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的智慧:善,如何得到善报?

 杉乡文书阁 2021-04-05

善良,一般不会得到善报,报答这一形式存在诸多不便,以及人情处理技术的困难。

社会也一般不喜欢善良,特别是有一个感觉,善良的人的家人会被拖累,好像是另一种不善良。

但是,这是根本错误的,《老子》不这样认为,《老子》的善,是有效果的善,他采取的是“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善,你不争先,反而得先,你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获得实惠;“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你会因为亏损而得到增益,或者因为增益而遭到亏损,这就是一种自愿吃亏,反而得利的道理,俗语常讲“吃小亏,占大便宜”。

《老子》不鼓励你随随便便去当个老好人哦!“下德以德,是以无德”,下等的“德”,遵守“德”,所以是无“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上等的“德”,不讲“德”,所以才是真的有“德”,其实他这样说是指上等的“德”,是依“道”行事,不讲什么“德”的,“失道而后德”,只有失去了“道”,才讲德的。

也就是有道之人,就不用讲什么“德”了,《老子》中再进一步形容得形象一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用讲“仁”的,“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所以,《老子》的善,就是讲道,不讲德,不讲仁、义、礼。甚至,《老子》还讽刺了所谓的仁义:“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也就是当天下提倡仁义的时候,说明大道已经被废弃了,否则大家都好好的,还用讲仁义吗?如果有人讲孝慈,说明六亲不和,才会体现某个人很孝慈,,如果孝敬和慈爱是简单轻松的,又怎么体现其可贵呢,又怎么会被宣传和重视呢?如果被宣传和重视的孝慈是有难度的,那么正好说明六亲不和。如果不是国家昏乱,大家寻寻常常做事情,又怎么会体现出某个人是忠臣呢?所谓忠臣,就是顶着巨大压力维护正义,如果有这样的压力,国家也就昏乱了。

所以,《老子》从反面看到,好多世俗里所谓的善良,都是社会的消极和阴暗面塑造出来的,你当然无法渴求这样的善良能得到什么回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