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9李莹莹:高等教育“专与通”理念的演变与融合

 高教课堂研讨 2021-06-17


一、“专”强调专业做事

专即专业,通即贯通,二者常常体现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中,即高校究竟要培养专才还是通才。专才是指掌握了某一领域里专业的知识与技能的人,通常高校所希望培养的专才是能够做到专而精通的人才。显然专才是将自己的精力集中于自己所学习的这一个领域里,努力去了解掌握领域里的知识并以能够将之运用到实际中为追求的目标。专才是更集中在专业的方面,重于做事。

  二、“通”注重格局视野

通才是指拥有广博的知识,身心全面发展的人,高校所希望培养的通才是不仅拥有渊博的知识还是能够拥有广阔的视野的人才。通才不断地汲取知识,并于知识间融会贯通,能够形成自己的观念与态度。通才则是更集中在格局与视野的广博,超出了专业与知识本身,更倾向于做人的方面。高等教育中培养专才与通才的途径是什么呢?即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

  三、专才教育“多快好省”但有滞后性工具性狭隘性

专才教育是为了培养特定领域中的人才而开展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能够适应自己的岗位的人。一般来说它也是一种能够适应需求的教育,能够随着国家的经济政策等形势的发展去决定去培养哪些领域内的人才。诚恳地说,专才教育确实为我国初期的建设与发展出了很大一份力。哪里需要什么人才,高等教育中就培养什么人才,这才使得我们国家能够那么迅速地发展起来。

但专才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显示出了其本身固有的弊端。就其适应形势而言,当下世界的发展日新月异,市场所传导的人才需求也许在高等教育能够培养出需要的人才时,市场早已变化,或有了更好的替代品或有了更复杂的需求,而不再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出的那些人才了,简言之,高等教育适应市场具有滞后性。其次,将高等教育视作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场所也一定程度上异化了高等教育教书育人的功能,是一种功利化的体现,使得高等教育成为附属品,剥夺其纯粹的功能是不可取的。

就其培养的人才本身而言,专才教育培养的人是专攻某一领域的,是更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的,这也就意味着专才教育培养的人可能是目光狭窄的,只能看到自己领域问题的人,缺乏全局观念与视野。更有甚者,在整个学校注重专业的观念下,学生倾向于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而忽视与专业无关的一切,导致他们可能无法跳出自己的圈子去思考问题,思维会趋于僵化,缺乏创造力。

  四、通才教育“广而难通”但有前瞻性人文性无限性

通才教育更倾向于培养知识广博,身心全面发展,具备多种才能的人才。这种教育中培养的人通常是拥有宽广的格局与视野,能够不限专业地去发挥自己的才干,用融汇贯通的方式去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通常更倾向于领导型的人才。高校中为了培养通才开展了通修课,博雅选修课,为已经选定专业的学生能提供更多的资源,让他们有机会去接触专业之外有趣的知识,去挖掘自己的无限可能。通才教育体现了学生对于知识的敬畏与渴求,而非仅仅停留在利用知识去达成某种目的的境界。

但通才教育也经受着人们的怀疑。人们质疑通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也许会是广而不通的人,即这些人虽然接受了广博的知识教育,但是却如同话语从耳边滑过一般了无踪迹,无法将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的结果就是这些人既无法拥有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也无法真正拥有内化于心的广博知识。通才教育的初衷也就无法施行。

  五、专通融合呼唤整体互补和相互借鉴

那么高等教育中的专才与通才究竟该如何取舍呢?可能简单地从二者中择其一是不可取的,生硬的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加到一起也是不可取的。也许需要将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融合起来,明确高等教育的初衷与目的,才能更好地使二者达到和谐。

首先高等教育有教书育人的纯粹功能是不可动摇的,这需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敬畏,高等教育不是为了培养专业工作者而设立的,而是为了履行自己培养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在这种意义上,注重人的完善发展的通才教育可以被提倡推行。但同时高等教育也不是一座孤岛,高等教育无时无刻不受到外界的影响,并且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终归是还要回到社会中去的,所以学生用于谋生的专业教育也是需要开展的。明确了这两点外,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怎么在学校中开展也就有了框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