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食物药性

 直尾昂述 2021-04-05

食物和药的区别

“民以食为天”

吃饭是生存

的第一要务

《内经》

详尽分析了:

食物、

食物对人的

作用和影响

食物和药的分类

1. 按作用划分:

人们能够

吃的东西

分成三类:

① 食物:

主要属性

即是“食性”

它为人们

提供养分

食物

也有“药性”

但是很药

和药相比

并不明显

② 药:

《内经》称药为“毒”

主要的属性是“药性”

作用在于治病

即“毒药攻邪”

③ 药食同源的食物:

有些食物,有着坚强的药性

可以入药,兼有食性和药性

需要注意:

药食二者

仅仅同源

不是相同

如果按食物烹调

药性将受到抑制

反之按药物炮制

药性能得以发挥

食物的作用

就会很微弱

2. 按五行分类

《内经》

按照五行

划分五脏:

心肝脾肺肾

并且赋予其五行属性

对于食物和药

也划分为五类:

金、木、水、火、土

3. 按品种划分

《内经》

把食物划分为四类:

谷、果、畜、菜

并且指出,它们的作用: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由于还要

划分五行属性

所以通常会在:

谷、果、畜、菜

之前冠以“五”字

1)谷是粮食

是农作物的种子

我们古人

很早进入

农耕社会

以粮食为主

提供主要能量

所以作为主食;

2)果是水果

是植物的果实

果品较难保管

古代物流

还未发达

只能应季

吃短时间

不是必须

但对人们

有所帮助;

3)畜指家畜的肉

农耕社会

肉食难得

逢年过节

只吃一点

也有好处;

4)菜是蔬菜

为人们需要的

维生素等营养

蔬菜作为副食

是必要的补充

这个符合人们

不久前的体验

几千年来

也都如是

只是最近

交通发达

物流畅通

大棚生产方式的普及

才能吃到各地的食品

才能吃到新鲜跨季蔬果

各种食物才能品种丰富;

人们生活

水平提高

肉食已成

重要副食

甚至出现

偏多趋势;

水果也成为

普遍、经常

的食品

即使是

跨季节、

跨地区

的水果

不再是

奢侈品

应该说:

我们的饮食结构

大体仍沿用传统

也有不小的变化

4. 食物的具体分类

五谷是,麦、黍、稷、稻、豆

五畜是,鸡、羊、牛、马、彘

而且五行属性依次是:

木、火、土、金、水

显然,现在食物已经和

《黄帝内经》成书时代

有了很大变化

什么是“黍”、

什么是“稷”?

大家已经

不大清楚

那些冠以,“胡”字的食物

都是汉朝,从西域引进

那些冠以,“番”字的食物

都是我们,从国外引进

需要指出:

《金匱真言论篇》

所陈说的五行属性

和其它篇不尽相同

(二)食物的药性

1.药性由味表述

《内经》

按五行理论

把我们内脏

划分为五脏

心肝脾肺肾

并赋予其

五行属性

《黄帝内经》

认为有些食物

具有能够影响

五脏运行状态

的成分

可以促进,五脏工作

也有可能,造成伤害

五脏有病

也能产生

医疗效果

有些食物

含有药性

当然食物

所含药性

差异很大

有的强

有的弱

有的没有

明显药性

《内经》

用“味”表示药性

当然味也按照

五行划分为五种

通常称为“五味”

遵从五行理论有五“味”

酸、苦、甘、辛、咸

它们分别相对应于五行:

木、火、土、金、水

从而五味

就和五脏

有了联系

颜色和五行

有确切的

对应关系

从而使得

五味和五色

发生联系

即“色味当五脏”:

白当肺、辛,

赤当心、苦,

青当肝、酸,

黄当脾、甘,

黑当肾、咸

白当皮,

赤当脉,

青当筋,

黄当肉,

黑当骨

《内经》在

《素问》中

对于食物的

作用和药性

有所论述:

毒药攻邪

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和

而服之

以补精气

此五者

辛、酸、甘、苦、咸

各有所利

或散、或收、

或缓、或急、

或坚、或耎

四时五脏

病随五味

所宜也

辛散,

酸收,

甘缓,

苦坚,

咸耎

注:耎(ruǎn)同软

本文以后论述亦用软

表 1.1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味:酸苦甘辛咸

味的作用:收坚缓散耎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脏:肝心脾肺肾

五体:筋脉肉皮骨

药物和食物的“味”

反映药性的作用

根据具体的病情

参考季节

适当选用

具有必要味性

的药物、食物

达到治疗目的

“味”也是

中华药学

重要基础

五味,指味道

可用,嘴尝出

五色,指颜色

可用,眼看出

虽然为我们

方便其药性

提供了一个

直观的方法

但这只是

判别药性

的一方面

对药性的判别

主要还是依据

其对脏腑的作用

应该根据

药学经典

的表述

2. 食物药性的分类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

食物的味性,整理为表1.2

表 1.2

五行属性:木火土金水

五味属性:酸苦甘辛咸

五谷:麻、麦、粳米、黄黍、大豆

五畜:犬羊牛鸡豕

五果:李杏枣桃栗

五菜:韭薤葵葱藿

表1.2说明:

表中

每种味对应一种

谷、果、畜、菜

这不是说

仅仅该种作物

具有这种味性

而是其中的一种

味性较强的代表

此表

五谷、五畜与味性的对应

与《素问·金匱真言论篇》

所述有所不同

3. 五味入五脏

从五味对五脏

“五味入五脏”

这是一个

重要概念

《内经》

多处论及

具体即是

五味所入:

酸入肝,

辛入肺,

苦入心,

咸入肾,

甘入脾

这段表示

食物药性

对哪个脏

会有作用

依据的是

五味的五行属性

五脏的五行属性

相同

例如:

食物的

味性是酸

药性主要

作用于肝

其它依此类推

五脏角度:

即“五欲”

或“五喜”

五欲即:

肝欲酸,

心欲苦,

脾欲甘,

肺欲心,

肾欲咸

五脏合五味之气

表示五脏欢迎

与其五行属性

相同的五味来

五行属性相同

五行关系当中

一般称“合”

合即含“生”

促进、加强

从而相合的

脏和味的关系

表述为相宜

具体是:

木生酸,

火生苦,

土生甘,

金生辛,

水生咸

进而:

酸生肝,

辛生肺,

苦生心,

咸生肾,

甘生脾

或者说:

酸宜肝,

辛宜肺,

苦宜心,

咸宜肾,

甘宜脾

相合关系很重要

当某味和某脏

的五行属性相同

《本草纲目》中

称该味是某脏的

“本脏之味”

举个例子:

五脏中的“肝”

五味中的“酸”

五行属性

都是“木”

“酸宜肝”:

味性为酸的食物

对肝就会有好处

会有补肝的作用

酸即肝的

“本脏之味”

不是

吃药性为酸

的食物越多

对肝就越好

会有反作用

如果食酸过多

反而会伤害筋

筋由肝主管

其五行属性

也是木

这种伤害,属于

本脏之味的伤害

是自伤

“五味入五脏”

是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表明某种味性的食物

它的药性仅仅对

与其对应的脏起作用

对其它脏的作用甚微

同时

非本脏之味

进入本脏不多

直接作用

也是甚微

这并不是说

非本脏之味

没什么影响

非本脏之味

可能是另外

某个脏的

本脏之味

就会影响

那个脏

五脏之间有生克关系

可能间接,影响本脏 

种植福田,广获法益

正善正行,以满所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