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想讲讲这个故事

 岁月有情JH 2021-03-26

         读完了由米兰˙昆德拉创作的,韩少功老师、韩刚老师翻译的小说《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被深深地打动了,好想讲讲这个故事。

                               一

        1983年的元旦前夕,麻城镇一中的高一(3)班开元旦晚会,我在晚会上讲了一个故事,来源于是报告文学《金子般的心》,说的是一个经历过文革迫害的人吕克克,获得去美国定居与继承巨额遗产的机会,他放弃出国选择了留在祖国。那一次,我几乎是照着原文背了下来,词藻美而故事动人,讲得眉飞色舞,深深地打动了师生们的心,以至于后来同学们在作文中,常把吕克克的事迹当作正面论据来使用,不需要作任何说明。

         两年以后,1985年元旦前夕,我在麻城八中高二(1)班复读,也要开元旦晚会,我报名讲故事。故事来自短篇小说《对面是钟楼》,我读了无数遍了,能记得其中的每一个细节,能背下主人公每一段心声。那个每天听着钟楼一成不变的钟声而变得焦虑烦躁,没事时想在家里窄逼的空间进行改革、却只能把墙上挂东西的钉子移一下位置,半夜里睡不着就爬起来、临街对着钟楼洒泡尿发泄忿懑,听说要拆迁了要搬家要远离钟楼后、却躲着偷偷地哭,那个男孩是如此打动我的心,让我品读了半年。多想讲讲他的故事,讲讲他那些打动我的苦闷和情结。那一次,我讲得几度声音哽咽,老师和同学们却面面相觑,不知道这个女生为什么激动。那个男孩的故事,没有一个人再提起过。这件事情让我明白两点,一是有一些感动是讲不出来的,即使讲出来了,也可能听起来却不是那么回事。二是人的内心有很大的差别,感动自己的东西未必能够感动别人。

         今天,我又被《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所感动,想讲讲这个感故事,它比那个住在钟楼对面的男孩的故事还要复杂、还要难讲,不由得想起这两次讲故事的经历来。而当今社会有很多鸡汤供人们享受,也不像当年一本《人民文学》会在班里传阅很久。再者,引用书中萨宾娜的分类,那个《金子般的心》其实是一个媚俗的故事,而那个《对面是钟楼》是讲述成长之痛的故事、不是一个媚俗的故事。在一个媚俗的世界上,讲一个不媚俗的故事是有受到冷落的风险的。

       可是,为什么还是忍不住想讲它呢?为什么觉得把它讲出来是“非如此不可”呢?

                            二

       我该怎么讲呢?

我想讲,布拉格有一名有名的外科医生叫托马斯,他一方面行医一方面游戏人生,无意间遇到叫特丽莎的女孩,一不小心爱上了她。他不愿意放弃放浪的生活,却又一次又一次屈服于对特丽莎的爱。一个浪子为了爱,放弃了很多,最终低低地终了在乡下。

       我想讲,那个叫特丽莎的女孩,虽然生在乡下,辛劳苦闷,但富有梦想与情怀。在与托马斯的爱情纠缠中,她不自觉地以软弱作武器,让托马斯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期望就范。当她意识到自己的爱其实对他很残酷时,他们即将共赴人生的终点。

       我想讲,托马斯有一个情人叫萨宾娜,是一名独立而有思想的画家。她一生最反感的是媚俗,她欣赏托马斯也是因为他的不媚俗。在国家被侵略者占领后,她到瑞士、德国、法国、美国流浪,无论在哪里,都不愿意让自己的艺术与自由的思想,被政治的媚俗玷污。她如此反对媚俗,却成了非常政治媚俗的男人弗兰茨的情人。在对弗兰茨的失望中,才意识到托马斯对自己的重要。

       我想讲,弗兰茨是芸芸众生中最有普遍性的一种人,一个俗人却总做着不俗的梦,崇拜萨宾娜却不懂她,想摆脱妻子也没有根本摆脱,向往伟大的进军却瞻前顾后,最后在梦想破灭时为幻想而丧了命,死后还被人误解一通。

       我想说我同情托马斯、理解特丽莎、欣赏萨宾娜、可怜弗兰茨。

       可是,谁有心思关心一本小说中、过去的年代、异国他乡的这几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什么样的命运呢?

                                 三

       我想讲,无论以什么样的名义,对一个国家的侵占是对国民的伤害,会引起人们的反抗。

       托马斯宁愿把自己放到社会最底层,也不想与当局妥协。特丽莎用自己的相机做武器来记录侵略者的罪证。萨宾娜真的置身世外了吗?她在这个过程中看清了同情与反抗中人性深层的媚俗,但那根神经总是绷着,让飘零的她对家园有媚俗的眷恋。弗兰茨虽然身在中立国,也参加了一场闹剧式的“伟大的进军”。

       他们的行为与效果也许适得其反,但他们的正直与坚守让人尊重。

                                 四

       我想说,人们相互理解多么不容易,了解自已何其难哉。

       读到第三部分《误解的词》,我心里充满忧伤。弗兰茨和萨宾娜对同一词的理解相去甚远,甚至背道而驰。弗兰茨对此是懵懂的,他盲目地爱慕着萨宾娜,小心地迁就照顾她,却无意中用自已的不理解不断地伤害她。而萨宾娜是清醒的,她一生厌恶与反对媚俗,却只能在这个媚俗人那里得到暂时的放松与安慰。最终习惯背叛的她从他的生活中决然消失,留给他一团谜与更加盲目的崇拜,这崇拜在潜意识中要了弗兰茨的命。

       特丽莎一直以为自己是婚姻中的弱者与受伤者,托马斯也一直被自己爱与不爱特丽莎的问题困扰,时而自责时而怨忧。他们耗了那么长的时间,付出那么多的代价,终于证明了托马斯是爱特丽莎的,可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他们却走向生命的尽头。

       萨宾娜在对弗兰茨的误解不满意的时候,想念着托马斯,后悔自己的急躁断送了二人的缘分。而托马斯在准备一心一意对待特丽莎时,却在梦中第一次出现了自己理想女人的影子,醒来之后他不知道她是谁,在哪里。我觉得那个人应该是萨宾娜,只是萨宾娜清楚地意识到她与托马斯的遗憾,而托马斯只是在潜意识中隐隐有感而已。

       可是,读罢这本奇巧的书,我这样讲,谁知道是不是对作者、对人物的曲解呢?如果换了别人来读,感受会不会完全不同呢?

                               五

       我想说,这本书引起我很多思考。

       爱情究竟是一种偶然还是必然?没有了忠诚还能有爱情吗?

       灵与肉是统一的还是分裂的?或者说是统一的好还是分裂的好?

       为什么人有时遇上解脱与如意,却有着难以承受之轻?人们常说不堪重负,我们的生活中又经历过哪些不能承受之轻呢?

       人类是不是需要在与动物相处中学习如何去爱?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人的命运是一个个巧合还是早已安排好了?人自己有力量可以不“非如此不可”吗?

       在媚俗的社会,如何能够尽量做一个不太媚俗的人呢?

       人的梦境映射着潜意识中怎样的意念?爱情中的女人象独立的萨宾娜与软弱的特丽莎,谁是真的勇者?

       如果特丽莎遇见托马斯之前先遇见弗兰茨,如果萨宾娜在托马斯遇见特丽莎之前与托马斯认真相爱,把这四个人的爱情关系重新组合一下,会不会都有幸福的结局呢?

       当强权政治渗透到具体的生活中,并且主导着命运的小船的航向时,我会向强权妥协还是坚持自己?

        国难当头,无补于事地狂热地做一个政治媚俗的人,还是做一个清高的置身事外的人,哪种人更高尚或正确一些呢?

        一部小说七个部分,有各两个部分用“轻与重”、“灵与肉”相同的标题,却让人觉得“非如此不可”。这部小说还经常出现一个与读者一起称为“我们”的人来一段评说,读来也不觉得突兀。这部小说在结构布局上、思想内涵上、内容衔接上、语言表达上、人物刻画上,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呢?写完“伟大的进军”小说是可以结束了,又写了一部分“卡列宁的笑”,这标题有什么象征意义吗?

       这本书为什么如此打动我?我在阅读中有哪些奇妙的体验与有益的收获呢?

         ……

        好想讲讲这个故事,就是好想有人来讨论一下这些问题。虽然作者说,人一思考,上帝就会发笑。

                                 六

       这是一个太不媚俗的故事,也注定是一个我怎么用心也难以讲到打动别人的故事。可我真的好想讲讲这个故事。

       突然想起我们读中学时,有一项文字功夫训练是缩写,那时语文报上有一个栏目是名著缩写,我早年是从那里了解了一些中外名著,后来跟踪读了一些原著。我何不把这个故事缩写一下呢?保留一个原汁原味的故事,保持原有的小说结构,保留对人物故事理解有用的精辟论述。这样,或许有人能从我的缩写中了解这过故事。

        动了这个念头,我觉得“非如此不可”。生命虽然不能永劫回归,可读书可以重复,那些感受能够再现。于是,我用了一周的空余时间中的点点滴滴,努力去做这一件事情,把一本18万2千字的长篇小说,缩写成了1万8千5百零6字(含空格字符数)的短篇。还是七个部分,每一个小节也保持原来的编号,有一些小节内容合并,也把编号一并写在前面。它们将按部分、分七次陆续在我的公众号上发布。

       虽然我是如此小心又小心地进行了复查与推敲,自觉缩写大致能体现出原著的故事概貌与思想观点,肯定比我用口述向您讲故事要全面得多。可内心仍不免忐忑。毕竟这样一来,有很多原著中精彩的文字、细致的经过被概略了,我甚至担心这样做是一种冒犯。可唯其如此,我想讲的故事才相对保持故事本来的样子,我们交换起读后感时可以是在交换思想而不是苹果。

       真的好想好想讲这个故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