驿陆续推出了《关于落实“五育并举”推动龙泉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试行)》《龙泉驿区落实五育并举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及《龙泉驿区学校“五育”并举发展性评价指标框架(试行)》,由此形成了“方案—行动计划—四大工程十大行动—60个重点项目—评价指标框架的实施体系”,成为目前“五育并举”改革中的先行者,受到众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好评。

毫无疑问,这样快速而系统的区域顶层设计,在任何区域改革中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正如龙泉驿区教育局局长雍峰所言:“这既是新时代大变局下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是我们对过去各阶段改革进行总结和融合的结果。而始终围绕着一个不变的问题,那就是时刻提醒我们的教育者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记者:“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其实是很老的概念,古今中西,我们都能找到很多类似的理念。而在这次号称“改革指挥棒”的深化改革中,我们一再强调这样的概念,从国家到区域层面,如何理解其意义和背景?

雍峰:从政府和学校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说,教育始终是服务,总的一句就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国家层面,服务于新时代大变局下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即要“将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社会层面,服务于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事业需要,即要“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治理新格局”;而回到教育本身,即始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这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需要。

从大的背景而言,党的十九大报告即明确指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相应地,在教育上,我们就提出了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但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回到龙泉这个具体的区域,我们能感受到区委指出的“三大差距”:学位供给与人民群众的需求还有差距,综合质量与中心城区的差距,品牌与城市能级快速提升还有差距。“四个不足”:学业水平整体不够高;办学品牌口碑不够响;学校对优生的吸引力不够强;拔尖人才培养的创新办法不够多。从2019年10月起,我们全区教育大会就提出了“全力实施学位、质量、品牌三大攻坚”“努力缩小三大差距”的目标。

同时,我们也认为,实施“五育并举”,是抢抓东进机遇、加快推进城市建设的现实之策。

当前,龙泉驿区正面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城市东进、大运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在城市格局千年之变中,是成都向东发展“桥头堡”、经济建设“主战场”、开放合作“新高地”,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充满了美好向往。所以,在总体城市发展战略上,龙泉提出打造“先进汽车智造区、美好生活品质城”,同时要配套建设“优教龙泉·教育强区”。“五育并举”正是其中最重要的抓手。

记者:虽然人人都在说“五育并举”,但很多时候大家对这个概念的真正内涵并不是很清楚。似乎是把“德智体美劳”简单加起来就是“五育并举”了。又或者,如前段时间,在网络就出现了一片讨伐“全面发展”的声浪。如《要干掉你的孩子,就让他全面发展》,大意就是把全面发展和“全能人”等同。

雍峰:我们觉得,讨论这个问题,可能首先要跳出来,教育改革的核心,始终还是围绕着“培养什么人”的问题,“立德树人”的问题。我们培养的学生是不是人格健全,身体健美,心理健康的人?是不是悦纳社会,与人为善的人?是不是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在今后人生事业之中能过得更加美好的人?这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想清楚这一点,我们再说“五育”。

“五育”是方法,是抓手。如果追溯历史,我们就知道,“五育并举”是有文化传承的。中国古代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就容纳了德、智、体、美诸育的知识和经验,内容涉及自然、社会、人生等各个方面。在近代,蔡元培先生从“养成共和国民健全之人格”的观点出发,首次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的“五育并举”的思想。

那么,如何实施?其实孔子有一句话说得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德是根本,统领了后面的“艺”——智美体劳,我们现在叫“德才兼备”。所以,我们不能说,“五育并举”就是简单的相加,它是有层次的。

同样,它也有过程。“五育并举”再往下做,就是“五育渗透”“五育融合”“五育互育”,在实践层面细化和深化。五育并举是旗帜,先举起来,然后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五育之间是交叉的,融合的,并不是分离的。语文数学之中可以有德育、美育,有劳动教育,也有社会实践,同样其它学科也是。所以,在最新的教师发展评价中,我们就加入了“校长课程领导力”和“全科教师”的培养。

记者:有位校长朋友提到一个问题——德智体美劳的“五育”和之前大力提倡的“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如何区分和规范?

雍峰:这二者当然是不矛盾的。正如刚才说,“五育并举”是一个总的纲领和方法,但最终都是落实在学科和课程上,“学科核心素养”有各自的要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当然,最后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整体评价体制的改革。

记者:在龙泉的评价改革中,目前实际有三套标准在平行,包括“目标绩效考核”“学业综合质量评价”以及“五育并举的评价指标框架”,我们如何理解三者的关系?

雍峰:“五育并举”评价指标框架与以往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都高度关注学生的发展水平,突出了结果性评价,但有三点突出的不同。

第一,从评价结构上来看,学业质量评价注重结果性评价,也就是达成成效的情况,分为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发展和学业压力等各级指标;而“五育并举”指标框架注重教育的综合性评价,指标整合了发展性、结果性和形成性的要素,分为运行条件、行动过程和实施成效等各级指标,而其中的“实施成效”指标基本涵盖了以前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要点。

第二,从评价内容来看,一是以往的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是围绕学生德、智、身心、特长、学业压力展开的评价,内容没有涉及劳动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没有明确美育发展指标,而 “五育” 并举发展性评价指标包括了这几个方面的指标,更能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是学业质量综合评价没有涉及 “教师发展” 和 “学校发展” 的指标。

第三,从评价的对象来看,学业质量综合评价的对象主要是学生,而“五育并举”综合评价指标涉及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对象,延伸开来还可以涉及家长、家庭。

这个评价指标与“目标绩效考核”相比,都是对学校工作的综合性评价,但有两点不同,第一,“五育并举”评价指标框架是针对“五育并举”落实程度的专门性评价,而“目标绩效考核”是全面工作完成情况的评价,还包括安全工作、完成上级任务等众多内容。第二,“五育并举”评价指标框架涉及保障运行条件,而“目标绩效考核”不涉及。

那么这几者之间是单独评价的关系吗?每年是不是要考核三次?当然不是,这几者的功能是分开的。目前学业质量综合评价不作为考核学校的指标,是诊断性的;目标绩效考核是对学校工作的结果性评价,与奖励挂钩,是高利害关系的评价;而“五育并举”发展性评价框架目前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是一个指导性指标。主要用于“两自一包”学校考核和“五育并举”示范学校的评价,下一步将会与目标绩效考核整合起来,做为目标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

记者:龙泉制定的《指标框架》在当前的评价改革中非常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如三个大指标中,“运行条件”和“行动过程”,这是以前都很少有的。“实施成效”也不止是包含学生发展,还包括了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两个层面。那从政府层面我们如何保障呢?比如,“运行条件”这一指标可以说体现了政府和学校在改革之中的关系,本来是政府行为,我们如何在学校评价中去体现呢?

雍峰: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这一条我们写的时候也有很多争论,要不要写进去,最后大家说写进去。为什么?第一,人员、经费、硬件确实是政府的保障行为,但学校作为办学主体,也有责任去主动争取,不能只等着政府和教育局来规划。保障条件,我们在对学校进行评价时,侧重在人尽其力和物尽其用,意在发挥学校在育人方法的主体地位。比如人员配置上强调数量和分配,意思是学校可以内部转岗和培养,综合使用人力,不断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培训和学历再提升。

第二,我们去考核,实际上间接对自己也有很多约束。这实际是双向的责任,如果不写,大家可能会弱化这个因素。

在去年元旦,我们曾组织一次调研活动,从整个龙泉驿来说,“三大差距”依然还是很明显的。从老教育工作者、一线教师、骨干教师等各界人士意见,我们收集到很多影响质量提升的问题:一是学校办学硬件保障滞后,功能不足、大班额多。

二是教育发展外部环境不够宽松、友善,学校教师非教负担比较多。三是学校绩效分配等激励机制不完善、作用发挥不充分,教师职业价值认同、职业荣誉感有所下降。而从队伍和管理者自身,其实也有个别问题或倾向:如重待遇不重贡献、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副业不重主业、重文凭不重水平、重理论不重实践、重研究不重转化、重事务不重课堂、重干部不重教师、重集中不重民主、重管理不重服务、重引进不重培育、重领导不重引导等等。虽是少数,但值得我们引起警觉。

所以从这个角度,我们说,“五育并举”首先就要保障学校的主体地位。一个学校的发展,其实只有自己最清楚,它需要什么资源,有怎样具体的发展愿景。换言之,教育生态是大家共同营造的,政府只是推手,真正生态的构成是多方面的。

记者:在这整个顶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想请教雍局长,您作为领头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遇到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雍峰:说到感受,我以为核心的问题就是:愿不愿意去做,愿不愿意下力气去做,愿不愿意实实在在去做。这点我们都是非常肯定的。

总的来说,整个改革推进是顺利的。因为从一开始,我们的总标准就是“务实管用”。所有的设计和讨论都围绕此而行。从“五育并举”的角度,我们更想说,这其实是对之前各阶段工作的一次全面总结和融合。原来我们在各个方面就有很多创新改革,比如“生本教育”“三性教育”的课堂教学改革、体育“七个一”活动,劳动实践“十个一”活动,美育上的“驿都三团”等等。现在相当于我们用一条线索串起来了,一个主题立起来了,然后相互学习和借鉴。

比如我非常欣赏我们校长的一句话:教育“温润在一米之内”,这非常形象和生动。再比如说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我们就从教师幸福指数密切相关的小事做起:办好食堂,让大家吃好;统筹好办公空间,让大家工作好;组织好文体活动,让大家身心好;解决好绩效激励,让大家心气好;在职称待遇绩效奖励等方面向一线教师,向潜心静心安心的教师,向深受家长学生爱戴的老师们倾斜,让学校导向好;建设好共同体,让大家“生长”好。

记者:在去年暑假的一次培训中,雍局长曾提出校长们要做到“三好”:休息好,学习好,谋划好。这个“三好校长”很有意思,可否结合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来谈谈,也给我们老师一些建议。

雍峰:其实这个“三好”是在暑假期间的一个说法,是希望大家有一个休整,一个再出发。教育就是要增强大家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课堂改革中,我就非常欣赏日本教育专家佐藤学先生的一个理念:课堂应是温润的、安全的、有挑战性的。现在扩而大之,我也送给老师们。

我以为,一个好老师,起码首先是有情怀,爱我们的职业,如果对职业的意义和价值不清楚,没有为之奋斗的感情、热情和激情,这是很难做好教育的。教育是与人打交道的事情,如果把人当成机器,把工作仅仅当成饭碗,怎么可能干得出彩出色呢?

第二,要有目标,有规划。最希望老师和校长们做教育家型教师。这看起来是很大的目标,但说到底是对我们要“培养什么人”有源头性思考,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首先是我们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成为“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这是最根本的要求。然后再上一层,力争成为教育家。

第三,是爱学习。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教育也是如此。老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典范和榜样,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像海绵吸水一样学习,任何时候任何状态都把自己的学习五官打开。比如我们走入基层,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同志学习,开会时学习方针政策,在休闲时也可以看书的方式学习。比如今天我们交流也是一种学习。学而时习之,始终处于学习的状态,才不会固步自封,才会“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END

2021年/第17期2021/03月刊


发现教育价值  记录教育改革

本期精彩回顾





2021年3月刊【卷首】:减负的核心,是知识的重建

封面故事 | 丘成桐:从数学中发现诗意人生

封面故事 | 数学的本质是“跨学科思维” ——从数学学习看教育观念之争

名师 | 杨俭虹:我也要从牵牛花丛中走过去

新青年 | 游淼:方言中的异乡人

审 | 杨    军
排 | 阎家珲
供图 | 受访学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