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应该关心生命体验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2

     《后现代科学观及教育学意义》一文中提出:

  "普遍性的教育规律是不存在的,任何形式的教育研究所揭示的任何教育规律都只具有概率上的意义。"

  这启示我们,在教育研究中追求普遍性的规律是不适当的,教育理论的意义在于对具体情景的解释,寻找特殊教育情境中的教育行为的意义。教育研究应该寻求的是情景化的教育意义,而不是"客观的、科学的"教育原理。所以,教师的教育研究就是要讲自己的实践故事,讲自己对教育的独特的理解,让他人从你的教育故事和理解中获得对教育更多的可能性的启示

  "课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学生的一种发展与成长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持续不断进行的情景与资源,是人寻找自身生命存在及其价值的文化体验。"

  这里告诉我们的是,学生的成长经历和自身体验才是真正的课程,没有学生自己的独特的体验,也就不能形成课程,也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在这个意义上,我们需要努力地引导学生去创造属于他自己的课程,实现真正的“一生一课程”。这种后现代的课程与教育观,是对现代标准化教育的一种反动。在后现代教育理念中,教育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与教师的经验与心灵的建构,关注他们独特的个体生命及其意义的体验。"因此,教育、课程都应该是个性化的、多样化的。为此,我们在课程开发和实施中要坚持一个基本的观点: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学生更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课程的改造,应当允许学生把自己的经验带进课程中来,而课程应该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

  教育的本真是关心生命的体验和成长,因此"教育的关键不在于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规格,而是让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相互作用和交互作用过程中,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和认知结构发生自组织转换,建构生活的意义,从而成为具有独立个性的和符合他生活中的特殊性的人",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他自己!成为最好的自己应该是教育传递给学生的基本的生命理念。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需要注意,不要让“别人家的好孩子”毁了这一个独特的孩子。为此,教育要多些宽容,要关注和尊重差异。要树立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差异不是差距,差异是一种教育资源,是一种发展的可能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