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疼烦掣痛抓主症

 德寿堂图书馆 2021-04-04

  这个患者是因为频发室早二联律收入院的。患者50多岁,是一个中等身材的妇女。从外地联系到门诊护士,转入的CCU病房,起初以为很重,由平车转入住的院。

监护提示频发室早二联律,有时还有短阵室速。患者一脸痛苦的表情,愁眉苦脸,面色黄暗少光泽,查体时患者不能过多配合,说已经有近三个月不能自己翻身了,原因是浑身疼痛,特别是肩颈后背,双手关节疼痛难忍,自觉心慌气短,胸闷,口干不饮,全身不定位置皮肤瘙痒,两手指关节肿胀,汗出不明显,大便几日未行,小便频而不畅,口苦,纳谷不香,眠差。

患者既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20多年,现服用甲泼尼龙、雷公藤、来氟米特治疗,近三月来每日多次服用止痛药物,症状未见明显减轻。查舌暗淡,苔白厚腻,脉沉数而涩。查腹诊的时候,患者表情痛苦,腹部软而无力,胃脘部及胸胁下均有压痛。

对于这个病人,与其说心悸气短为主症,还不如说疼烦掣痛为主症。象我这种从学院出来的中医,一直深受学院派经方大师刘渡舟教授的影响,对于繁琐的症状,强调抓主症,虽然不太懂刘老是怎么抓主症的,但是我临床上一直坚持着另一种抓主症的方法。就是对于自己善于辨别及其治疗的症状,把他当成主症,比如说咳嗽、气短吧,相比较而言,我能掌握十几种咳嗽的病机及其治疗方法,但是对于气短而言,可能就没有那么多了,于是我便把咳嗽当成主症来治,以此为切入点,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这个病人就是,虽然来的原因是心慌气短胸闷,但是我对于患者那个疼痛更敏感。那真的如张仲景说的“疼烦掣痛、不可自转侧”,于是我便把这个疼烦掣痛当成主症。

这样子一来很容易就考虑到了甘草附子汤温经散寒,考虑到患者有心下痞加用了党参,因为皮肤瘙痒,考虑湿毒所致,合用了麻杏苡甘,并且加用了赤小豆,同时考虑患者胸胁苦满,稍加了枳实、白芍以利胸膈气机,还有防风、细辛的风药用来祛湿,增加了芦根加强祛湿降浊的功效,最终处方为:

麻黄12g、附子18g、桂枝12g、苍术45g、杏仁10g、薏苡仁30g、芦根30g炙甘草9g、赤小豆30g、干姜12g、防风12g、枳实9g、白芍12g、细辛3g、党参15g,开了4付药。

当时我感觉很满意,我信心满满的跟患者说“没事,吃几付汤药就能明显改善症状的”,虽然我表现的很坚定,但患者还是将信将疑的看着我说“我这都三个月了,一天不如一天,现在连床都不能起了,这不转你们这来了,您给好好看看”。

因为患者疼痛烦躁严重,当天还给请了风湿科会诊,结果人家一来说这个就这样子了,没什么好办法,激素都已经用到这么大量了,中药治疗也很有限,患者一听之前燃起的希望又破灭了。唉!有时候吧,也挺可悲的。

可是第二天,患者服药后症状明显减轻,烦躁感消除,疼痛明显好转,三付药后,患者已经能自己下地,双手关节肿胀消退大半,连心慌心悸都明显好转了,监护患者室早较前明显减少,舌上白厚苔也明显减退,脉已不数,于是给转到了普通病房。

转过去后,因为换了管床医生,我想当时的管床医生可能考虑患者服用上方后汗出明显,舌暗,有早搏的缘故吧,给改了处方为炙甘草15g、黄连15g、桂枝12g、麦冬10g、地黄10g、生姜12g、羌活10g、桃仁15g、红花15g、丹参20g、乳香10g、防风10g、独活10g、荆芥10、白鲜皮15g,一周用药之后,患者症状没有反复,关节肿胀没有进一步消退,仍然汗出明显,服药后瘙痒更加明显了。

患者又有点烦躁了,后来托人又找到我,要求我给处方。患者说“还是前面三服药效果佳,三个月的肿胀,三服药就消退了大半,还是请您看看吧,麻烦您了”。我其实也考虑患者存在血瘀与血虚,但是站在气血水理论的基础上,暂时只能解决气与水的问题。患者汗出明显,特别是头汗出,手足心痒甚,手心可见细小水泡,心慌气短不明显了,口仍有些苦,口干不喜饮,大便已经畅快,小便也较前明显好转了,夜寐较前好转。查看患者舌象还是白厚腻苔,中有裂纹,舌暗淡,脉象弦而涩。

于是我还是选用了甘草附子汤为主方,考虑患者汗出明显,合用了防己黄芪汤,患者手足心痒兼有水泡,考虑水毒淤滞,予以合用了赤小豆当归散,仍用薏苡仁、泽泻增强祛湿之力,川椒目、干姜温中补阳,羌活散风除湿,具体处方:茯苓15g、苍术45g、桂枝20g、附子14g、炙甘草10g、干姜15g、川椒目15g、薏苡仁30g、赤小豆30g、当归12g、泽泻15g、防己15g、黄芪30g、羌活6g。药进三付,患者双手关节肿胀全消,肩背疼痛已不明显,手足瘙痒也明显好转,已经没有心慌感觉,汗出仍多,二便畅利,查舌白腻苔转薄,脉象无明显变化。

患者因为家在外地,且已经住院近两周了,自己感觉较前明显好转了,要求带药出院。于是我给稍加了一味川芎12g以增强活血之力,给带了半个月的药,并嘱咐一定注意避寒,建议过来复诊。

大约过了2个月,患者自己过来复诊了。患者诉回家后,服完出院带的两周药,又在当地照着原方抓了2周,后来感觉还行,就又吃了一个月,现在出汗好多了,关节也不怎么疼了,但是还是感觉皮肤瘙痒,心慌偶尔有,大小便还好。看患者舌象,之前的白腻苔已经看不见了,现在是薄薄的一层,舌暗,有裂纹,脉象还是虚涩那种。我想是时候解决血瘀跟血虚的问题了,于是选用了黄芪桂枝五物汤为基本方,加用了当归、川芎、桃仁、丹皮、茯苓、赤小豆,同时还加用了二至丸、菟丝子等补肾药物,我建议患者把方剂做成丸剂,患者后来没有再来复诊,我想大约是吃真的把药做成丸剂吃了吧。

  这个病人,虽然是以心慌心悸为主诉来住院的,但是我通过自己的抓主症的方法,果断的选择了甘草附子汤治疗疼烦掣痛,这期间患者的心慌也明显好转了。如果以心慌为主症予以辨证论治,如后面的管床医生选用了炙甘草汤的加减,效果却并不尽人意。我想症状跟症状之间其实存在相同的病因病机,从自己善于辨别的症状入手,往往能事半功倍,这或许是刘老“抓主症”的本意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