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防燥,如何祛湿

 张玉龙医论 2021-03-23

       今日立秋,阳气渐衰,阴气渐盛,天气渐趋凉爽,进入“肺所主时”——秋季。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主治节,助心行血”,“主行水,疏通水道,为水之上源,调节水液代谢”,“主宣发肃降”,“肺为娇脏,为华盖”,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悲(忧),在液为涕,与大肠相表里,多患秋燥,故而秋季肺脏常虚,人们常出现肺脏虚亏病变,譬如咳嗽,肺炎喘嗽,喉痹,乳蛾,喑哑,梅核气,鼻渊,鼻衄,鼻鼽,鼻槁,瘾疹,疥疮,肺风粉刺,油风,紫癜,斑秃,郁病,胸痹,飱泄,水肿,自汗盗汗等,故《素问·四季调神大论》云“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夏秋更替季节阴阳交战剧烈,是以气候多变,燥邪作祟,人们常常感觉肌肤脏腑干燥,历代医家皆叮嘱人们秋季一定要注意预防燥邪伤肺,常食用酸甘化阴之品以润燥敛津,譬如山楂、乌梅、木瓜、山萸肉、柠檬、金桔、秋梨、菠萝、蜂蜜、玉竹、沙参、黄精、知母等,又土能生金,故而中医常用“培土生金”之法健脾养肺,如以茯苓、白术、陈皮、党参、太子参、石斛、怀山药、广木香、百合等健脾以滋化源,使得气血充盛,方能上升润养肺脏。

       在很多医者看来,秋季主要要务就是防燥润燥,故而经常开具一众滋阴润燥之品,常用天冬、麦冬、南沙参、北沙参、西洋参、熟地黄、生地黄、京玄参、太子参、白茅根、芦苇根、制黄精、五味子、金樱子、芡实、制首乌、全当归、乌梅肉、肥玉竹、肥知母、百合、天花粉、石斛、木瓜、女贞子、桑葚子、沙苑子、覆盆子、阿胶、鳖甲胶、龟甲胶等,虽然润燥效果显著,但是也要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进行施药,要注意药物间的配伍,注意谨守“进补而不滋腻,摄津而不敛邪”的原则。此外,还要注意兼顾脾土之强弱,如若患者本身就是寒湿壅盛,就要注意以祛湿为要,毕竟土为金之母,培土才能生金,并且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脾之运化失健,则进补之品俱不能被运化,更不能输送至脏腑达到滋补之用。

      秋季如果既要注意葆津液,又要祛湿,就要衡量燥邪和湿邪之轻重缓急,孰重孰急就着重调治,相反孰轻孰缓就兼顾调之,润燥和祛湿可以偕同不悖的进行。临床上,视诊可以根据舌象来判断燥邪和湿邪的强弱,问诊可以根据饮食、精神状态、睡眠情况以及二便情况来判断,切脉可以根据脉象细数还是弦滑来判断。辨证之后再根据证候选择方药。面对润燥和祛湿,我个人在临床上其实更偏向于健脾助运。无论是湿邪还是燥邪,从根本上解决还是要在健运脾胃上下功夫。中医祛湿在于化湿、利湿、涌吐、发汗、远离潮湿以及控制摄入湿浊,其中比较温柔而又有根本效用的方法就是化湿,而且化湿一般不会耗竭津液,相反还会因为湿邪被化掉更有利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而成气津,进一步充养气血津液。临床上,健脾常用广木香、生北山楂、云茯苓、生白术、广陈皮、春柴胡、生晒参、西党参、黄芪、苍术、厚朴、砂仁、白豆蔻、草果仁、泽泻、乌梅肉、鸡内金、焦三仙、醋青皮、炒枳壳、炒枳实、泽泻等,尽量不要使用苦寒燥湿之品,肺病禁苦,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苦性燥,易伤津耗气,加上苦药性多寒凉,有悖于治肺不远温(肺为华盖,喜温而恶寒,历代医家治疗慢性肺疾,多用温药,国医大师洪光祥首倡“治肺不远温”)之旨,特别是对于一些素有伏痰宿痰之人,更应使用温化之法,常使用芳香助运、辛温化痰之品,根据清代《本草崇原》“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之论,常常苍术与白术同时使用。


      张玉龙中医世家,毕业于安徽中医学院,本科。师从杨俊、杨任民、马俊、周楣声、潘嘉龙、董洪强、马山等国家级名老中医,精于切脉、面诊、舌诊诊断疾病,擅长中药(内治外治)、针灸、推拿、艾灸、刮痧、火罐、刺络放血等综合治疗疾病。

      擅长治疗

内科:感冒、咳嗽、哮喘、支气管炎、高血压、糖尿病、中风、心血管疾病、肠胃疾病(腹痛、腹泻、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萎缩性胃炎、肠道息肉)、肝胆疾病(急慢性肝炎、胆囊炎、胆道息肉、黄疸)、肾病(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盂肾炎等)、顽固性失眠、头痛(偏正头痛、头风、外伤性头痛)、结石及各系统肿瘤调治等。

妇科:月经不调、闭经、痛经、妊娠病(妊娠恶阻、妊娠外感、妊娠高血压、高血糖、妊娠便秘、尿潴留等)、崩漏、妇科炎症、产后病、乳腺病、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综合症、子宫腺肌症及不孕症等。

儿科:感冒(反复性上呼吸道感染)、咳嗽(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腺炎、腹泻、虫症、小儿厌食症、遗尿、多汗症、湿疹、水痘、小儿多动症等。

男科:遗精、阳痿早泄、前列腺炎、不育、阴囊湿疹、生殖器疱疹等。

五官科:牙痛、口腔炎、鼻炎、咽喉炎、结膜炎、飞蚊症、中耳炎、耳鸣耳聋等。

皮肤科:皮炎、湿疹、黄褐斑、青春痘、带状疱疹、荨麻疹、白癜风、脱发、肥胖症等。   

骨伤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膝关节炎、痛风、腰扭伤、股骨头坏死、神经痛、落枕、滑膜炎、筋膜炎、肩关节周围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质增生及各种痛症等。

       在预防秋燥的之际,临床常使用温润之品。世人常说:“秋冬进补,来年打虎。”很多地方常在立秋之后兴起进补之风,无论是参茸之类,还是胶类膏滋,都成了秋冬人们养生最受追捧的养生补品,在这里我想再一次的提醒大家“进补需谨慎”,一定要根据自身体质进行进补,而不可以盲补滥补!有很多人在秋季会出现虚火和湿热,二者如果分辨不清,就很容易混淆治疗方向,虚火则宜滋阴降火,而湿热则宜清热利湿。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万物华实,故而临床上秋季习惯使用种子类药物,符合时令,又因为诸多种子类药物多脂既可以润燥也可以润肠通便,譬如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核桃仁、炯麻子、苦杏仁、甜杏仁、桃仁、紫苏子、莱菔子、松子仁、冬瓜仁、瓜蒌仁、瓜蒌、柏子仁、酸枣仁、春砂仁、豆蔻仁、巴旦杏仁、决明子、亚麻籽、胖大海、罗汉果、芸薹子等。

       燥邪容易引发虚火,湿邪容易引发湿热,二者皆易引发头面及口舌生疮痤,而秋季最为多发。临床治疗需辨证论治,不可一味使用苦寒之品,临床除滋阴降火和清肺胃湿热外还要参伍一些风药,譬如防风、柴胡、升麻、白蒺藜、蝉蜕、荆芥、牛蒡子、威灵仙、乌梢蛇、葛根、桑叶、菊花、薄荷、蔓荆子、钩藤、羌活、独活、川芎、藁本、白芷、木贼、浮萍之类。对于虚火和湿热的治疗有一途是相似的就是“引热(火)下行”,常使用引经药牛膝,而虚火常用知母、黄柏、龟甲佐以附子、肉桂,对于湿热常用泽兰、车前草(子)、关木通、马鞭草、粉萆薢、海金沙、忍冬藤、土茯苓、金钱草、淡竹叶、灯芯草,无论是虚火还是湿热都可以配伍使用白茅根、芦苇根、泽泻

      最后,一定要明确,润燥所润养者多在肺脏,祛湿所祛之湿邪多在脾脏。肺为娇脏,为华盖,为清虚之脏,喜润恶燥;脾主运化,五行属太阴湿土,若湿邪困脾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精微之能失健,而出现水湿泛滥,四肢、肌肤困倦,气血不足不能荣养五脏六腑,百病丛生。《医方考》云:“然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姚止庵谓:“脾本湿土,而性则喜燥,盖湿极则气滞而不能运化矣。”叶天士云:“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

       总而言之,润燥和祛湿互不冲突,调治之时可以并调不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