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时令节气】处暑丨离离暑云散,指水印禅心

 福大大锐思花雨 2021-03-24
清代《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了一则有趣的小故事:
京师小儿懒于嗜学,严寒则歇冬,盛暑则歇夏,故学堂于立秋日大书“秋爽来学”。
京城的孩子们偷懒不想学习,数九寒天说要“歇冬”,三伏酷暑又说要“歇夏”。于是学堂就在立秋这一天写了大大四个字挂在门前——秋爽来学!秋高气爽!赶紧来学习!
不过莫说南方,即便在北方,“立秋”恐怕还撑不起“秋爽”二字……“处暑”凉爽的秋风,宜人的天气,或许更为合适。
8月23日,今日处暑。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十四,秋季第二。常言“处暑”,“一出一入”:出,出伏;入,入秋。
在幅员辽阔的祖国大地,“处暑”时节的到来,宣告着秋季的“主权”:至此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一年四季,何时最佳?陆游《闲适》中的两句,大概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
春夏秋冬各有千秋,都值得期待;但论及舒适度最高的,当是暑热渐退、凉意渐生的初秋。空气中流动的风不再潮热,继之而起的是清爽的秋风。“秋爽来学”正当时,也恰是我们的开学季。

尽管迎来了处暑,但广袤的大地上,南北气候截然不同。
北方地区,按照夏季九九歌,已经到了“七九六十三,夜眠寻被单”的时节,尽管白日里也是艳阳高照的天气。
南方地区,“秋老虎”仍在肆虐,“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处暑正当暑”。根据气象专家们的意见,此时的气温仍会维持在33度的高温且持续一段时间。
这种“秋老虎”并非我们独有:德国人称之为“老妇夏”,北美人则称之为“印第安夏”。顾名思义,“老妇夏”说的是“暑热”的“严酷”,“印第安夏”则是因为发生地曾是印第安人聚居的地区。

宋朝诗人范成大在自己的《秋前风雨顿凉》中就有两句“但得暑光如寇退,不辞老景似潮来”,将“暑热”比作寇仇,足见人们告别暑热的迫切心情。——毕竟在江南地区,总要等到秋分之后,真正意义上的秋天才会缓缓来到。

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
此时,老鹰感受到秋天的肃杀,开始捕捉鸟类;天地万物,逐渐开始凋零;庄稼五谷,则迎来了自己的丰收。

处暑时节,恰逢开渔节。
沿海城市大多会举行隆重的仪式,欢送渔民出海。
此时,较高的海水温度,丰富的海洋生物,承载着渔民丰收的期待。
也有很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观赏之余也期待着一次饕餮之旅。

处暑时节,最宜食鸭。
鸭肉味甘性凉,滋阴补虚,清热润燥,当季最佳食物。
汪曾祺老先生在自己的《故乡的食物》一书中,详细地描述过多种飞禽的吃法,自然也包括鸭子。最常见的做法是红烧,清炖也未尝不可。
当然,搭配清火润肺的百合,与秋季最为相配。之前在重庆读书时,山城人民的最爱则是一锅锅沸腾的老鸭汤。

时空序列中,处暑时节正是上火下水之未济卦。
未济之卦,颇有深意。

水火本不相融,更何况火在上,向上燃烧;水在下,向下流淌。
二者各自为政,互不相用。这也正是“未济”的原因,无法成事。
智者君子见此情状,会谨慎辨别物类,使之各得其所,各归其道。
也唯有如此,才能各尽其用,各展所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