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唯才是举,任其所长的管理手段

 全优绩效 2021-04-03


清代思想家魏源讲过这样一段话:“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长,不知人之长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长,则不可以用人。”所以在考察用人上,一定要深知人有长短,取其所长,不“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方为用人要点。中国式管理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源远流长的。
春秋时,管子为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向齐桓公推荐了5个人。管子向桓公禀报说:“开垦田地,扩大城域,开辟土地,种植谷物,充分利用地利,我不如卫国人宁速,应当让他负责农业生产;迎接宾客,熟悉升降、辞让、进退等各种礼仪,我不如隰明,请让他主管礼宾;早入朝、晚退朝,敢于触怒国君,忠心谏诤,不躲避死亡,不看重富贵,我不如东郭牙,请让他当大谏臣;在广阔的原野上作战,战车整齐行进而不错乱,士兵不退却,一击鼓进军,指挥三军,我不如王子城,请让他当大司马;断案恰当,不杀无辜的人,不冤屈无罪的人,我不如弦章,请让他主管法律。您如果想治国强兵,那么有5个人就足够了;您要想成就霸王之业,那么有我在这里。”桓公说:“好。”接受了管子的意见,就让5个人都担任了那些官职。桓公多次盟会诸侯,过了10年,天下完全得到匡正,这些都是靠了管子和这5个人的才能。
中国古往今来的管理实践可以证明,凡是作为领导者要成就一番事业,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只要是任人唯贤,并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就能取得胜利;反之,则必定遭到挫折和失败。


国与家要兴旺发达,其根本在于重用人才,但由于人的经历不同,所处环境和所学知识不同等,人在思想素质、个人特点专长、工作能力即“德”、“功”、“能”三个方面存在着差异。为了有效使用各种人才,管子提出了“明主之官物也,任其所长,不任其短,故事无不成,而功无不立”的用人观点。
不言而喻,在现实生活中,总是能用的人远远多于不能用的人。古代管理经验告诉我们,识人要全,知人要细,为的是识人所长,最终目的则是用人。因此,作为领导者,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矮子堆里选将军”的境地。
在一个人才结构中,各人才因子之间最好有一种相互补充的作用,包括才能互补、知识互补、性格互补、年龄互补、综合互补。领导者掌握了这五种互补的原则,才可能把最适合的人放在最适当的岗位上,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优势和能力,同时也让企业选择到最能产生价值的人才。若不让自己陷入“无人可用”的境地,就要从如何选择人、如何留住人、如何管理人三方面进行考虑。
常言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因此,选好火车头至关重要。适时适度地提升一些有能力的人,不仅有利于本部门、本单位的发展,还可以通过这些被提升的下属,了解其他下属的思想状况,并据此有的放矢地做好下属的工作。
真正的人才不会“纸上谈兵”,而是有着极强的实干能力。时代需要的是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空谈而无业绩者何用?那么,怎样判断一个人是空谈家还是实干家呢?方法不过是让谈话者去干实事。现代的多数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大都有一个试用期,试用期满,领导者就会对其成绩作一个评价,能够留下来的当然是领导者认为基本满意的,有时也可以从中选出特别优秀者委以重任。这便是管理者以实干试之,察其真才的做法。


发现的同时,也要懂得如何留住那些对企业有帮助的人。给人才以公平的待遇,是留住优秀人才的办法。领导者还必须力戒个人私心,避免一些嫉妒人才的表现,不使人感到窒息和压抑,从而愉快地为企业效力。求全责备还是舍短取长,这关系到管理者能否知人用人。求全责备,人才也会被埋没,天下无可用之人;若能舍短取长,人人可尽其力,则天下无无用之人。领导者应不拘一格识人才、用人才,让他们发挥自己的长处。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不仅不能知人,且会危害人才。历史上不少贤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于君主喜欢追究小过,如司马迁只不过为李陵说几句公道话,却被汉武帝处以宫刑。
高明的领导者从中国历代的考察人才经验中可以了解到,得力或是不得力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在于使用是否得当。用其所长就得力,用其所短就不得力。用人最忌讳的就是勉为其难。如果硬要下属干他不善于做的工作,自然难于做好,久而久之,还会导致上下级关系紧张。
身为一个领导者,也要学会善用现有的下属,不可一味地渴望得到更好的人才。人生应该以潇洒的态度,考虑各种现实状况,懂得在最差的环境中寻求最完美的境界。
把中国古代管理中的“知人所长”的考察识人细节,“才有参差,任其所长”的管理手段,妥善运用到现代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去,相信会对每一位领导者有所启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