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冷知识]【原创】文/詹义清(一)尧...

 詹義清 2021-03-25
文/詹义清
(一)尧舜禹禅让是真的吗?
中国古代历史中有关"禅让"的制度,缘自于儒家思想的完美主义。类似于现在的民主选举,德高望重者居之,与血统和地位无关。

这里先从儒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说起,东周列国时期,周王室的衰败而各诸侯的争霸,导致了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的"周礼"失去了其主导地位,社会处于动荡之中。这时候,代表各阶层利益的知识分子异常活跃,纷纷著书立说,为解决社会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各种建议与论述,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为了使天下和平,孔子以道家思想为基础,并对传统文化加以改造,创立了以"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宗旨的儒家思想,其理论核心是"仁",即仁爱,是其所提倡的社会政治与伦理道德的至高理想和标准。

孔子为了宣传其儒家思想,翻遍了之前的历史典籍,才找到了尧、舜、禹三人是以"禅让"的名义传位,即体现了所谓"仁"的理论基础,禅让成了儒家仁义道统中上古圣贤明智的象征。于是就以"天下德者居之"教育学生,普及大众,以及到各国游说君主。然而,真正的历史并非如此,下面略作说明。

其一,《尚书》中的《尧典》、《舜典》、《大禹谟》记载:尧在位70年后,其子丹朱不成器,不得百姓拥戴,作为附马的舜那时已然摄政,但仍保荐丹朱治理南河8年。直到朝臣和百姓都认为丹朱庸才,朽木不可雕,纷纷称赞舜的"圣明",舜才以一句"天也"坐上了帝位。《尚书》中还言:尧使舜位,正月上日,受终于文祖,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服。显然,是尧不得不传位给舜。
其二,舜是禹的杀父仇人,禹是鲧之子,颇具德心,又治水有功,深得人心,韩非子有记:"舜逼尧,禹逼舜"。又,战国时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舜年迈体衰,禹于是迫舜去南方巡查,实为"放逐",舜死于途中,两个妃子娥皇与女英都不在身边。晋代张华《博物志》中记载:尧之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帝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可见,也不是舜禅让于禹。
其三,曹丕心安理得地接受傀儡汉献帝禅让帝位之后,脱口而出:"舜禹受禅,吾今方知。"曹丕度古人之腹,未必空穴来风。

在历史舞台上,上演着一幕幕和平夺嫡的"禅让"之剧。简直就是被人们理想化了的政治谎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