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糖和盐更''可怕''!三高、糖尿病统统找上门!很多人每天都在吃…

 qweasdzxcrty 2021-03-31

人人都喜欢美味,为了吃到更多美味,人们研究出了很多调味剂,盐和糖是最常见、最常用的调味剂。

可看了这么多年的健康科普文章,相信大家也都知道,盐和糖摄入量超标,会给身体带来很多健康危害,引发各种健康问题。

盐超标,会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风险;还会加重肾脏负担、损伤胃粘膜等。

糖超标,会加速衰老、影响智力、损伤视力、诱发肥胖……

但还有一种居家常备的调味剂,摄入过多对健康造成的危害,比盐和糖的危害更大,而且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天天都吃!

这种“健康杀手”调味剂就是——味精

味精吃多了
有哪些危害

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一种常见的“提鲜”调味剂,增进食欲。

图片

据浙江在线报道,每人每天味精食用不超过6克为宜,在短时间内集中摄入过多味精,人体会产生伤害,如发热、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肌肉乏力等不适症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神经中毒,虽然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多见,但也还是希望大家一定要重视,毕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味精,含有钠元素,如果吃味精的同时不减少食盐等其他钠盐的摄入,容易钠超标。而高钠饮食容易带来肥胖,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高血压和冠心病等疾病的患病风险。

除了不要过度食用味精以外,我们还要注意一些其他问题。据钱江晚报报道,婴幼儿、孕妇、老年人及限制钠离子的慢性肾病病人、高血压病人等应少食用或不食用味精

浙江在线建议,炒肉菜不用加味精,拌凉菜、调馅料时不宜添加味精,放醋的菜、甜味菜中不能再放味精。

此外,谷氨酸钠常温下不易溶解,在70℃~90℃时溶解最好,鲜味最足。因此,不管是炒菜,还是炖汤,都不宜过早放味精、鸡精,而应该在将出锅时放入。

小心这些食品添加剂
偷走”你的健康

为了延长保质期、改善品质、增加营养成分等,基本上加工食品(像碳酸饮料、冰激凌、果脯、蜜饯、汉堡、罐头等)都会有食品添加剂的存在。

不过,这类食品添加剂,只要不超范围,完全按照规定限量使用添加,对于人体健康基本无害。

但有些添加剂存在于很多食品中,一不小心就摄入过量了。

1无处不在的的果葡糖浆 

图片

从奶茶、啤酒、果汁,到番茄酱、面包、即食麦片,都有果葡糖浆的身影,可以说它真的无处不在。

果葡糖浆有着冷甜的特性,溶解度高、果香十足,还能够防腐蚀,成本还低,因此在食品加工领域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

但是摄入过量,其危害也是所有添加剂中最大的!

①引发脂肪肝、糖尿病

食品及饮料中的果葡糖浆,是液态果糖,摄入后,会被人体以最快的速度吸收。

而且果糖易被肝脏摄取,过量摄入后,会促进肝脏大量合成脂肪,长期如此易导致脂肪肝;人胖以后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造成糖尿病。

②诱发痛风

果糖在肝脏代谢会产生嘌呤基,嘌呤的最终产物是尿酸,过多的尿酸堆积以及结晶,会形成痛风石。

所以长期食用含果葡糖浆添加剂的食物,还可能引发高尿酸血症,增加痛风风险。

2会破坏代谢的外源添加性丙酸 

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com

奶制品、火腿肠、面包、蛋糕、方便面,这些耳熟能详的食品由于制作、保存、运输以及保持风味的需要,难免会加入一些防腐剂,而丙酸则是最常使用的一类防腐剂。

人体结肠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膳食纤维生成丙酸,而作为一种短链脂肪酸,其能调节免疫、改善系统性炎症,减轻高血压造成的心血管损伤。

然而外源性的、添加在食品中的丙酸对人体的影响则完全不同。

美国《科学·转化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一篇报告称:外源性丙酸可能导致肥胖和胰岛素抵抗。

哈佛大学公共卫生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14名健康人开展了对照试验,受试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餐食中添加1克丙酸盐,另一组添加安慰剂。

结果显示,进餐后不久,丙酸盐组受试者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水平明显增长。

由此证明,丙酸盐可能会作为“代谢破坏者”,潜在地增加人类患糖尿病和肥胖症的风险。

3越吃越“呆”的反式脂肪酸

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com

反式脂肪酸更耐高温、不易变质,并能延长食品的保存期,增添食品酥脆口感,因此被大量应用于制作各类饼干、糕点的原料中,包括植物性奶油、人造黄油、起酥油、沙拉酱、代可可脂等。

而这些“人造”的反式脂肪酸,是一种人体非必须脂肪酸,摄入过多,会对健康造成很大伤害!

发表于国际期刊《Neurology》的一项研究表明,反式脂肪酸可能是全因性痴呆和阿尔兹海默病的危险因素。此外,其还会增加血液粘稠度,容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