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奔豚——医案四条

 铁毛l 2021-03-23

22、眩晕——闫云科医案

王某,女,58岁。眩晕20余日,时作时止,晕时腹中气上冲逆,甚则呕吐、耳鸣,感觉周围旋转,如步云里。望其面微暗红,形容憔悴,舌淡红,苔白腻。询知患糖尿病6年,去岁眩晕亦如是发作,经住院诊断为脑供血不足,至今仍服西比林、舒血宁等。时发热,汗自出,纳呆,便溏,日二三行,腹不痛,腰不酸。诊得脉象沉弦。触其腹,心下悸甚,腹肌挛结。测得血压124/82mmHg,血糖5.6mmol/L,甘油三酯、总胆固醇皆在正常范围。

脉证分析:眩晕时发时止,缘于腹中气冲与伏,冲甚则晕甚,冲伏则晕停,此冲脉之病也。观便溏下利,知其下焦伏寒,寒邪犯冲,故气逆而晕也。桂枝加桂汤温阳散寒、平冲降逆,正用武之时也。

桂枝15g 白芍10g 炙甘草10g 生姜10片 红枣12枚 三剂

二诊:眩晕、冲逆大减,时发热、汗自出亦轻。仍纳呆,便溏。近口干思饮,此寒邪祛散,阳气萌升之象也,法不可更。原方三剂。《经方躬行录》

23、呃逆——宋建中医案

常某,男,51岁,1986年2月28日初诊。自诉五年前曾因胃脘胀闷不舒,隐隐作痛,食欲不振,经某医院诊为慢性胃炎,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近二个月来,胃脘时有不舒,半月前又因受凉而见呃逆,日渐加剧,伴腹胀,纳呆,困倦。曾多方求治,迭进中西药,而无显效。近两日呃逆频发,故前来求治。刻诊:证如上述,见其呃逆频作,音低声微,面黄体瘦,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无力。证属脾胃虚弱,寒邪侵袭,胃气上逆。治当补脾胃,祛寒邪,降逆气,用桂枝加桂汤加味:桂枝20克,白芍、党参各15克,甘草6克,干姜、生姜各9克,大枣7枚。

服药2剂后,呃逆次数明显减少,腹胀、纳呆也有好转。又服2剂,呃逆消失。上方桂枝减为9克,再进3剂而愈,随访无复发。《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按语:久患胃病,脾胃已虚可知,又寒邪直中,致脾胃不和,冲气上逆而发呃逆。桂枝汤能外和营卫,内调脾胃。加桂枝者,“为其味甘,故又善调脾胃,能使脾气之陷者上升,胃气之逆者下降,脾胃调和,则留饮自除,积食自化”《医学衷中参西录》)。又加党参、干姜温补脾胃,待阳复寒去,脾胃调和,则呃逆自除。

论:呃逆就是打膈,此是木升不畅,郁冲之象。太阳百三十一,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花汤主之。此是胃气不降,浊气上填,所以痞闷噫气。噫气为胃气不降,呃逆为肝气不升。伴腹胀纳呆者,脾胃虚寒之象也。脾陷胃逆则腹胀,阳明虚寒则不食。阳明五十一,阳明病,不能食,名中寒。此中寒者是中少阴之内寒也,阳明虚寒,即是太阴初症。太阴一,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此腹满者,即同腹胀之义。中气虚木气郁,而发呃逆打隔,即是本条提纲奔豚病理。呃逆打膈者,是奔豚的另一种象,也可以称为土虚木郁之病。桂枝汤加人参干姜,建中升陷,木气升达,则呃逆自止。

24、食后嗜睡——谢富晋医案

邓某某,女,18岁,1987年2月6日诊。从1986年7月起,无明显诱因出现食后倦怠思睡,渐至出现食后嗜睡,每次非睡半小时以上不可,醒后又如常人,经某医院治疗,效果不显。伴有头晕目眩,面色白,神倦乏力,四肢不温,时或发热,自汗,舌苔白而微腻,舌淡红,脉濡缓。处拟桂枝加桂汤:

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大枣5枚。3剂,日1剂,水煎服。

服药后仅伏案20分钟即醒,再予原方5剂,服后能坚持食后不睡,但仍有食后困倦思睡,又服8剂,诸症消失。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语:人之寤寐与卫气的运行和阳气的盛衰密切相关,《灵枢?大惑论》云:“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本案嗜睡发作于食后,醒后一如常人,乃食后多寐也。其因与脾阳不足影响了卫气运行有关,何以言之?以头晕目眩,面色发白,神疲乏力,四肢不温,自汗,舌淡苔白故知也。故以桂枝加桂汤振奋阳气,调和营卫,而愈。《伤寒名医验案精选》

论:食后倦怠思睡,此是何理?营血不升,卫气不出,所以嗜睡?(对比一下卫气不藏,阳不入阴,所以不寐)《金匮》腹满四,呵欠者,阳引而上,中气虚寒,则阴盛而气陷下,阳引而升上,阴引而陷下,气升气降,则生呵欠。《灵枢》口问: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者主夜,夜者主卧。阴盛阳衰,升气少而降令多,不必日暮而阴常司权也。此嗜睡者,卫阳不升,阴常司权,但此病理,是在中寒,所以每食后困倦思睡。此嗜睡者,或是此病理?

25、胃肠神经官能症——刘景祺医案

叶某,女,38岁,纺织工人,1980年5月16日初诊。阵发性腹痛一月,发时自少腹部有一股寒气上冲到胃脘部,疼痛异常,出遗汗,每日发作二、三次,每次发作约一小时左右。发作时服颠茄酊等无效。苔白,脉沉滑。中医诊断:奔豚。辨证:中阳虚陷,木气不舒,风木郁动,发为奔豚。治则:温阳平冲。服本方三剂后治愈,疗后追访半年无复发。《经方验》

论:脉沉滑者,是木气下陷,郁升之滑。此脉沉滑之象,当是奔豚病的本来之脉,其余之脉,皆从五脏各有邪,刚柔相逢,则脉十变理解。脉法三十九,尺本沉紧,而忽然滑者,则不专于沉,兼有浮升之状,是弦见于尺。弦应在关,而见于尺者,木欲升而不能升也,故名滑而不名弦。沉滑者,沉见一升,古中医反文或互文,则称之为浮滑。浮滑者,浮见一沉,古中医反文或互文,则称之为沉滑。观脉法三十八条,与《金匮》水气三,寸口脉沉滑,中有水气,此沉滑者,是应理解成浮滑,还是沉滑,自已细品。注意,提纲最后是风水,在风水的定义上,理解这个“沉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