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学森之问,戳中了中国教育的哪些要害?

 zhuxrgf 2021-03-22

钱学森之问戳中了当下教育的哪些症结?我认为有三:

1,当下只是在做培训,没有教育。所谓的教育也只是教学。

人才是各式各样的,这就决定了教育必须因人而异,教育的结果一定是异质化的,也就是常挂在嘴上的因材施教。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人才得以成长。可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都是同一个样子。

2,教育宗旨错误。这反映在对人才的认知错误,以及人才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是什么(人才价值观错误)。

人才按照对国家发展的作用来分,大致上可以分成四类:天才、专才、通才和庸才。当下的教育体系,致力于培养通才,也竭力避免庸才,却在拼命压抑天才和专才。“全面发展”和“补短板”就是阉割天才和专才的两把刀。

3,人才遴选制度错误。如果说前两个错误有一些隐性,则这个错误是显性的,但我们的教育体制就是视而不见。

对于一个国家,既要承接人类全部的既有知识,更要培养创新能力。但对于受教育的个体,我们不能要求他承接太宽泛的知识领域。能够把他最喜欢最擅长的领域学到极致,才是正确的培养目的。

弄清楚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问一问各领域的带头人“你们的事业需要6A中学学业支持吗?”,或者更直接调查大学各专业“有哪个专业需要6A中学学业支持?”

没有哪个领域的知识是每个人都必须学到很高的层次,包括语文数学。对于个体来说,只有他喜欢的擅长的领域知识才是他力求往深度学习的,其它所有知识都只是辅助知识,是工具,甚至连工具都算不上。而辅助知识可以通过查手册或协作来解决。以数学为例:

如果你爱好数学,以数学为事业,你学到微积分、群论、数理变换、数论……,都还是基础知识,因为你的“矛头”是指向最前沿的问题,而不是既有知识。

如果你是非数学专业的理科生,假设你今后是全球知名建筑师,数学就只是你的工具,用不着花太大的精力去学习,完全可以等你需要某些工具的时候再去学习(这才是补短板),或者直接查数学手册、组织人协作。你必须把精力尽可能用在你喜欢的擅长的领域,那才是你的事业,是你一生要走的路。

如果你是纯文科生(语言学家、艺术家等),会解一次方程就足够了,你终身都用不着那些高深的数学知识。如果你达不到“家”的档次,学习解方程都是多余的,会四则运算就可以了。

而当下的人才遴选制度却规定了四门必考(语数外统考,加上文理必考一门)。如果你是生物专家或知名医生,物理对你来说就未必构成专业知识,反倒是化学更有用。

为了通过6A独木桥,放下自己的擅长去补短板(是6A考试的短板,不是知识结构的短板),岂不是在阉割天才和专才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