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拳理】含力量的太极拳才能技击

 文苑书店66 2021-03-22

武术圈内有“拳怕少壮,棍怕老郎”的俗语,指出了拳脚和兵刃分别在什么年龄最厉害。徒手搏斗是极耗费力气的事,在双方功力、技巧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老年拳师纵然经验丰富,但挡不住体力下降,负于青年拳师很正常。

比如《陈氏宗谱》记录“打死山东客(绰号'盖山东’的拳家王定国),累死陈敬柏(陈氏太极拳第四代宗师)”的故事,因王对陈连下毒手,陈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个妙招迎门靠,将大约五十岁的王定国打在石碑上,碑断人亡,七十几岁的陈敬柏回家后病倒在床,数天后谢世。由此可见太极拳的技击实战,用意又用力,太极拳的合理用力、整体劲力、巧力都与“力”有关,含在力量里。有一部香港武侠电影的片名叫“一胆二力三功夫”,广东、广西等南方地区的拳圈亦传 “一胆二力三功夫”这句话,太极拳也是不例外的,老年陈敬柏严重透支精神力气,是他去世的主要原因 。

再如,童旭东《孙禄堂先生因材施教育俊杰》文中提到孙氏太极拳明师李庆澜在江苏国术馆与太极拳名家郝某进行散手交流的轶闻:“交手中,李出快拳奔郝面门,郝上步接拳,李拳速收,同时矮身左闪,出右脚钉郝前腿之迎面骨。郝移腿稍缓,被李钉中。郝负痛,身体略有前倾。李拳再至,在郝的眼前晃而未发,郝未及接住该拳,而李拳已收。至此,高低已分。”从史料得知, 郝某的身法步法及实战经验不如李庆澜,是郝负于李的一个重要原因;五十二岁的郝某与二十八岁的李庆澜实战,精神力气不济,也是郝负于李的重要原因。

据资料考证,在民国时期三次规模较大的搏击擂台赛上,没有一个太极拳家能够表现出 “用意不用力”“牵动四两拨千斤”。为何如此?我认为这是值得太极拳爱好者探究的。一代宗师杨露禅“杨无敌”的雅号,是以击败诸多拳师而得来的,并不是推手推来的。

图片

 有时聊起太极拳中的“力量训练”,不少人不以为然,觉得那是外家拳的训练手段。然而传统太极拳其实很重视“力量训练”,尤其是在技击训练中。当然,传统太极拳的力量并非单纯靠肌肉训练而来,比方说通过练内功和易筋易骨来达到提高力量的目的。力量训练结合体用,重在对上阴阳相济、阴阳平衡的拳理,要符合太极拳运动的技术要求。据史料介绍:杨班侯上阵对敌所用之钢枪重37斤,李亦畲曾用40斤重的铁棍练功,郝为真能将80斤重的铁棍连续抖200下。如果没有力量训练,这些是很难做到的。

网文《历史上的太极拳名家真的仅有“四两力”吗?》中提到:“前几年给杨露禅宗师迁墓地的时候,有人亲眼看到他的遗骨,其大腿骨和小腿骨比别人长得多,且极为粗壮。此外,传说杨露禅可以把图中小推车平举(平端)起来,而古代的小推车多数是硬木制作,空车也有200-300斤(在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杨露禅练功用的石锁),由此足见杨露禅的力量远大于常人。陈发科先生在前往北京教拳之前,要从事繁重的农业劳动,这必须要有一膀子力气。现留在陈家沟的、陈发科用来练功的石锁,一般人双手拿起已经非常困难,何况陈发科单手便能举起。在洪均生先生的《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一书中也提到,陈公能双手举起200多斤重的徒弟,这没有力气也难以实现。以上都说明,太极拳并非只讲松柔不用力,“力量训练”不可少。”含力量的太极拳才能技击,既要有打基础的松沉劲和进阶的轻灵功夫,又要有技击需要的力量。练太极拳以心静体松的手段去追求不挂一丝之力,放松放软去打,那是尽量减去拙力,卸掉僵硬和滞重。

图片

前辈拳家的好功力,我想不单是松身“摸鱼摸虾”就能摸出来的,还得有相应的力量训练才行。

网络文章《杨式太极拳家传练功方法再揭秘》说:“苏景由(1887—1968),1929年任渐江省国术馆副馆长,因崇尚武学,尤喜太极,入京师杨家习杨式太极拳逾两年,师承杨班侯,也受杨健侯指点。其小杨澄甫四岁,在杨家时,有时同杨澄甫同宿同食同练,深得杨式太极拳精髄。以下是苏景由1963年时年76岁时的回忆:'在杨公澄甫家练拳,每天初卯时晨起,先遛腿二百趟,举石锁左右各一百次,石担刷肩一百次,十三势练二十遍;初申时再练,要先站桩三柱香,左右抖白腊杆三百遍,再练十三势……’。从苏景由这段回忆中,很明显地看出,杨家传统练法一是强度大,二是特别注重练力,举石锁,刷石担,抖白腊杆都是在练力,与现在只求内劲的练法有着本质的不同。”这样与拳械配套的力量训练很辛苦,所以食量极大,相传杨澄甫在壮年时每餐需食高庄馒头二十至三十个,猪蹄及家禽各一只。如果像广场上的中老年太极拳爱好者那样,练起拳来像睡着了的样子,肯定是无法技击的。

时代不同,各人追求锻炼的目的不同,练法不同也正常。追求健身养生的练法,有益于延年益寿。但是,如果想以此技击就不现实了。盘架有盘架的功力,推手有推手的功力,散手有散手的功力。盘架、推手、散手的功力是有联系,但不能互相替代。盘架、推手、散手的功力都具备了,才算有完整的太极拳功力。如果没有散手的功力,就不要自欺欺人地教徒弟学散手技击,除非想尝尝被人痛打的滋味。
图片

从练拳实践得知,太极拳少了“力量训练”是不完整的。据我观察,有些太极拳爱好者恐“力”恐到连太极刀、太极枪都不敢练了,推手也不怎么敢出力,只练散手套路,不敢拆招真打,生怕沾上拙力之“拙”。如是这样,太极拳讲究的合理用力、周身一家的整体力和巧力之妙,就没有机会体悟到了,更难练出太极拳的技击功夫。

“牵动四两拨千斤”宜辩证看待。对方如果速度比你快,那你就没有机会使用这个技巧了;对方如果力量比你大许多,那你就拨不动对方的劲了。拳谚讲“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实践证明具有科学性。“一力降十会”之“力”,虽然不一定指巧力,起码是合理用力或整体劲力。“一巧破千斤”之“千斤”,指的是笨力、死力、拙力。认识对路了,得法去训练,就会越练越精。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